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的祖先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在全國各地倡導玄學理論、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人們許多都具有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陶淵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雖以儒家為本,但一生的行徑卻又淡泊名利,喜獨坐靜思類于道家,有些地方還受佛家學說的熏陶。但是,陶淵明的道家思想,除深受時代因素之影響外,也秉承了父母兩系的血統(tǒng)遺傳。他的《歸去來辭》序云﹕“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弊匀恢拘?,于其先祖中,一一可見。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保ā稌x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yǎng),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命子詩》還詳細敘述了他的父輩家世,說他的遠祖曾是漢初功臣陶舍及丞相陶青,曾祖為晉之陶侃,長沙郡公,功業(yè)彪炳,但功成不居,實非一般熱衷于名利之人可比。祖父陶茂“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薄睹釉姟氛f陶淵明的父親淡泊名利,喜歡到各地風景名勝的地方去游玩,做官時忠于職守,從不為一點私利而貪贓枉法??梢娞帐舷茸娼詾楸M忠職守,但不求名利之人。 凡此父母兩系之高遠質性,皆為陶公所秉承。因有此高遠自然之質性,再加上時代思想之影響,故陶公平素之立身行事,亦莫不以道家思想為之依歸。陶公道家思想之人生觀,乃由其自然之天道觀發(fā)展而來。 2.陶淵明為什么辭官 陶淵明的辭官原因,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宋書·隱逸· 陶潛傳》與《晉書·隱逸·陶潛傳》所載略同。此事為大家所熟知,乃是文學史上的一件美談。應該說,不肯折腰“拜迎長官”的清高以及對鄉(xiāng)里小兒的鄙視,很符合晉朝上層社會以門第自高的風氣。為了理解陶淵明為何辭官,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督郵這個官職的職掌。據(jù)《通典》卷三十三《職官》十五:督郵為郡佐之一,“漢有之,掌監(jiān)屬縣……功曹之極位。漢尹翁歸為河東督郵。時太守田延年分河東二十八縣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舉法皆得其罪。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又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為東部督郵。敕之曰:‘今日始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由此我們知道,督郡屬監(jiān)察官,職掌監(jiān)察屬縣長官,依法控告,鷹隼擊殺,冷酷無情。陶淵明那位很著名的曾祖陶侃就曾經(jīng)擔任過這一官職。 3.辭官后的生活 陶淵明辭官到達他的家鄉(xiāng)后,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睖Y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nóng)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nóng)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jīng)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xù)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碧吹罎佉粤喝?,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xiāng)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jié)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4.陶淵明寫詩責子 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年至五十一歲時,膝下有五子,名字依次叫阿舒、阿宣、阿雍、阿滯和阿通。老大十六,一身懶骨,四體不勤;老二十五,不繼父志,不攻書不習文;老三老四是孿生兄弟,知道傻玩呆耍奪食搶物。陶淵明一見幾個不爭氣的孩子就大傷腦筋,一日揮筆寫了一首《責子詩》:“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寶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子粟?!?/span> 這首詩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把幾個兒子的特點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寫兒見文,短短五言詩,充分體現(xiàn)了陶令對兒子有訓責、有恨愛、有憂慮,也有無奈,更有一層人到暮年對晚輩的殷切期待及望子成龍而不得的悵然心情。 “可憐天下父母心”,偌大世界,古往今來,幾人能外! 5.嗜 酒 淵明嗜酒是眾所周知的事。據(jù)說他在做官時,俸祿中有田地,可以自耕自食。沒想到他竟不想種糧食,卻要種秫,用以釀酒。后來是他的妻子力爭,他才決定各種一半,既滿足了自己喝酒的需求,也顧到家人生活上的需要。 自陶淵明歸田以后,生活上固然能自得其樂,比做官自在??墒寝r(nóng)村生活畢竟清苦。收成好的時候,還能「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收成不好,可能就無米下鍋,更別說喝酒了。幸好有朋友照顧他,經(jīng)常送糧送錢給他。著名詩人顏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經(jīng)過陶淵明家鄉(xiāng)時,每天找他一同喝酒,臨走還贈他二萬錢。陶淵明把這些錢統(tǒng)統(tǒng)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隨時取酒。 不過,他只接受意氣相投的朋友的饋贈,權貴要人對他的籠絡,他會毫不客氣地拒絕。有一次陶淵明幾天沒吃飯,病得起不來,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勸他出山為劉宋王朝出力。陶淵明一口辭絕,并把檀道濟送來的糧食和肉都退了回去。 