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格律詩要盡量避免平頭。 但是律詩平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聲韻上的平頭,另一種是詩句詞意上的平頭,稱為“四平頭”。 其中四平頭是指律詩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詞意思重復,擠占發(fā)揮空間,是律詩文法的不當,但是并非大忌,比如陸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其中頜聯(lián)、頸聯(lián)的起頭兩字“跡深”、“煙絕”、“地凍”、“林寒”就是“四平頭”。這個并非什么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寫法上疊刻,重復,律詩的篇幅短小,而且本身平仄嚴格,那么在文法上變化風格是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這種四平頭的寫法就變相地局限了內(nèi)容的豐富表達方式,所以有評“礙格”。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礙格”并不出律,所以這種問題一直沒有定論,也不會發(fā)生平仄上的沖突。 另外一種就是和對仗有矛盾的平頭:聲韻上的平頭。 聲韻上的平頭屬于詩歌“八病”之首。這一點空海和尚(對,就是《妖貓傳》里那個和尚)在《文鏡秘府》中解釋得很清楚,也舉了例子,我們引用看下:
這是以五言詩為例,就是每一聯(lián)的上句的第一、二字不能與下句的第一、二字同聲調(diào)(平仄)。比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這句詩中,“芳時”與“提壺”都是平音,這就是平頭。是不是也能念啊,問題在哪?問題在這就沒有遵守律詩最基礎的平仄相對的規(guī)則。按照平仄,上句為“平平仄仄平”(淑字為入聲字,仄聲入韻),下句相對該是:“仄仄仄平平”。這很明顯就出律了。 而對仗,特別是工對,不但要求詞性相對,平仄更是要嚴格相對。所以,平頭肯定是與對仗相矛盾的。當然“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這兩句本身不對仗,只是用來舉例說明平頭??蘸:竺娴睦永锩嬗衅筋^又要對仗的,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這些規(guī)則都是對詩人作品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語病之后整理出來的,平仄格律完全成熟之后,詩人進行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時,從一開始就避免了聲韻平頭的出現(xiàn)。所以現(xiàn)在能看到的聲韻平頭詩要么是格律出現(xiàn)之前的古風,要么就是近人的語病作品。 聲韻上的平頭其實是很好避免的。遇到這種情況,要解決的話就只有在對仗的情況下根據(jù)平仄換詞。 而詩句意思上的“四平頭,六平頭”則更考查詩人的文采和表達能力。就好像這篇文章一樣,里面也有重復啰嗦的地方,這就是寫作水平的毛病,但并非寫作方法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