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如果這部《永樂大典》被找到,對于研究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著迷的。明以前幾百年的歷史將被重新改寫,很多歷史謎團將會得到破解。 可惜,這部凝結(jié)了無數(shù)人心血的亙古罕見的寶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了,留下來的是它的抄本,保存于國家圖書館。而就是這個抄本,也只剩下了全書的不到百分之三,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這本書籍的前生后世。 發(fā)起編撰《永樂大典》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這位剛剛奪了自己侄兒江山的帝王為了向普天下彰顯自己的仁義,決定編一部世所罕見的書,把中國數(shù)百年來的光輝時刻全部記錄下來。 當然他自己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編書的重任就落在了兩個人身上,一個是當時著名的翰林院學士解縉,另一個則是當時的高僧,名叫姚廣孝。 編書從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開始,至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止,歷時四個春秋,方得成書。你能想像得到嗎?這部書總共是3.7億個字,就算是今天用電腦來打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當時卻是編書人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后來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到了明嘉靖年間,放于北京內(nèi)宮的《永樂大典》差點被火燒掉了,為了保證此書的安全,嘉靖皇帝決定下令重新再抄一份,無論工程多么浩大,這樣可以保證此書的絕對安全。 這樣一來,《永樂大典》應該就有了兩個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為什么到現(xiàn)在連副本都那么少了呢?正本又去哪里了呢?先說副本,本來一直保存在北京內(nèi)宮,到了清末,八國聯(lián)軍闖進紫禁城,連燒帶搶,把這部書的副本給搶走了。 洋人也搞不清楚這部書的真正價值,你搶幾卷,他搶幾卷,最后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宮中。為什么我們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殘的《永樂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搶走的,直到近代,國外的一些研究學者才逐漸發(fā)現(xiàn)此書的價值,所以極力搜集殘卷。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副本被搶,正本哪里去了呢?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在嘉慶二年,皇宮曾經(jīng)發(fā)了一場大火,可能已經(jīng)毀于火中。二是李自成撤離北京時,毀于戰(zhàn)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這第三種說法現(xiàn)在最為盛行。 由于從古至今,明皇帝陵從來沒有被盜過,所以《永樂大典》在陵墓中也只能是一個猜測。我們期待未來有那么一天,打開明皇帝陵,特別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找到這部奇書。一旦找到,將會震驚世界,無數(shù)的文化學者將會蜂擁而至中國,開展研究。不過現(xiàn)在不是打開地宮的最佳時刻,搞不好一陣風吹來,保存了幾百年書籍瞬間變成粉末,飄散在空中,那下令打開地宮大門的人將會是千古罪人。 |
|
來自: 沙灘的海鷗 > 《國內(nèi)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