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有德者必有言”,“能為有”也;“志于仁而無惡”,“能為無”也。?【譯文】:?有道德的人能夠說出對國家和人民有幫助的話,這是他能施展自己的作為,在做能夠利益國家和人民的事(這樣施展的作為便能使民眾得到利益);有志于實現(xiàn)仁德并且沒有惡劣的作為,這是一個人能夠主動地避免作惡事的表現(xiàn)(只有去除惡心才能真正有仁愛的作為)。??【原文】:?行修言道,則當(dāng)為人取,不務(wù)徇物強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說,皆取人之弊也。?【譯文】:?行為有修養(yǎng),言語合乎中正之道,應(yīng)該被人們相互取用學(xué)習(xí)(這是合乎道義的言行),但是不考慮順應(yīng)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勉強的要求人們實行仁愛之舉,這都是以前先生們的一面之詞,他們只是采取了有弊端的一面來推行(只有自己首先做到了,才能用身教讓人人都踐行受用,不是片面的說教)。??【原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遠,不務(wù)硁硁信其小者。?【譯文】:?言語不必過于堅守信譽,行為也不必一定要固守一種結(jié)果,只要自己有著正固的理想,并做好了長途為理想跋涉的準(zhǔn)備,那么就不必在細微瑣事上用心信守道義太多(因為天道運行規(guī)律本也是自然,平常,因此不必讓心承擔(dān)太多,只要用心去做了,就會有收獲)。??【原文】:?辭取意達則止,多或反害也。?【譯文】:?言語施為只要意思通達就立刻停止,如果說的太多反而會使人生出不好的看法(做事說話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能太在意自己或別人的感受,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原文】:?君子寧言之不顧,不規(guī)規(guī)于非義之信;寧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禮之恭;寧孤立無助,不失親于可賤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禮節(jié)之也,與上有子之言文相屬而不相蒙者。凡《論語》、《孟子》發(fā)明前文,義各未盡者皆挈之。他皆放此。?【譯文】:?君子寧可言語無所顧忌,也不能拘泥于不守道義的信譽;寧可身體受到困苦羞辱,也不能任從他人不守禮節(jié)的恭敬(君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義,因此不論做何事都能符合天地之道的規(guī)律);寧可自己陷入孤立無助的境地,也不能親近于那些被世人踐踏的小人;這三者如果能夠合理的做到并固守禮節(jié),這就和有子所說的言論沒有差別,不會發(fā)生抵觸(讓心始終堅守中正之道,便是真正在踐行道義)。凡是《論語》、《孟子》中的章節(jié),有的意思沒有讓我們理解通透的,都可以按照以上所說的去做(以上三點做到了,便是暗合了圣人的教誨)。??【原文】:?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歸治,故王心一;言必主德,故王言大。?【譯文】:?道德主宰天下所有的善,善原本可以通歸于天下的大同之道。善如果被共同用來治理國政,那么君王的心意就是統(tǒng)一的;言語作為一定會施予仁德仁愛,所以君王的言論便會成為天下的大善(這是君王治理國政的關(guān)鍵,要有真善的言語作為)。??【原文】:?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yǎng),瞬有存。?【譯文】:?說話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行動要遵循一定的法度(言行都要有規(guī)矩);白天不要虛耗時日,要有所作為的努力上進,晚上的時候要有所感悟,要有能利益他人的心;在休息的時候一定要學(xué)會涵養(yǎng)心神,不要讓它們隨便的散亂、膨脹,在瞬間有了思維的感應(yīng)時就應(yīng)該很快將它們記錄下來,因為神思的變化我們難以捉摸(要時刻學(xué)會用功,不能松懈)。【原文】:?君子于民,導(dǎo)使為德而禁其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與!《禮》謂“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謂爾。?【譯文】:?