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小鳳 徐州醫(yī)科大學 審稿:李方 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 正值佳節(jié),小編在這里祝大家國慶快樂!但是玩的時候也別忘了學習哦 七、預防與治療 (一)調整姿勢 坐姿保持上身中立位,肩帶縮回,下頜內收。盡量每時每刻都保持。 (二)訓練薄弱的肌肉 1、前鋸?。?/strong>橡皮繩或彈力帶從身體后面繞到前面,兩手握住,保持前臂伸直,向前拉伸橡皮繩。 2、中下部斜方?。?/strong>意力集中在中背部肌肉,保持肩部下沉,肘關節(jié)伸直,從前向后拉伸橡皮繩 3、外旋的肩袖肌群:外旋肩袖肌訓練,可使用橡皮繩或彈力帶。兩手握緊橡皮繩,上臂緊貼身體,肩部下沉,保持肘關節(jié)垂直、手腕中立,手臂向外打開,拉伸橡皮帶 4、深層頸屈?。?/strong>兩手握住橡皮帶,從頭后繞過。頭部向后用力,與向前拉的力量作對抗。注意握緊橡皮帶,防止脫離,彈傷眼睛。 (三)放松牽拉緊張的肌肉 1、肩胛提肌的放松 起始姿勢:患者仰臥,頭頸部向前向左側屈,向左旋轉。肩部在床頭的邊緣,肩關節(jié)完全屈曲外展肘關節(jié)屈曲90°。治療師站在床頭,用胸部支撐患者的右側頭部。 抓握:治療師左手抓住患者頸部的背側,患者的頭頸部穩(wěn)定在治療師的左臂和胸部之間?;颊叩挠沂謱怪委煄煹母共?。治療師的右手抓住患者上臂和肩膀的背面和則面。 操作1:治療師左手抓住患者頸部的背側,患者的頭頸部穩(wěn)定在治療師左前臂和胸椎之間。治療師的右手穩(wěn)定患者的下巴。 操作2:固定住,治療師兩手牽伸患者的頸部,用腹部對抗患者的肘部,并且逐漸移動患者的肩部向尾部和背側的方向。 拮抗肌刺激:治療師活動右手朝向患者的右上臂,治療師告訴患者移動右側肩膀更遠離牽伸的方向。 2、胸肌拉伸: 胸小?。?/strong>患者仰臥肩胛骨越過床緣,肩關節(jié)內收小于90°屈曲,肘關節(jié)屈曲。治療師左手抓住患者右側肩膀,治療師的右手抓住患者腕關節(jié)的近端,患者的前臂支撐在治療師的胸部。 操作:治療師緩慢的最大限度地移動患者的肩胛帶,向頭向背的方向擠壓前臂和肘關節(jié)。 胸大肌下部雙側牽伸:患者仰臥膝髖屈曲穩(wěn)定腰段和胸段,預防腰椎負荷床頭稍低,小的枕頭放在肩胛骨中間保證肩關節(jié)最大活動,胸部用帶子穩(wěn)定。治療師抓住肘關節(jié)上方的內側保持屈曲和充分的外旋肩關節(jié)。(胸小肌也可以按照這個程序牽伸) 胸大肌胸骨部:患者仰臥膝髖屈曲穩(wěn)定腰胸段,預防腰椎負荷,用帶子穩(wěn)定胸段,肩屈曲過頭,治療師屈曲外旋到最大阻力,在外展90°充分屈曲。治療師逐漸地屈曲到最大角度。 胸大肌鎖骨部:肩前屈外旋大約90°外展,肘屈曲90°,治療師逐漸外展患者的肩部,注意:胸大肌牽伸也可以在坐位進行。 3、斜方肌拉伸 (1)斜方肌上部的牽伸 開始姿勢:患者仰臥,頭頸向前向左側側屈,向右旋轉,肩膀在床頭的邊緣,治療師:站在床頭,左側腹部支撐患者右側的頭部。 抓握:治療師的左手抓住患者頸部的背側,患者的頭頸部在治療師的左前臂和胸部之間。治療師的右手放在患者的右側肩部。 操作:固定,治療師牽伸患者的頸部的同時逐漸地最大限度推患者的肩膀向尾部和背部的方向。 拮抗肌的刺激:治療師移動右手,推動,然后要求患者移動頭頸遠離牽伸的方向,給患者的拮抗肌施加阻力。注意:避免患者頭頸部牽伸以外的肌肉的活動。 (2)斜方肌中部 左側臥,右肩屈曲大約90°,治療師站在左側患者的胸腹部,左手抓住患者的肩胛骨,右手抓住患者的上臂,治療師逐漸最大限度地將肩胛骨向腹側推 (四)肌內效貼扎 根據個人體型進行裁剪,患者身體直立,下頜微收,兩側肩胛骨后縮。優(yōu)勢肩:A條給予50%~60%拉力從肩峰貼扎至第十胸椎棘突處,末端無拉力;B條以相同的方式貼扎,但約50%覆蓋在第一條上方,以增加機械矯正。非優(yōu)勢肩:貼扎方式與優(yōu)勢側相同,但給予30%~40%拉力。 (五)理療 (1)低頻脈沖電流: 降低神經興奮性,提高痛閥,使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放松,緩解粘連,進而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 (2)激光:促進組織再生,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炎癥的滲出、充血,進而改善整體的循環(huán)物。 好啦,上交叉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就分享到這里啦,歡迎各位老師留言繼續(xù)補充分享其它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Janda. JandaCompendium volii [M].Minneapolis: Or thopedic Physical Therapy Products,1997: 7 - 13 [2]封瑞黨.上交叉綜合癥的機制及康復治療[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06):134-135+137. [3]楊輝,郭麗新,武媛媛,等.頸椎病病因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6):1152-1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