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猱”字讀作náo,本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體,是猿類動物,身體便捷,善于攀援。②是金文的形體,變得不像了。③是小篆的寫法。④為楷書的寫法。⑤為后世通行楷書體,變象形為形聲。《說文》:“夒(猱),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關于“母猴”的說法不妥?!扳钡谋玖x就是一種猿猴,如《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意思是猿猴上樹不用教。又如《馮婉貞》:“猱進鷙(zhì)擊。”“鷙”是鷹類的猛禽。這是說:像猴子那樣敏捷地進攻,像鷙鳥那樣勇猛地搏擊。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象形字。像獼猴形。《說文》訓夒為“貪獸也。一曰母猴”。母猴亦作獼猴解,因為象形字有局限,無法表示其性別。在商代甲骨文中,夒有勾勒形與單純線條形之別。甲骨文夒為側立之形,除表現獼猴頭部有耳、目、口,身體上有又(手)、下有止(足)之外,還著意表示有尾之形。偶或省略尾形,字亦可識,但不屬于標準寫法。周代夒字寫法出現繁復變化。甲骨文夒用做高祖名,學者多以為指帝嚳。西周金文夒或假為擾,銘文記牧牛誓曰:“自今余敢夒乃小大史(事)”,意即從今天起我若是敢擾亂您的大小事情。(劉桓)
——李學勤《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