有修養(yǎng)的人對于人民,一定會引導(dǎo)他們做有德行的事而禁止他們胡作非為(這種善便能兼善一切),不希望他們步入愚者的道路,《禮記》中所說的要引導(dǎo)人們以善的言論,要禁止人們惡的行徑,就是這種概念(引導(dǎo)是指要自己先做到真善,徹底斷除惡的心行)。??【原文】:?無徵而言,取不信,啟詐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徵吾言則不言,周足徵則從之。故無徵不信,君子不言。?【譯文】:?沒有征兆就說出來的話那是不可以相信的,這是開啟虛妄奸詐之路的開始。杞國和宋國因為制定禮樂的證據(jù)不足,所以要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就沒有辦法給予他們講太多言語(因為這是它們國家的歷史遺失),周朝的禮樂制度完備所以就遵從它們的所行,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能夠使人相信,有修養(yǎng)的人是不會輕易說話的(言語作為一定要在歷史的層面,有足夠的資料可以支持,人們便能做出善的舉動)。??【原文】:?“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譯文】:?逢迎諂媚的人,表面上往往看起來很恭敬;善于裝出一份柔和美善表情的人,往往是在表面上下了功夫的;花言巧語,喜歡巴結(jié)別人的人,總是想方設(shè)法裝飾自己語言的人(這些人從歷史開始記載便存在,所以一定要能識別并且遠離)。??【原文】:?“節(jié)禮樂”,不使流離相勝,能進反以為文也。?【譯文】:?節(jié)制禮樂的負面效應(yīng),就不會使它們在流布的過程中,讓人們感受到它們的美妙的同時有了不平衡心理,相互爭勝,反而能在儒雅的禮樂中相互禮讓而互相學(xué)習(xí)美善(因為禮樂的過度興盛帶來的是心志的混亂,情感的焦躁與膨脹,所以適當(dāng)?shù)墓?jié)制讓它們發(fā)展合乎時宜,便能成為雅樂,讓人從中學(xué)習(xí)各種禮節(jié))。??【原文】:?“驕樂”,侈靡;“宴樂”,宴安。?【譯文】:?鋪張浪費大的禮樂容易讓人產(chǎn)生奢靡之感;而那些在宴會上舉行的禮樂則容易使人產(chǎn)生安逸享受的心理(不同的禮樂帶來的負面影響)。??【原文】:?言形則卜如響,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達于性與天道。?【譯文】:?用真誠的心去說出自己內(nèi)心疑惑不解的事,再用周圍的響聲征兆來替自己卜卦,那么就能很準(zhǔn)確的得知自己的疑惑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解決的辦法也就有了,從來沒有說能默不作聲的想要通達本性與天的道義,這樣的道理是不存在的(一切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征兆的,要善于通達天性的道理)。??【原文】:?人道知所先后,則恭不勞,慎不葸,勇不亂,直不絞,民化而歸厚矣。?【譯文】:?人在社會上生存一定要明白長幼尊卑恭敬的先后順序,對他們做到恭順但是不會使自己顯得太勞累,做到了謹慎但是不會使自己恐懼,做到了勇敢但是不會為人粗魯,做到了正直但是不會說話做事傷人太深,能夠做到這些那么大家都會遵從禮樂的引導(dǎo),人心得到正化,德行就會變得更加深厚(這里存在辯證的為人處事之道,應(yīng)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原文】:?膚受,陽也;其行,陰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剛者。?【譯文】:?身體受到他人正面的言語攻擊,這是在明顯處做的;如果他人在攻擊之前已經(jīng)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這是在暗地里要攻擊人了(要善于觀察,才能避免傷害)。心里有了一定的計謀打算一定會表現(xiàn)在行為處事中,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他們看重的就是品質(zhì)剛正的人(人的品德修養(yǎng)會決定自己的命運)。【原文】:?歸罪為尤,罪己為悔,“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譯文】:?如果將過錯全部推到別人身上,那么這個錯誤就犯的更大了,只有將所有的錯誤已經(jīng)發(fā)生后全部攬在自己身上,那么這就是懺悔罪業(yè)的最好方法,說話的過程當(dāng)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犯錯誤,這個意思就是不要讓語言變成相互攻擊、得罪他人的武器(言語交流總有失誤,自己要經(jīng)常反省,謹言慎行)。??