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元史》載,宋元之際,世道紛亂。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棵梨樹,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你為何不摘梨呢?”許衡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紛亂,管他誰的梨?它已沒有主人了?!痹S衡說:“梨雖無主,但我心有主?!?/b>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審題分析】
試判斷以下四個立意的準確性:( A、要有主見 B、堅持真理決不動搖 C、戰(zhàn)勝自我就是勝利 D、要堅持原則 分析:這一則材料是歌頌許衡即使在世道紛亂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堅持高尚的節(jié)義。所以正確的觀點應是D。但學生歸納出了五花八門的觀點。這些觀點初看好象是正確的,但只要認真思考,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其錯誤所在。先看觀點A,何謂“主見”?許衡在別人紛紛摘梨解渴的時候,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摘不是自己的梨,可以說是很有自己的主見的。那么,其他人是不是就沒有主見呢。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叫“主見”,所謂“主見”就是對“事情確定的看法”?!爸饕姟笔怯姓_和錯誤之分的。許衡堅持不摘別人的梨,這是正確的主見;其他行人認為“世道這樣亂,管他是誰的梨”,摘又何妨?這是錯誤的主見。由此可見,A是錯誤的。再看觀點B,實際上,只要問一問,如果說許衡堅持不摘別人的梨是堅持了真理,那么,其他行人因為摘了別人的梨,能說他們不堅持真理嗎?顯然,這是很荒謬的。所謂“真理”就是“真實的道理,即客觀事實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的反映”。而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路邊的梨,摘與不摘完全取決于不同人的看法,是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的。由此可見,B也是錯誤的。再看觀點C,原材料中沒有講許衡是如何戰(zhàn)勝自己,至少沒有直接的交代,那么,觀點中的“戰(zhàn)勝自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有的學生得出了這樣的觀點光想不管要不得。看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就觀點,有的同學寫道:“許衡的想法或許是正確的,但是他看到別人摘梨的時候,卻坐視不管,這種做法是無濟于事的。因此,當面臨壞事的時候,我們應該挺身而出?!庇^點,有的同學寫道:“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量體裁衣,看菜吃飯。這棵梨樹沒有主人,在口渴難忍的情況下,摘幾個解渴,本不是什么大事情,而許衡不顧實際情況,只是一味的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可見其固執(zhí)的程度。”這兩則觀點把許衡推到了審判臺上,嚴重地背離了原材料的意思,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思考不夠嚴密,沒有對自己的觀點字斟句酌。對表達觀點的關鍵性詞語,要考慮其意義的輕重,實用范圍的大小以及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應該指導學生,在得到觀點后,要把觀點放到材料中進一步檢驗,力求嚴密周到。 明確:心靈需要自我維護。純潔的心靈是智者所追求的,心靈有了污點,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話題:“心靈的維護”“追求完美人生”
【題意理解】 1.理解“主”之含義:這里的“主”不僅僅是表面性的某種“主張”、“見解”,更應是由此而挖掘出的支撐起這種主張或見解的“東西”(給心靈做主的“東西”)。這種“東西”便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準則,信仰、追求…… 2.把握“主”之內(nèi)容:該話題內(nèi)容貼近人的精神生活實際,所及屬于人的“立身行事”范疇。人靠什么行走于世呢?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難以回避。許衡一句“我心有主”,道出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困境之下不妄為,誘惑面前不妄取。因此,凡是涉及人生處世的信仰、原則、標準等均屬“主”之范疇。 "我心有主",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不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貪贓枉法,或晚節(jié)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終生,代價極為慘痛。