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觴 中國歷史悠久,國寶也多。從先秦到晚清,經(jīng)歷20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青銅器、瓷器、漆器,還是玉器、書畫,流傳下來的都有精品,堪稱國寶。 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一件國寶,雖然誕生的歷史不算久遠,但要論珍貴程度,卻是無論怎么強調(diào)都不為過。 這就是明朝永樂皇帝派人編撰的《永樂大典》?!队罉反蟮洹肥且徊堪倏迫珪?,無所不包,無所不收,搜集整理了自古以來的各類典籍七八千種,11095冊,約3.7億字。 《永樂大典》的編纂由姚廣孝、解縉牽頭,集3000人之力花費5年時間完成。這部書的部頭之大,和后來清朝編的《四庫全書》并稱,都無愧國寶之譽。 但與《四庫》相比,《永樂大典》的命運就差了點。它本是國寶,奈何卻藏于深閨無人識,以至于后來經(jīng)散落殆盡。 永樂帝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奪了建文帝的帝位,可能覺得得位不正,就想依靠文治武功來證明自己。武功方面,派鄭和下西洋,自己五次遠征蒙古。文治方面,主要體現(xiàn)就是編了這本《永樂大典》。 但這本書實在部頭太大,編好的正本只是手抄本,并沒有付印,而且只有一本。 一直到嘉靖皇帝時,一次宮里失火,把嘉靖皇帝嚇得不輕。他急忙命人去搶救寶典。幸好搶救及時,寶典得以免被燒毀。 嘉靖皇帝喜歡修仙煉丹,大概這寶典里面記載了不少神秘古法,讓他對其十分感興趣。據(jù)說嘉靖皇帝的一大愛好就是不上朝,整天讀《永樂大典》搞研究。當然,他的研究基本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目的。 大火之后,嘉靖皇帝覺得這書只有一套孤本,實在太危險,于是下狠心命人謄抄了一部,這就是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這一部。 但《永樂大典》的正本卻莫名其妙失蹤了。而且,在明朝時候就不見了。 那么,正本到底去了哪里? 考慮到嘉靖皇帝對此書的熱愛,很多人猜想嘉靖帝多半遺命讓此書為其殉葬了。 這并不是沒有先例。據(jù)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墨寶就給唐太宗殉葬了。 那么,這樣說有沒有依據(jù)呢,其實還是有的。 嘉靖皇帝死后三個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慶皇帝則在其死后的第四個月賞賜謄抄人員。 乾隆時期,發(fā)現(xiàn)副本卷數(shù)比記載的正本卷數(shù)少1000多冊。考慮到嘉靖皇帝死后3個月才下葬,有人認為這期間就是在緊鑼密鼓地趕抄副本,并把抄寫完的正本搬入嘉靖帝的陵寢。 但后來實在等不及了,于是作罷。因此,我們看到的副本其實是不完整的。 乾隆帝編《四庫全書》,就是參考《永樂大典》副本而來。編成之后,可能清朝皇室認為《永樂大典》的歷史任務(wù)完成了,也就沒有認真保護。結(jié)果,此書就不斷遺失。再加上后來晚清之際,內(nèi)憂外患,更是散落到世界各地。 如今《永樂大典》全書在世界范圍內(nèi)只遺存800多卷,而中國藏的則只有200多卷。也就是說,如今存世的,還不及原書的1/10。 考慮到此書的珍貴,有學者就開始研究正本的去向。研究結(jié)果,認為正本多半是給嘉靖帝殉葬了。不過,能不能挖,還得看國家是否允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