作者:明心君;來源:師父曰(ID:sfy1927)《菜根譚》有言:“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守規(guī)矩是:在外,不逾越道德法界;在內(nèi),不違背本心原則。守原則,即是守住一個真實的自我,更是堅守住心靈的凈土。一天,元代學者許衡外出,那時正處于盛夏,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過的人都會摘幾個梨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那人笑他迂腐:“這世道如此雜亂,管他是誰的梨呢!”許衡很嚴肅地說:“梨雖然沒有主,但我的心有主人。”  守原則,也是守住自己的心,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方孝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顧忌的人,不是怯懦而是能夠堅守原則,他們偶爾有些出格之處,也不會出現(xiàn)大的過失。守,才能不為外界所迷惑,不人云亦云,更不隨波逐流。人世浮沉,魚龍混雜,更要堅守己身,才不亂于形,不惑于心。但能否從自身查找原因和勇于自省改正,卻體現(xiàn)出人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曾國藩的自省,開始于30歲左右,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很自我的人。那時的他可用“自負本領(lǐng)甚大,每見人家不是”來形容。30歲時,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修身,其自省的方法就是寫日記。每天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發(fā)現(xiàn)有不妥的地方就加以改正,進行深刻的反省。不僅如此,他還把日記抄錄多份送給朋友傳閱,朋友們會在其日記后批注,談自己的感想,然后再給回曾國藩。一次,他在日記中抱怨一個朋友對他的態(tài)度冷淡,他的三弟曾國華在其抄錄的日記上寫道:“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難堪。”三弟的提醒,使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決心加以改正。曾國藩就是這樣,通過寫日記自省并聽取朋友的評論進行反省。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其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都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問題不是先想怎么解決問題,而是考慮怎么推卸責任,避免擔責。這樣不僅會失去他人的信任,還會消耗自己的人品,這種損失更加大。懂得自省的人,遇到問題時不會逃避,而是積極面對,從而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有句詩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把外在看太重,就會桎梏內(nèi)心;把外在看淡,才能笑嘆人間。當時18家省級電視臺聯(lián)合拍攝《中國當代名人錄》,想把錢鐘書列入第一輯,結(jié)果被他婉拒。朋友告訴他,制作方愿意用巨款酬謝,錢鐘書冷冷地說:“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那個欄目都是是以國內(nèi)優(yōu)秀人物為拍攝對象,很多人把成為“東方之子”引為畢生之榮耀,然而錢鐘書就是不接受采訪。《誡子書》上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錢鐘書保持了一顆淡泊的心,擺脫名利的羈絆,真正做到了返璞歸真、潛心學習。名和利都是桎梏內(nèi)心的枷鎖,看得越重,束縛越深,就越難掙脫。人的一生,放不下名,就會在攀比中消耗;放不下利,人就會在欲念中掙扎。在這復(fù)雜的世界里,能夠簡單地活,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復(fù)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zhì)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fù)雜?!?/span>當你堅守原則,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誘惑都是浮云; 當你懂得自省,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到處都是貴人;當你看淡外在,你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愉悅是如此簡單。⊙版權(quán)聲明:文章轉(zhuǎn)自師父曰。傳播正能量,善知識,讓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微信公眾號:師父曰,ID:sfy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