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曰】 今天,精讀君要給大家介紹的《國富論》,在2015年11月,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其作者亞當·斯密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并在批判吸收了當時有關重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就整個國民經濟運動過程作了較系統(tǒng)、較明白的描述。他并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并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這本書也被共認為經濟學必讀書目。 五分鐘讀完經濟學神作《國富論》| 技能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來源微信公號看賞(ID:Ebookread) 了解經濟學,必須先了解《國富論》。 C'est Si Bon Eartha Kitt - 華爾街之狼 電影原聲帶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全世界所有學經濟學的人,都必須讀《國富論》。即使是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甚至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都常常自稱,他們仍會不時地拿起這本書,重溫那些有趣而重要的觀點,以免迷失在浩繁的數(shù)學公式和技術細節(jié)中。 了解經濟學,必須先了解《國富論》。 要告訴諸位的是,《國富論》雖然是偉大的,但是,并非呆板之作,它首先是一部18世紀下半期英國社會的風情畫卷,十分有趣。 《國富論》這部百科全書式的經濟學著作,共分為五篇。 第一篇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 注意整個這部書的標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所謂財富的性質,就是說財富究竟是什么東西;所謂原因,是指它的來源,財富是怎么來的。 在斯密看來,國民財富就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總量,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 財富的來源,途徑有兩條,其中一條是提高勞動生產力。 提高勞動生產力,也就是提高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技巧和判斷力。要提高勞動生產力,首先要進行分工。分工,就是每個人只干一部分工作,即自己最拿手的,而不是樣樣都來?!案刹俊边@個詞也是從日本傳進來的,本意就是“干一部分工作”。 分工的目的,是節(jié)約時間,節(jié)約時間就是延長生命,對于生命短暫的人類來說,還有什么比延長生命更重要呢? 分工如何節(jié)約時間呢?有經濟學家寫道,刑警節(jié)約了人們打架的時間,交通警察節(jié)約了堵車的時間,教師節(jié)約了人們重復體驗的時間,牧師節(jié)約了人們研讀《圣經》的時間,家庭節(jié)約了人們養(yǎng)育下一代的時間,等等。 《國富論》的前三章都在談分工。斯密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分工是如何提高生產力的,最生動的當屬“制作扣針”。 一個勞動者……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針,要做二十枚,當然是絕不可能了。但按照現(xiàn)在經營的方法……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兩三種不同的操作……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十八種操作……像這樣一個小工廠的工人,雖很窮困,他們的必要機械設備,雖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針有四千枚計,這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四萬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 斯密認為,每個人的能力有差異,所以人類都有交換的傾向,即給我我所要的吧,你也會得到你所要的。他說,哪怕乞丐,都主要靠交換而非施舍活著,因為乞丐所得到的不見得就是他所要的,他必須再通過交換,才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這種傾向,必然導致分工的形成。 我們以滑冰為例說明分工之妙。開始滑的時候,為什么會摔倒?因為你太緊張,所謂緊張,就是腦細胞沒有分工,都想指揮你的雙腿、雙腳,后來,你能滑得很好,體會到滑冰之樂趣,而且還能同時聽聽音樂什么的。這是因為,你的腦細胞做了分工,只有一部分指揮你滑冰,其他的照舊各司其職。 《國富論》的第二篇是“論資財?shù)男再|及其蓄積和用途”。 斯密認為,國民財富增加的第二條途徑,是增加總人口中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人數(shù)。斯密重視勞動的作用,但是也沒有忽視資本,他認為分工的前提是有資本,因為分工需要使用許多特殊的設備與機械,分工越細,需要的工具越多。勞動力只有與機器相結合,才能形成更大的生產能力。 《國富論》的第三篇是“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這一篇實際上是講歐洲各國的經濟史。如果您對經濟史不感興趣,盡可略去不讀。 《國富論》第四篇是“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其核心是批判當時流行的兩種學說: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 重商主義,顧名思義就是重視商業(yè)。人們發(fā)現(xiàn),生產不一定賺錢,但“賤買貴賣”一定能賺錢,所以,財富不是生產創(chuàng)造的,而是交換出來的,這種觀點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 如果您有心,是不是覺得,中國當前也存在某種“重商主義”的情結呢? 正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時候,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就在第四篇的第二章“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 重農主義認為,唯有農業(yè)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產業(yè),其他產業(yè),如制造業(yè),不過是已有東西的排列組合,并不創(chuàng)造任何新東西。比如,一把椅子,不過是把林中的樹木分解組合的結果,沒有任何新的因子。而農業(yè)則迥然不同,農業(yè)生產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新東西,是真正增加社會財富的產業(yè),農民的勞動是唯一有價值的勞動。 從表面來看,這并不荒謬。我們小時候讀過一首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一粒種子下地,可以收獲萬顆子,農業(yè)產生了剩余,只有剩余,才能增加社會財富,這不是很神奇嗎? 以此推之,社會的其他階級,如手工業(yè)者、藝術家、醫(yī)生,都是靠農業(yè)養(yǎng)活的。 《國富論》的最后一篇,即第五篇,是“論君主或國王的收入”。這一篇說的是財政問題,在說完了市場作用之后,最后對政府行為進行探索。 斯密在書中還三次提到了中國,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 中國長期以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勞、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似乎長期停滯不發(fā)展了。500多年前訪問過中國的馬可·波羅曾對它的耕作、制造業(yè)以及眾多的人口做過詳盡的描述,然而它們與今天到過中國的旅游者的描述還幾乎相同。 中國下層人民的窮困程度遠遠超過歐洲最貧窮國家的貧困程度。據說,在廣州的鄰近地區(qū),數(shù)以百計、千計的家庭在陸地上沒有住所,長年累月生活在河港的小漁船上。他們能找到的食物極端貧乏,以至于任何一條歐洲輪船上扔下的最骯臟的殘余食物都成為他們渴望打撈的對象。 然而,中國雖然可能是停滯了,不過似乎還并未后退。那里沒有被居民遺棄的城鎮(zhèn),也沒有曾經開墾過的土地荒蕪。 本書里有些警句,現(xiàn)在看來仍不過時。比如,“大多數(shù)人對自己的才能總是過于自負?!薄皩ψ约盒疫\妄加猜測,比對自己才能過于自負,恐怕還要更普遍些?!?/p> “每一個人,對得利的機會,都或多或少地做出了過高的評價,而大多數(shù)人,對損失的機會,都做了過低評價。”當我們炒股票沒有見好就收,以致虧損的時候,讀到這句話,肯定會有所感悟。 當然,任何書都有缺點,《國富論》最明顯的缺陷也許是啰唆,有人就說過,如果你隔幾十頁讀,意思還是連貫的。也難怪,斯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書能夠成為經典的著作,開創(chuàng)經濟學,他不過是隨性寫作而已。初創(chuàng)的偉大作品,都有粗糙的毛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