【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己雖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無怨也。?【譯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的施加在他人身上,如果能夠?qū)嵭腥实履敲淳拖葟淖约洪_始要求。在朝廷的時候不要總是抱怨,回到家里的時候也不要抱怨,自己雖然沒有把別人不愿意做的事強行施加給別人讓他去做,但是別人如果給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在做的過程中就更不能抱怨(因為自己已經(jīng)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更應(yīng)該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原文】:?“敬而無失”,與人接而當(dāng)也;“恭而有禮”,不為非禮之恭也。?【譯文】:?對人恭敬沒有失誤的做法,這就是和人交流態(tài)度得體,對人不但恭敬而且還具有禮樂風(fēng)范,這就是沒有出現(xiàn)不合禮儀的做法(與人交往貴在恭敬,具備禮儀)。??
【原文】:?聚百順以事君親,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譯文】:?養(yǎng)成百依百順的思想要忠君,孝順雙親,這就是在蓄養(yǎng)自己的報恩之心,又說能夠順從君王的主張的丞相一定是非常喜歡自己的君主的(有仁德的人的心理,要忠君孝親,充滿喜樂的心理)。??【原文】:?事父母“先意承志”,故能辨志意之異,然后能教人。?【譯文】:?侍奉父母一定要先揣摩他們的內(nèi)心想法然后再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這樣就能夠準(zhǔn)確的區(qū)別他們的內(nèi)心動向以及他們最大的心意是什么,能夠做到這樣,然后才能教誨他人這樣孝養(yǎng)雙親(先要了解他們的心意,然后在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這樣就能讓父母歡欣,也能教化他人)。??【原文】:?藝者,日為之分義,涉而不有,過而不存,故曰游。?【譯文】:?古代的六藝,人們白天沒有不按照它的內(nèi)容去做的,掌握了藝的內(nèi)容但是不會占有它,得到了這方面的成就也不會保存它,它顯得游動不定所以就叫做游藝(也是指各種才能,得到了就要傳遞,有了成果也是為了利益人,所以總是處在學(xué)習(xí)當(dāng)中)。??【原文】:?天下有道,道隨身出;天下無道,身隨道屈。?【譯文】:?天下人人都遵從道義的時候,自己就會出來做事,就會實現(xiàn)道的內(nèi)涵;天下沒有道義的時候,自己就會隱居,道也會隨之隱遁(道義需要人來踐行和弘揚,只有道義充滿天下,人們才能體驗到天地之間的恒常規(guī)律)。??【原文】:?“安土”,不“懷居”也;有為而重遷,無為而輕遷,皆懷居也。?【譯文】:?安定居住的地方,不要貪圖身體的享受;當(dāng)自己有一番作為的時候不要考慮要將家安在哪里,當(dāng)自己沒有得到任用難以施展作為的時候更不要輕易的遷移居住地,這都是貪圖個人居住地的享受表現(xiàn)(居所安定就要發(fā)奮有所作為,不能過于安逸只圖享受,心思總是用在住所上就會懈?。?。??【原文】:?“老而不死是為賊”,幼不率教,長無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賊生之道也。?【譯文】:?到了很大的年齡但是還不能入土為安,心里還在受各種欲望的牽制,這樣的人是有損害家庭內(nèi)部團結(jié)的,在幼年的時候不能夠聽從長輩的教誨,到年長的時候自己行為處事不懂規(guī)矩和分寸,總是惹是生非,到了年齡很大的時候仍然不明白事理,認為還要繼續(xù)任意妄為,這三方面都具備的都是有損生存之道的做法(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要讓長輩心安,自己明理心氣平順)。??【原文】:?“樂驕樂”則佚欲,“樂宴樂”則不能徙義。?【譯文】:?喜歡奢侈逸樂的人,因為養(yǎng)成這樣的習(xí)慣,所以他就會不斷放縱自己心里對欲樂的界限,貪圖宴會享樂的人,行為處事就不能讓人感覺踏實正義(有貪心的人,就沒有原則性,心里始終處在變動中)。【原文】:?“不僭不賊”,其不歧不求之謂乎!?【譯文】:?一個人如果不會違背度量和傷害他人的界限,那么這個人一定是不會輕易嫉妒,不會貪求榮華富貴的人(不違背做人的基本倫常,不欺人,不害人,就會做到不貪不妒)。??【原文】:?不穿窬,義也,謂非其有而取之曰盜,亦義也。惻隱,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擴而充之,不可勝用。?【譯文】:?