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人們看重天生男女的結(jié)合?!澳写螽?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結(jié)婚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洞房花燭夜“”與“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一樣,都是能讓人們激動得意的非常重要的時刻。 為什么要結(jié)婚呢?因為“食色性也”,人活著,離不開食物,也有天生的情欲;男歡女愛,生兒育女,是人生的需要。而結(jié)婚是異性合法同居或愛情結(jié)合的表現(xiàn)形式,愛情故事大多以婚配為結(jié)局。 被奉為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關(guān)雎》寫道:“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雙的雎鳩鳥在河洲上“關(guān)關(guān)”地呼叫應(yīng)和,漂亮賢惠的姑娘是男士心慕的好配偶);“寤寐求之”,“輾轉(zhuǎn)反側(cè)”(日日夜夜在思念,翻來覆去睡不著),“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用鐘奏樂來使她快樂),男士終于將淑女聚回了家。 《詩經(jīng)·桃夭》贊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樹含苞滿枝頭,花開燦爛如紅霞。姑娘今日出嫁了,夫家祥和多歡樂),新婚的姑娘如初綻的桃花,青春靚麗,正是出嫁的好時候,嫁到夫家才會“有蕡(fén肥大)其實”(果實累累墜樹丫),即生男育女好傳代;才會在年老時“其葉蓁(zhēn)蓁”(桃葉茂密色蔥綠),即安享子孫繁盛、根深葉茂的生活。無怪乎,古人說“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我國現(xiàn)行《婚姻法》規(guī)定,中國大陸男性結(jié)婚年齡起于二十二周歲,女性結(jié)婚年齡起于二十周歲。 男婚女嫁,兩情融洽,《詩經(jīng)·女曰雞鳴》記錄了一對新婚夫婦于次日清晨的聯(lián)句對話情景: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詩歌記敘了黎明時分一對夫妻在被窩里呢喃的情景。女子說:雞鳴了。男子說:天還沒亮呢。女子說:你起來看看嘛,啟明星都亮晶晶啦!男子說:你若跟我恩愛一場,我就為你去射野鴨和大雁。女子說:射中了野鴨和大雁,就為你做佳肴。男子說:佳肴配美酒,與你共偕老。夫妻兩人琴瑟恩愛,歲月多靜好。起床后,男子對女子說:知道你愛我啊,贈你雜佩表我愛。感恩你的溫順啊,送你美玉表我情。知你對我情意深,送你明珠表我心。 這是一首描寫結(jié)婚快樂生活的詩,揭示了婚姻生活的兩個幸福秘籍:一是夫妻的最高境界不見得非得心靈相通,和諧默契更重要;二是要彼此感恩,相互敬重。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男女相愛,喜結(jié)姻緣,但愿白頭偕老。但愛情啊,似一部電影,分上下集,只有哪半部都是不完美。上集是戀愛,戀愛伴隨沖動;戀愛像詩,因為是情感的高度凝練,詩雖然短,但想象奇特、語言夸張,比如“一曰不見,如三秋兮”。下集就是婚姻,婚姻需要理性;婚姻則像散文,碎碎屑屑,可長可短,有太多的組合,依各自的情況有不同。 結(jié)婚了必生活著,愛情才有所附麗。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兒女父母,交際往來,名利誘惑,每一對夫妻都得長期面對,妥為處理才好。盡管愛情有激勵人心的力量,但是當(dāng)它面對精神物質(zhì)生活的雙重矛盾考驗時,或者是昂首挺過,或者是落荒而逃。 唐朝詩人白居易三十六歲時在朝廷任諫官,地位不算低,當(dāng)年與楊虞卿的從妹楊氏結(jié)婚,新婚后贈給妻子一首五言古詩: 贈 內(nèi) 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 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 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 冀缺一農(nóng)夫,妻敬儼如賓。 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薪。 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雖不讀書,此事耳亦聞。 至此千載后,傳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間,不能忘其身。 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 蔬食足充饑,何必膏粱珍。 繒絮足御寒,何必錦繡文。 君家有貽訓(xùn),清白遺子孫。 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jié)婚。 