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一種精神。 3.揣摩“主”之“標準”:究竟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主”是沒有定規(guī)的,因為這里的“主”是個性化的,不同的人在各種具體環(huán)境、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堅守點”。但絕不外乎中外古今偉人學者、名士賢達、戰(zhàn)將豪杰甚至普通民眾所遵循的屬于“美德”的內(nèi)容,具體可以細化為:“勤奮上進、自強不息、勇敢頑強、輕財重義、尊老愛幼、互諒互讓”等世人皆知的傳統(tǒng)美德,“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成由勤儉敗由奢”,“士為知己者死”,“勤能補拙”,“慎獨”,“為善至樂”等古典詩文中現(xiàn)成的說法,還可以是自己從處世經(jīng)歷中摸索出的一些東西——活的就是一種心里踏實、不吃饅頭爭口氣、黑暗過去是黎明…… 4.界定“主”之性質(zhì):這里的“主”應是令人敬佩的、值得肯定與倡導(積極意義上)的,若理解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清靜無為,消極避世”(消極意義上)等,雖也稱“我心有主”,但因理解角度的“反方向”而難成佳作。 5.認識“心有主”:堅守處世信仰,遵守為人原則,恪守精神追求……意識決定行動,心中有了“主”,關鍵之時才可能不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理解到該層面,才便于寫得準確而深刻。
【構思點撥】 1.不管是寫成記敘文、散文還是議論文,一定要將具體的“主”體現(xiàn)在文章中,因為只有具體展現(xiàn)了“主”的含義,才能對應體現(xiàn)話題含義,否則便是泛泛而談。 2.寫記敘文要注意過程清楚,設置好情境細節(jié),突出心理描寫,注重挖掘渲染;寫議論文要注意觀點明確,論證方法多樣(引證、例證、對比、喻證、引申),語言準確而有意蘊;其它“非常文體”并非不可選,但首先是要符合文體要求。 3.一定要在文中設置好“環(huán)境”:某某是在什么具體情況下顯示出其心中之“主”的。一般應是需要“做主”(堅守精神家園)的情況下,多指面臨困惑需要自拔,面臨窘境需要奮起,面對誘惑需要選擇等。若不體現(xiàn)“環(huán)境”,只寫出某某具有愛國心,某某有責任感,某某能夠恪盡職守等,好像也能合乎話題要求了,其實失之籠統(tǒng)。 4.寫別人的故事并非不可,但要在行文中體現(xiàn)“我”——因為寫的是“我心有主”。讓“他”(她)來說話,那就是反映他(她)的心靈。
【相關名言】 乳名是父母給的,壞名是自己造成的。(格言) 寧可做窮人,不可做壞人。(諺語)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法·狄德羅) 為享有自由,必須限制自由。(伯克)
【典型史實】 1.歷史名相——寇準 宋宰相寇準,年僅19歲考中進士甲科,當年秋天即被派任歸州巴東縣令。 來到山大人稀、窮鄉(xiāng)僻壤的巴東,他爬山涉水,體察民情,當看見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飽肚,日子過得如此艱辛時,他一面上奏朝廷,請求減輕農(nóng)民賦稅;一面勸農(nóng)稼穡,開荒種地。細心地將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耕作技術傳授給巴東人民,使巴東人民改變了落后的生存狀態(tài),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人們感恩不盡,尊稱寇準為“寇巴東”。在寇準勸農(nóng)的野三關為他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勸農(nóng)亭”,以此紀念寇準。 ——切實的政績是為官者成功的標志。所處之偏,環(huán)境之苦,若無為民鞠躬盡瘁之“主”,百姓“脫貧”何其難! 2.一代諍臣——魏征 魏征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魏征忠言直諫,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魏征一生中陳諫二百多條,多次冒著被殺掉的危險,但絕大多數(shù)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傷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币晕赫饕蝗怂蓝f諍諫之臣亡,當然譽之過甚,但由此可看出唐太宗對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賜其文貞公的謚號,以示褒獎。 ——成功的求索路上可能會淚雨滂沱,甚至會面臨生命的消亡,困境之中,讓“真誠與信心”做“主”,足可感天動地! 3.一代廉吏——溫彥博 貞觀十年(636年),溫彥博遷尚書右仆射,十一年(637年),因“憂國之故,勞精竭神”,積勞成疾去世,終年64歲,謚曰恭,陪葬昭陵。 溫彥博為官清廉,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貧無正寢,殯別室,唐大宗命有司為其構寢,這在封建官吏中是難能可貴的。 ——權力至高無上,雖然家貧如洗,為官的操守在生命的旅程上熠熠閃光,成由勤儉敗由奢——心靈之“主”永恒。 4.