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上送李郢之蘇州[ 唐 ] 李商隱人高詩苦滯夷門,萬里梁王有舊園。煙幌自應(yīng)憐白纻,月樓誰伴詠黃昏。露桃涂頰依苔井,風(fēng)柳夸腰住水村。蘇小小墳今在否,紫蘭香徑與招魂。注釋 ⑴李郢:字楚望,長安人,大中十年(856)進(jìn)士。 ⑵夷門:戰(zhàn)國時魏國都城大梁之東門,故址約當(dāng)今開封市內(nèi)東北角,因在夷山之上,故稱。此指代汴上。 ⑶萬里:指李郢由汴至蘇行程萬里。舊園:指梁孝王在蘇州的園苑。 ⑷煙幌:薄如云煙的窗簾。白纻:指吳地一帶之歌舞。 ⑸露桃"二句:戲言郢之蘇州,吳中風(fēng)月場中當(dāng)多桃頰柳腰之吳女相伴。露桃,稱代桃花、桃樹,又桃花之色胭紅以比美娃雙頰。苔井,周邊生莓苔之水井。 ⑹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杭州西湖有蘇小小墓。 ⑺與招魂:為我招其魂魄。與,為。 人品那般高尚詩情卻那般酸苦落魄失意同居在東門,在那萬里以外的蘇州不知可還有梁王的舊園? 風(fēng)煙中飄著旗幌的酒樓里你定會喜愛那白纻舞,只可惜從今后再無人在黃昏月樓上伴我詠吟詩篇。 含露的桃花如抹紅的少女依偎在長滿青苔的井旁,春風(fēng)中婀娜的柳枝正輕舞細(xì)腰綠滿村間。 我更想知道,蘇小小的墳瑩今日是不是還在?請到那紫蘭花香的小路,為這絕世佳人憑吊招魂。 這首詩作于大中四年(850)。據(jù)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劉學(xué)鍇,盧弘正約于是年五、六月間,自徐徙汴,李商隱當(dāng)隨至汴幕,李郢《送李商隱侍御奉使入關(guān)》詩,有"賓幕連期"字可證,則此詩當(dāng)作于初至汴幕。又據(jù)《板橋曉別》云"高城曉河"、"芙蓉紅淚",或即在五、六月間。李郢有詩名,但"疏于馳競",因而也失意落拓,懷才不遇。他由汴上去蘇州,就是因?yàn)樵阢晟侠Ь硬挥龆б饽蠚w。商隱寫詩贈別,意在表露自己的同情和安慰,給予友人美好的祝愿。 這是李商隱送別詩中的名作,寫得含蓄雋永,情意深沉。 首聯(lián)慨嘆李郢的落拓不遇,"人高詩苦"是對李郢遭際的概括,雖有高風(fēng)亮節(jié)和才華,卻失意沉論只能唱著凄苦的歌調(diào),在對李郢評贊中表現(xiàn)出詩人同情友人的深摯情意。次句是為李郢到蘇州后是否能得到知遇的想象,是希望李郢去蘇州后能遇到梁孝王那樣的尊重人才的人。 頷聯(lián)以對比手法寫李郢去蘇州后會有新的生活和追求,而自己失去知音將無比惆悵。蘇州是文化發(fā)達(dá)的歌舞之鄉(xiāng),詩以有特色的景觀描寫突出吳中的繁華,煙幌酒樓,舞紆歌女,新的生活定將讓李郢一掃愁懷,這是為李郢去蘇州表示欣慰之辭,緊接著又寫自己為詩友遠(yuǎn)去而惆悵,這種又欣羨又失望的感情的描寫既自然又誠摯,更突出了友情的真摯。 頸聯(lián)借美好的蘇州景色向友人表示深情祝愿,也是勸慰李郢在大自然中得到安適愉悅。水村鄉(xiāng)居,自有樂趣,那含露桃花如抹紅的少女臉頰,婀娜柳枝綠滿小村,何等春意盎然。 尾聯(lián)以蘇州名勝蘇小小墳收束更為含蓄委婉。美人淪落和才士不遇,遭際相同希望李郢去憑吊招魂,又是對李郢的懷才不遇的微婉的傷嘆,情緒又有所低沉。 全詩有著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詩人著力譜出歡樂的調(diào)子以勸慰友人,但失意沉淪的現(xiàn)實(shí)終難使人得到信心,因而全詩不能不仍然主要是酸苦之音,讀后使人為之黯然。 清·屈復(fù)《玉溪生詩意》:意深妙。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死者尚不欲恝置,生者可知矣。是深幾層意。句皆幽秀精膩,去盡渣滓,妙。但詩中界限不大,分明費(fèi)人揣摩,"西昆"之習(xí)套,亦其含蓄太過之病。然"依井"、"住村",已有閑花野草之微露,可以摸索也。 清·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人最難高,高而后不流于俗;詩最難苦,苦而后自成一家。滯夷門,客已久,麗志猶未得也。夫人既高,詩又苦,此真是餓夫骨相,豈尚能得志于時也乎?"梁王舊園"若作襯貼法看,便為蛇足,正謂此本是尊賢養(yǎng)士之地,然已成往事,不堪復(fù)問矣。再加"萬里"字,寫羈人流藩之況如見。三、四承之,三虛四實(shí),"憐《白纻》"、"詠黃昏",自是"人高詩苦"之本色。"自應(yīng)"者,想其必有是情;"誰伴"者,惜其必?zé)o是事。二句似平面實(shí)側(cè)。此皆寫"汴上"。五、六轉(zhuǎn)筆,方寫"送"。上半句四字譽(yù)之,下半句三字諷之也。于是遂引一蘇州佳人作結(jié),而微婉其詞,令人驟然讀之,初不解其何所謂也。 清·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紀(jì)氏謂"前四旬說汴上,后四句突入蘇州",天下豈有如此安章宅句而可稱名乎哉!蓋首句指汴上,次句已入蘇州,由汴至蘇,一南一北,故曰"萬里"。"梁園",謂幕府作客,唐人常語。"煙幌"句,言李郢之蘇,必可騁其才華?!栋桌偂?,吳歌,故以相況。"月樓"句,言己獨(dú)留汴上,無人唱答,以致惜別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