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煙雨客 在這個看似繁華的世上,有著心底最深的悲涼。從生到死,我們無從選擇,在時光的標尺上,我們沿著既定的向度前行,從姹紫嫣紅,走到斜陽日暮。 直至把生命的底色寫成浮白,寫入挽歌。 挽歌 明 鄭希良 浮生一虛夢,舉世皆未覺。 靡靡空中絮,東西互飄泊。 譬如歸山云,徐疾紛相錯。 日暮澹無蹤,烏沒天寥廓。 乃知昧者悲,至人脫羈縛。 深松間茂柏,地下正相樂。 捐棄勿復道,天地會銷鑠。 浮生如夢呵,誰人知覺?不過是空中的柳絮飛揚,卻妄圖定格榮華富貴,陷入名韁利鎖,天地無言,卻以看似緩慢的銷鑠,湮沒了所有明媚的紅顏。 通達生死,勘破迷局的詩人,固然并不寥落,但真正骨子里釋懷生死的,陶淵明應(yīng)該是不多的幾個之一。 他在臨終前寫過三首擬挽歌辭,盡管依然有著無窮無盡的爭論,但這應(yīng)該是他臨死前寫給自己的悼亡詩。這里面有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有他通達的人生信條。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何其達觀!生死無憾,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飲酒還不夠多。生死不過瞬息,一旦魂魄散了,這軀體也就毫無寄托,不再有生機與靈性了。有人這樣評價這首詩:造句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似枯而實腴,自然而有妙趣。 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xiāng)。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活著的時候,雖飲酒不足,但總能品嘗美味,享受與愛人相處的時光??墒且坏┧廊?,杯盤盈案,卻只能望洋興嘆了,想喝不能,想吃亦不能,親人在尸體旁悲傷,而自己一去,再也不能歸來了,只有黑暗漫漫,只有長夜未央…… 這首詩寫的是人死后從入殮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詩人似乎在提前感受死亡及死亡后的一切。而這,如此真實,千載之后,依然如是。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首詩是最后一首,也是他生死觀的終極態(tài)度。魏晉一朝,真正能勘破生死關(guān)者,恐怕只有陶淵明一人而已,曲水流觴的王羲之,蘭亭序中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嘆。陶淵明卻深知,死去就是永別,逝者已矣,生者也會遺忘,就是當時相送的人,早已各自還家,生活依然繼續(xù),而所有的記憶,也會被一一消磨掉。 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 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早已乘風歸去的陶淵明,回到他心中的桃花源去了,剩下紛紛紜紜的眾生,尚在生死無涯的泥淖中苦苦掙扎。得失,榮辱,名利,悲歡……無窮無盡的煩惱,布滿通往死亡的路上,而太多的人陷入眼前的重重歧路,再也不能擦亮心底的光芒。 |
|
來自: 逸香閣居士麗人 > 《權(quán)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