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追究根源的話,就是一個典型的“孝道文化”。孝順是中國人道德標(biāo)準(zhǔn)里的基石,任何一個人,不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還是一介布衣,孝順永遠都是立足于世的底線要求。 中國人對于“孝道”的要求,從孔子時期的個人道德要求,后來逐漸的成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基石,也是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階級維護天下安定的刑律依據(jù)。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順,那么這個人更不會成為一個可靠的朋友,忠心的臣子。 孝道的根本其實就是要求一個人有報恩的精深,所謂的:“羔羊尚知反哺”。一個人如果不能夠盡到自己的孝道,在社會上就會被認為是禽獸不如的人。在中國的律法中,最嚴(yán)格的刑律也是給不孝子孫準(zhǔn)備的,就算是謀反這樣的大罪,也最多不過是滿門抄斬。 ![]() 但是如果一個人膽敢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不敬,那么就會被判處“凌遲”之刑,對父母施加拳腳的罪過,比謀反大罪還要嚴(yán)重,這也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形式了。 正是因為對孝道的重視,我們才能夠在很多的民間俗語中找到關(guān)于一個人孝順的要求,也能夠從老祖宗的勸勉中對千年來孝道的傳承做一次深入的窺看。今天就來了解這樣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通過這兩句的俗語了解,我們可以從古人很小的生活講究上,看到孝道對于一個人的生活影響。 “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一個人不能夠慶賀自己的生日。生日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日子,具有很大的紀(jì)念意義,但是過生日的這個習(xí)俗卻不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形態(tài)。 ![]()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年輕人是不會輕易慶賀自己的生日的,因為古代的醫(yī)療水平低下,女人在分娩的過程中會經(jīng)歷很高的風(fēng)險,所以古人認為自己的生辰之日,也是母親遭遇生死關(guān)頭的時候,因此在這一天,只能是感念母親的恩情,反思自己在孝道方面的過失,絕對不適合做任何慶典的活動。 因此我們才從古代的諸多文學(xué)作品中,看到過生日的往往都已經(jīng)是胡須白發(fā)的老人,也被稱之為“過壽”,很少有年輕人舉辦什么生日的酒席。在母親過世后,到了一定的年齡,生辰之日便有了特別的意義。 因為這個時候自己也成了父母輩,生辰之日便有了兩種含義,一種是自己作為父母輩,讓后輩來盡他們的孝道,另一種就是在這一天告慰和追思自己的母親。古代人對于生日的講究是有著它的文化意義的,而現(xiàn)代人則是本末倒置,很多老人的生日都是草草而過,反而是年歲越小的孩童。 ![]() 對于他們的生日宴席則是大操大辦,究竟哪一種的形式更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對于中國人來說,千年的孝道傳承和現(xiàn)代的生活理念不會是是水火不容的形態(tài),找到其中的平衡之道,也是現(xiàn)代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理解。 “父在不留須”,不在母親在世的時候慶賀生日,雖然有些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古人的觀點,但是父親在世的時候不留胡須,卻是要讓很多人一頭霧水的規(guī)矩了。 須發(fā)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他的獨特地位,古話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除了清朝之外,中國人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都是有蓄留頭發(fā)的習(xí)慣的??墒呛皖^發(fā)不同,古人認為胡須是不能夠輕易留的,特別是在父親在世的時候。 ![]() 因為一個人留著胡須就表明著父親不在人世,是一種很慎重的問題。為什么留著胡須就是表明父親已經(jīng)離世呢?在《論語》中,孔子曾經(jīng)對孝道發(fā)表過這樣的言論:“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孔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在父親死后依舊遵從父親的教誨,三年不改變,那么這個人就可以稱之為孝順了??鬃拥倪@句話對于后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催生了“三年丁憂”的孝道文化,而在“丁憂”期間,心情自然是十分的沉痛,哪里會有時間和心情整理自己的面容。 因此“丁憂”的人常常會胡須叢生,瘦骨伶仃。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留著胡須的人就是已經(jīng)死了父親,后來更是把男人留胡須視為“明志”,因此對于父親在世的人,才會有不能隨便留胡須的限制。 |
|
來自: 浪漫人的圖書館 > 《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