不取非分之財物,這樣就可以做到正義,如果明白不屬于自己的財物不能去占有,這也屬于一種正義。具有憐憫同情之心的人擁有仁愛的思想,就好像天的廣博能夠包容萬物一樣,這也是一種仁德。所以能夠?qū)⑦@種思想擴展到全天下,那么就會發(fā)生不可窮盡的效用(正義和仁愛能夠得以普及,一定會利及天下萬物)。??【原文】:?自養(yǎng),薄于人私也,厚于人私也;稱其才,隨其等,無驕吝之弊,斯得之矣。?【譯文】:?自己在經(jīng)濟條件自足的情況下,如果有意識的使自己的生活過的比其他人更加貧窮,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xiàn),但是如果有意識的讓自己的生活過的非常奢靡,這也是一種不自量力的表現(xiàn);只有隨時隨地能夠認識到自己所得的財富與自己的才能德能要相得益彰,沒有驕傲的心理,沒有慳吝的思想,這樣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的作為(作為一個君子,有經(jīng)濟能力的情況下,適當(dāng)做些善事,不能過度對于金錢迷戀,要時常想著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原文】:?罪己則無尤。?【譯文】:?如果能夠?qū)⑺械淖镞^都獨自承擔(dān)到自己的名下,那么人生行為處事就不會出現(xiàn)細微的過錯了(也就是遇事冷靜,如果出現(xiàn)是非對錯,就要全部認為是自己的錯,這樣就沒有抱怨之心,也就不會做錯事了)。??【原文】:?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譯文】:?受困于屈辱的境地并不值得憂慮,只有自己明知故犯招感來的屈辱才是真正的憂愁;榮華富貴并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忘記榮華富貴,那樣才能享受到人生的自在真樂(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有所憂慮要明白是不是自己自找恥辱,不能貪圖享樂,忘記了榮華富貴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價值)。??【原文】:?“勇者不懼”,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貧,則其勇將何施耶?不足稱也;“仁者愛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稱也。皆迷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歸諸亂云。?【譯文】:?勇敢的人不會畏懼事理,但是如果他能夠不畏懼生死反而卻不能安守貧窮的生活,那么它的勇敢也沒有施展的地方,不足以為人所稱道(做人不但要勇敢,而且要能安于貧窮,磨練心性);仁德之人喜愛人,那些沒有仁德的人你卻對他們深惡痛覺,這種仁德也不足以為人們稱道;這些都是思考片面的表現(xiàn),所以孔子說他們的做法不合乎正義之道(心中不能有偏見,不能有喜愛和厭惡的區(qū)分,要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用身體力行去為世人做表率)。??
【原文】:?擠人者人擠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爾者反乎爾,理也。勢不得反,亦理也。?【譯文】:?排擠他人的人也會遭到他人的排擠,侮辱別人的人也會遭到別人的侮辱。自己怎么對待他人最后得到的是他人同樣的態(tài)度,這是人世間的恒常之理,如果形勢讓自己無法看得清楚真相,這也是自己不明理所導(dǎo)致的(自己公正無私,于人于事都能明理真誠,那么所遇到的人也都會變得正直友愛)。??【原文】:?克己行法為賢,樂己可法為圣,圣與賢,跡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沒世不遇而無嫌,“辟地”者不懷居以害仁,“辟色”者遠恥于將形,“辟言”者免害于禍辱,此為士清濁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雖圣人亦同,然憂樂于中,與“賢者”、“其次者”為異,故曰跡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譯文】:?約束自己來踐行法度的人可以成為賢達之人,歡喜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它們都能遵從禮樂之道,這樣就可以成為圣人,圣人和賢人,他們外在的言行看起來是相似的,但是他們內(nèi)心所擁有的境界是有區(qū)別的(圣賢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內(nèi)心是否通達大道,因此修養(yǎng)和境界是區(qū)分圣賢的標(biāo)準(zhǔn))。