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一個最為強大的王朝,由此暮氣沉沉,再也恢復(fù)不到巔峰時代了。這一點,不光我們知道,唐朝人也已經(jīng)很清楚認識到了。無數(shù)文人哀嘆唐玄宗由明變昏,葬送了一手好牌,為此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長恨歌》。 《長恨歌》一共120句、840字,它以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歷史轉(zhuǎn)折點的社會現(xiàn)狀。這首詩很長,卻不拖沓,正如明代文學(xué)家瞿佑在《歸田詩話》中所說:“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逼鋵?,這只是翟佑的上半句,他下半句是: 元微之就是元稹,白居易的終身師友?,F(xiàn)在不算出名,但在當時和白居易并稱“元白”,小玨認為他的成就在唐朝詩人之中,排進前十可能有些困難,但排進前二十,應(yīng)該沒有多大問題。元稹的的為人,特別是私生活,歷來為人所詬病,但他的詩歌確實非常棒,比如今天要說的這首《行宮》: 這首詩很短,只有區(qū)區(qū)4句20個字,翻譯起來也不復(fù)雜,理解起來也沒有多大的難度,但在歷史上卻好評如潮,贏得了無數(shù)大家的點贊。詩中原意是指在空曠冷落的古行宮中,宮花艷麗卻更加襯托了宮人的寂寞。滿頭白發(fā)的宮女們無所事事,只能閑坐在一起說說唐玄宗。 看起來,這首五絕屬于“宮詞”系列。這種題材的詩歌,是以宮廷故事入手,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歷史盛衰。在元稹之前,出現(xiàn)過一個寫宮詞的高手叫做王建,他寫過宮詞百首,據(jù)說素材就來自于同宗宦官王守澄,可信度極高,不僅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價值,對于研究唐朝宮廷也有非常大的輔佐作用。 然而,王建的百首宮詞,在許多文學(xué)大師看來,也不及元稹的這一首《行宮》。明代著名文人胡應(yīng)麟就在《詩藪·內(nèi)編》中毫不掩飾地表明了立場: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那么,這首《行宮》到底好在哪里呢?詩歌的長短不是好壞的評價標準,甚至連詩歌的文采也不是最重要的標準??v觀歷史上得到認可的好詩,最重要的是要有畫面感和詩意。 所謂畫面感,就是要用筆墨,勾勒出場景。這種不用顏料的方式,才是詩歌要表達的最高境界。詩人用字在讀者腦海中勾勒畫面,達到“詩中有畫”的境界。但觀這首《行宮》便是如此,詩人這20字一出,廢棄行宮、白發(fā)宮女的形象立即豐滿起來,根本不用細節(jié)描寫。 說到詩意,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就是要留有余地,不必要事事說清,說透。讀者不是傻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經(jīng)歷。好的詩歌,就可以像一盤已經(jīng)非常美味的佳肴,呈獻給讀者,讓他加入佐料,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這個過程,就是作者與讀者隔著時空相互配合,相互溝通,從而讓詩歌能夠產(chǎn)生更大的共鳴。 《行宮》無疑做到了這一點,它詩意十足,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白發(fā)宮女守著寂寞行宮,這其中有多少傷心往事,又有多少悲歡離合,詩人點到即止,讓讀者再加工。她們是悲劇性的人物,又是歷史的見證者,她們閑談的故事,是多么令人神往。而且,她們說的是玄宗,其實就是玄宗朝那段波詭云譎的歷史,到底說的是愛情,還是政治?作者不說,完全交給讀者。 所以,這首詩誕生之后,好評就沒有中斷過。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就指出“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清朝詩人沈德潛也夸贊道: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