絕代廉吏——于成龍 順治十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于成龍到羅城時,這里遍地荒草,城內(nèi)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shù)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第一步。 他在任兩江總督期間,有一知縣給他呈送“中秋節(jié)禮”,被他嚴詞拒絕,并特發(fā)《嚴禁饋送檄》。于成龍為了警誡自己,勉勵下屬,在大堂上懸聯(lián)一幅:“累萬盈千,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斯,誰替你披枷帶鎖;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婦娼?!币虼耍麨楣賻资?,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饋送?!?/b> ——為官一生,“主”有兩個:頑強進取,困境不泯其志;愛民如子,官高不沾民膏。
1.人生有許多時候面臨許多誘惑,面對誘惑不動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一種難得的定力,沒有堅實的精神支柱,沒有良好的處世心態(tài),沒有高超的做人修養(yǎng),是很難堅持的。 2.人生,可以沒有權,也可以沒有錢,但就是不可以沒有原則。做人一旦沒有了原則,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人不會把金錢帶入墳墓,但金錢卻能把人送入墳墓。 3.“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貪臟枉法,或晚節(jié)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終身,代價極為慘痛,步成克杰后塵者不乏其人。 4.人生在世,“物質(zhì)”決定“精神”,而“精神”又是一個人所有追求的支撐點。“信仰”是培育一個人道德品格的陽光與泥土,也是人生最高尚的精神亮點。有了這個前提,才可具體實施自己的“原則”與“追求”。
【佳作示范】 精神家園的美與丑 宋元之交,世道紛亂。一次,求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道旁正好有棵梨樹,行人紛紛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便問:“你為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道:“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剛才還一臉嘲笑狀的人,笑容立刻僵住,正摘梨的手不禁一顫。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边@是幾百年前那個“迂腐”的學者說的,在幾經(jīng)滄桑之后,穿越時空的隧道,這一鏗鏘有力的話語依然震撼我們的心靈?!袄骐m無主,我心有主”,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沒有幾個人真正做到,面對“梨”的誘惑,一個個道貌岸然之人揭下面具,瘋狂爭奪。于是,梨樹下上演了一幕既滑稽而又真實的鬧劇。如狼似虎的人們爭先恐后地搶摘梨子,哪管它有無主人?道德不道德?先把眼前的“梨”搶到手再說。 也許你鄙視那些人的行為,可是你是否反過來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曾扮演過類似的角色?面對“梨”的誘惑,有多少變得心中無主了啊。君不見馬路上的下水管道蓋常常不翼而飛;公園里的鴿子常常被某個主婦端上飯桌;工廠里的設備常常成了家里的用具;人民的公仆卻貪污、受賄、公款吃喝……面對以上事實,我們每個人是否好好反省過?“摘過梨”的人們,當你聽到許衡的話時,你是否感到漸愧?這樣的“梨”吃到肚子里好消化嗎?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面對眾多變相的“梨子”和糖衣炮彈,脆弱的人啊,你是否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呢?當無數(shù)的誘惑變成一把把利劍刺向你時,千萬記住許衡的那句話——“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边@就是你的武器,任何誘惑之劍遇之必斷。 朋友,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守住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園,讓我心有主,讓“梨”的誘惑變成虛無。 人生旅途,千萬記?。何倚挠兄鳌?/b>
簡評: 本文以許衡的事例說起,論述人們應該守住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園,然后聯(lián)想到其他人的作法和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一些做法,他們“摘過梨”。最后引用許衡的話“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來表明觀點。本文事例典型,有現(xiàn)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