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詩的開篇即表達(dá)詩人愿意與妻子相濡以沫、相守一生的婚戀態(tài)度,接著詩人用黔婁窮士妻賢、冀缺農(nóng)夫妻敬、陶潛棄官妻薪、梁鴻不仕妻裙等四位賢者夫妻的事例啟示楊氏,再說說怎樣過安貧的日子,最后詩人用楊氏的家訓(xùn)進(jìn)一步闡述希望夫妻同甘共苦的愿望。詩歌語言樸實,如敘家常,既有“生為同室親”、“偕老同欣欣”的幸福甜蜜之情,也有“所須者衣食,不過溫與飽”的諍言勸誡之意。這一夫妻生活觀高見的傳遞,為詩人后來雖遭誹謗貶謫而仍能妻賢家和埋下一伏筆,作好了鋪墊。 與《贈內(nèi)》有別,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回憶不得志時貧賤的夫妻生活,在原配韋叢去世時寫下了《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這三首詩重在傷悼,是十分有名的悼亡組詩;第一首寫生時貧苦生活,第二首寫亡后思念,第三首寫自悲傷嘆。作者取“報恩”為切入點,先回顧與韋叢婚后的艱苦生活,以明“貧賤夫妻”間深厚的感情,從而引出對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報答之意而反復(fù)詠嘆。我們重點來看看第一首詩:有如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韋叢你屈身下嫁貧士(元稹自喻黔婁)后百事不順,看到?jīng)]有可替換的衣服,你就翻箱倒柜去為我搜尋;身上沒錢軟纏著想喝酒,你就拔下頭上金釵去換錢。平常家里用豆葉野菜充饑,你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你便靠槐樹枯葉以作薪炊。而今自己雖然享受厚俸卻不能與你分享,只能用祭奠與延請僧道超度亡靈的辦法來寄托自己的悲思。 “貧賤夫妻百事哀”,“閑坐悲君亦自悲”,生時同度貧窮日,死不共享富貴時;愿望與可能時空錯位,這是患難夫妻,也是人類生命過程中一種常見的悲??! 元稹詩中纏綿哀痛的傷悼之情是真摯感人的,不愧為夫妻情深。不過,倘若說他對得起亡妻韋叢,可卻對不起與韋叢結(jié)婚前的初戀崔雙文,即元稹自述傳奇《鶯鶯傳》中的崔鶯鶯的原型! 公元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與其母系遠(yuǎn)親、才貌雙全的少女崔雙文相戀相愛;有詩為證:“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故人來”。雙文家中富有,但沒有權(quán)勢,后來,元稹進(jìn)京考取功名,為了走門路、攀高枝,他拋棄了崔雙文,而與新任京兆尹韋夏卿的女兒韋叢結(jié)婚。再后來,元稹有次跑到雙文家門口,想見她但遭拒絕,只得到一首回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span> 元稹為了攀高枝而拋棄了雙文,雙文贏得了愛情卻輸給了婚姻!人世間還有甚者,傳統(tǒng)戲曲《鍘美案》中后被包公送上龍頭鍘的陳世美,中狀元后迎聚公主,竟不認(rèn)原配秦香蓮與兒子并派人追殺,成為忘恩負(fù)義、拋妻棄子的反面典型!而中國這樣類似于元稹、陳世美的人還代代不絕!網(wǎng)上一搜就知道,當(dāng)代有多少官場商場和娛樂圈的名人,自己有錢有權(quán)有名有利時, 二奶三奶的包養(yǎng)著, 將妻子打入“冷宮”;或者是拋棄當(dāng)初貧賤時不離不棄的妻子而另尋新歡!這帶來了進(jìn)入婚姻殿堂后女人的最大悲哀! 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將安將樂,女轉(zhuǎn)棄予。 (當(dāng)年擔(dān)驚受怕時,唯我?guī)湍惴謶n慮。 如今富裕又安樂,你卻棄我掉頭去。) 《詩經(jīng)·谷風(fēng)》吟唱道, 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山崔嵬。 無草不死,無木不萎。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谷口呼呼風(fēng)不停,刮過巍巍高山嶺。 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樹木都凋零。 我的好處你全忘,專門挑我小毛?。?。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自私自利,多情變寡情,這才是婚姻失敗的痛楚根源。情最難久,性自有常;依賴人的品性比依賴情感更要靠譜。尋愛覓婚要慎重了:婚姻是靠穩(wěn)定的品性來維系的,而不應(yīng)靠說變可變的情感來維系。男女既已婚配,即便有朝一日“悲莫悲兮生別離”,也要想開些。“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要太糾纏,不要總想著天長地久;“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能在一起就和和睦睦,不在一起就各走各的路,誰賴誰,誰怕誰?。?/span> 原創(chuàng): 舞陽陳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