逃避世態(tài)的人是追尋中庸之道的人,他們一生沒有被任用但是卻沒有抱怨的心理,逃避政治黑暗的居住地,他們沒有將貪圖安樂享受作為目的反而一生堅守仁德之道(這是有才能的人不愿在道隱沒時出世有所作為的原因),能夠遠離美色的人,是為了快速的躲避開即將降臨到自己身上的恥辱之事,能夠遠離惡語攻擊的人,是為了避免招來禍患和恥辱,這些都是表現(xiàn)讀書人清白與污濁,降職或者升遷的基本條件(貪圖美色會帶來恥辱,誣陷和攻擊只能表明愚蠢,所以有道者都會遠離這些)。逃避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和黑暗的政治,圣人們的行為大致相同,但是他們內(nèi)心的憂愁與喜樂與賢達之人是有區(qū)別的,所以才說行為處事外在大致相同,但是內(nèi)心世界就會表現(xiàn)出更加不同的境界(賢者會不斷反省與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而圣人喜樂自己的言語作為,他們內(nèi)心有道,只是等待機緣一展抱負)。【原文】:?“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之意,與《表記》所謂“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相表里。?【譯文】:?國君選拔賢德之人,如果迫不得已,就要把身份卑微的人提拔到身份尊貴的人之上,把自己疏遠的人提拔到自己親信的人之上,這同《表記》上的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侍奉君主的人被提拔不容易,但是卻很容易被貶謫,這樣就會使有才能的人和沒有才能和德能的人身份一下子就辨別清楚了(有才能之人,被提拔之后,就會很快施展才能,而使民眾得到利益,所以不能考慮身份貴賤和親疏),如果被提拔的機會很容易就得到了,但是想要辭退他們卻非常艱難,那么德能之人和沒有德能之人就會開始混淆不清,也顯得朝政混亂不堪了(國君提拔人才,一定要小心慎重,因為提拔容易,但是辭退艱難,如果德能不夠,處處與道違背,那么有德和無德就會混雜在一起,最終會出現(xiàn)享樂荒廢家國治理的局面)。??【原文】:?“弓調(diào)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愨而后智能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譯文】:?將彎弓調(diào)整好了就會發(fā)射有力,將良馬馴服了它才能成為有價值的馬,讀書人一定要有忠厚老實的品德,然后才能談到才能抱負,如果沒有忠厚老實的品德,那么即使他很有才能,也和兇惡的財狼一樣不會讓人輕易靠近的(一切都是在本性良善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德能的引導(dǎo)與教化,那么即使才華出眾,也是內(nèi)心險惡的)。??【原文】:?谷神能象其聲而應(yīng)之,非謂能報以律呂之變也,猶卜筮叩以是言則報以是物而已,《易》所謂“同聲相應(yīng)”是也。王弼謂“命呂者律”,語聲之變,非此之謂也。??【譯文】:?空谷的神能夠像人一樣發(fā)出吶喊的聲音是因為有了人的吶喊聲才出現(xiàn)的回聲,這不是說像樂器一樣隨著彈奏的變化聲音能自動變化,這就如同卜卦一樣問什么事情就會得到這件事情的回應(yīng),易經(jīng)中說相同的聲音會相互感應(yīng),王弼說陽律發(fā)出聲響,陰呂就會隨聲附和,但是語言聲音的變化,就不會如上面所說的這么對機了(因為人各有思想,所以言語上不會齊整,但是面對有道德的人,能將他們的思想統(tǒng)領(lǐng)起來,言語就如同深谷回聲一樣,沒有絲毫雜音)。??【原文】:?“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大人虎變”,夫何疚之有??【譯文】:?做事之前如果有了充分的準(zhǔn)備就不會后悔,這樣做事前途會一片光明,大人革新政治的作為深入民心,那么也就不會有愧疚的地方(要有準(zhǔn)備才能付諸行動,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毫無愧疚)。??【原文】:?言從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從。圣人不患為政難,患民難喻。?【譯文】:?語言要有條理,那么說話就會名正言順,說出來的話容易被人們接受,人們也容易遵從。圣人不擔(dān)心從政的艱難,擔(dān)心的是人民的思想難以教化(言語作為要有條理,切合實際,就能引導(dǎo)民眾理智的生活,如果不能改變他們的思想,說明自己的思想還沒有達到與天性合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