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富豪很看不慣一個邏輯家,在他眼中,邏輯家不但貧窮,而且還善于偽裝清高,于是他便想嘲笑一下邏輯家。他對邏樣家說:“你研究所謂的邏輯幾十年了,到現在還不是一貧如洗,這有什么用呢?” 邏輯家微微一笑說:“你從商數十載,擁有了那么多錢,我也不知道你有什么用?!?/p> 富豪打趣地說:“我的錢怎么沒有用?我的錢養(yǎng)活了好幾百口人,他們填飽肚子,生活下去。” 邏輯家說:“你的錢是可以養(yǎng)活幾百人,但是我的邏輯卻能影響好幾代人,讓人們可以思維清醒,擁有智慧。你說我們兩個誰更有用?” 富豪聽后很生氣,不甘心地說:“你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起,也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 邏輯家恰哈大笑,說道:“按照你的邏輯來推論,那些整天想著如何填飽肚子的豬才應該是最有智慧的!你每天想的就是怎樣賺錢,但是我想的卻是賺更多的智慧。因此你是富豪,而我只是一個邏輯家。這才是我們在本質上的不同?!?/p> 在這個故事中,邏輯學家的智慧來源于邏輯,他戰(zhàn)勝富豪的根本在于的“嘴”——他說話時充分利用了邏輯說話術。 偵探推理小說鼻祖柯南·道爾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邏輯推理大師,只要能夠掌握邏輯說話的技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邏輯說話術高手,那么究竟怎樣做呢?我認為必須從三個方面進行訓練。 訓練一:觀點主張要明確。 在平常無關緊要的對話中,我們說話沒有重點也就罷了,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發(fā)言時,就一定要將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明確表達出來,恰當地傳達給聽眾。在這些場合中,我相信沒有比邏輯性的說話更重要的了。 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擔任禮儀培訓師時,遇到過這樣一個現象: 當時,一個志愿者小組針對一個動作展開了討論。這個小組共有8人,幾乎每個人在敘述自己的觀點時都是先拋出一大堆問題,最后才表明自己的觀點,甚至有的人說完了,其他人都沒有聽明白他要表達什么意思。其中只有一位志愿者是這樣發(fā)言的:“我的意見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 我覺得這個人的表達十分清晰,很有邏輯性,觀點主張也很明確,讓聽者很容易接受。與之相反,那些長篇大論的人只會讓人感到厭煩,他們的主張就更不會得到聽者的肯定了。 有意思的是,根據調查,將近40%的美國人在說話時能夠做到首先明確表明自己的主張和重點,達到邏輯清晰,而中國則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訓練二:論據理由要充分清晰。 談話的主張和觀點需要論據、理由來支撐,在說話中,如果你只是將自己的觀點表明,而并未進行論證,這樣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具體說來,如果你沒有清晰的理由去證明,那么他人在詢問你的時候,你就很可能不能做出準確的回答,從而讓人很難接受。 某公司老板在開會時提出了讓員工增加半小時工作時間的問題,兩個高層管理者立刻對此發(fā)表了反對意見。 其中,A說:“我覺得公司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不對的?!痹趫龅乃腥硕加X得這只是A在發(fā)表感慨,因為他沒有拿出論據,并且有人問他這么說的原因時,他由于一時緊張,什么都沒有說出來。 B說:“我也覺得公司這樣決定不對,原因有兩點:首先,公司不能占用員工的私人時間,私自給員工增加上班時間;其次,員工也都已經習慣了平常的作息時間,生活各方面早已有了安排,打亂員工的作息時間很容易引發(fā)他們的不滿?!?/p> 經過對比就可以看出,高層管理者B說的話更具有條理性和論證力。 訓練三:使用邏輯信號和術語。 所謂的邏輯信號和術語,是指說話時能夠連接語句、清晰語義的邏輯性詞語,也稱連接詞。比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總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在說話時,句子與句子之間如果沒有邏輯性術語,說話者就很可能不能很好地表明語義,容易造成溝通困難。 比如,下面這兩句話就存在著很明顯的差別: 旅行時,交通工具很重要,天氣決定心情,交通工具和天氣都是旅行時必備的條件。 這句話聽起來很繁瑣,甚至讓人不知所云,不知道這幾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但是下面這一句就完全不同: 提到旅行,雖然我們認為交通工具很重要,但是天氣也是決定旅行心情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交通工具和天氣都是旅行的重要條件。 顯然,我們只是用了“雖然”、“但是”、“綜上所述”等邏輯術語來連接,但這句話瞬間就清晰明了起來,聽者自然也就能夠很快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