陶淵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訪,家中有酒,就會拿出來共飲,若已先醉,就會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卻又蓄素琴一張,琴上無弦。每有酒,他就會在琴上撫弄,以寄其意,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可見其性情率真之一面。 陶淵明的曾祖是知名的陶侃,但到了他這一代,家道已經(jīng)中落。他一生只做過四次小官,而且時間都不長,所以經(jīng)濟狀況一直不好,甚至曾乞食,曾作乞食詩。 6.為自己寫挽歌 元嘉四年(四二七)黃葉飄零的時節(jié),已經(jīng)六十三歲的陶淵明自感不久人世,寫下了《擬挽歌辭》三首和《自祭文》一首。在《自祭文》中,他簡要回顧自己辭官歸田的一生,申述自己「匪貴前譽,孰重后歌」的榮辱觀,發(fā)出生死實難的由衷感嘆?!稊M挽歌辭》第一首設想自己死后親友悲痛的情景:而詩人唯一感到惋惜的卻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表現(xiàn)出一種「有生必有死」的達觀態(tài)度。第二首從不得滿足的酒癮承下,寫到明年的新酒釀熟,自己卻不知道什么時候再能嘗了。雖然美酒佳肴放在自己的墓前,親人友朋立在碑旁,可是自己已回不到他們中間,這倒是件很遺憾的事。第三首從「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著筆,描述自己獨葬在遠郊,。親人們雖然還在為他哀傷,一旁的送葬人一回家卻歡歌雀躍了。這樣看來,對于人生死,還有什么可說的?死者把一身骸骨托付于葬身的山陵就是了。這是陶淵明告別世前的最終浩漢,曠達中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辛酸。 鐘嶸的詩品只列陶淵明的詩為中品,但越到后世,陶的作品越受重視?!捌降闼?、自然”是許多人對陶詩的看法。 7.宿命論 陶淵明是一個宿命論者,正如莊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蹦苤烀?,始能破除人世間之一切。陶公對道家這種樂天知命的宿命論,感受頗深刻,在《自祭文》說:“樂天委分,以至百年。……識運知命,疇能罔眷?!奔凑f明了他一生的處世之道,乃在于樂天知命。 諸葛亮曾對先帝劉備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笨梢娏私馓鞎r、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呀。惟達人能深悟天理,知人道猶如寒暑代謝,衰榮彼此更迭,亦似天道之運行般,純屬自然現(xiàn)象。所以陶公肯定的說:“窮達不可妄求?!?/span> (與子儼等疏)既然如此,又怎會為窮通而憂慮。 陶淵明除了將窮通歸之天命外,又深悟人之“壽夭永無外請”(與子儼等疏)亦純由天命而定之理。 在生死的常道中安然處之,生活雖然清苦,亦無傷道家沖虛之德也。生能安其時,死則順其化。陶淵明所謂的“居常待盡”也就是莊子“安時處順”之意。而由《歸去來兮辭》中,更可明白的看出陶公的這層體認,他說“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槕旎?,以“豁達樂觀的人生觀”的態(tài)度來應對天命,可說是徹底的“宿命論”者。因此,陶公甚至將子之不肖亦諉之天命,如“責子”詩云:“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蹦藢⑵渥觾?、俟、份、佚、佟五人之不好向學,歸之天命,既為天命,人亦無可奈何,惟有飲酒一舒己懷。而“神釋”一詩可說是陶公“宿命”思想最明白的宣言,詩云:“……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span> 但是“宿命”思想,雖然使陶淵明將死生禍福置之度外,可是,他終究只是個文人,而不是哲學家,同時他又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當他思及周遭之一切時,有時又不免深致感慨的說:“撫已有深懷,履運增慨然?!?/span> (歲暮和張常侍) 一面承認天運,一面又充滿慨然,此即為陶公與老、莊迥異處。 8.生死觀 關于生死問題,在理性上,陶公亦承認此乃屬宇宙之自然現(xiàn)象,如「飲酒」之十一云:“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生死為天地間必然現(xiàn)象,故不必為命之長短計較不休,一切聽任自然,故能坦然而言“早終非命促”也。又《榮木》云:“人生若寄,囗囗有時。”言人之在世,乃為暫時寄存。莊子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span>(至樂)“假借”者,不就是“若寄”的意思嗎。因此,面對生死,陶淵明亦能保有一份老莊般安順自然、不哀不樂之境,如《五月旦作和戴主薄》云:“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沖。” 生死猶如來去,此乃自然現(xiàn)象,故以常理待之,清貧之中,亦不失道家沖虛之德也。又《神釋》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泰然安順,不哀不樂,達觀至極,這不就是莊子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span>(養(yǎng)生主)的最佳腳注。 但是,陶公終究非哲人,又思想兼受儒家熏陶,所以在生死問題上,也就和他的宿命思想一樣,并不能完全超脫情的羈絆。因此,在他的詩文中,又時時透露出對生命短暫的憂慮。 “萬化相尋異,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己酉歲九月九日) “??执蠡M,氣力不及衰?!?/span>(還舊居) 對生死充滿焦慮、悲悼、恐懼之念,與前敘“居常待其盡”(五月旦作和戴主薄)“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span>(神釋)之態(tài)度,可說大相徑庭。由于這一層情的牽制,再加上道家個人愛生貴身思想的激蕩,于是,在陶公心中就興起了及時行樂的念頭,《游斜川》云:“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币孕贝谰八]酒,將人間煩憂忘卻,且極今日之樂,何必奢求明日。 又《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云:“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殫。” 見墓興感,故清歌美酒,且求今日之歡,明日之事,何人能知。 又《己酉歲九月九日》云:“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span> 乃藉酒消除一己畏死之心理。郭銀田《田園詩人陶潛》一文,曾分析陶公行樂之法,約有以下諸端,第一是在大自然里求游放,第二是求可能的物質之饜足。第三是欣取天倫間的溫暖。第四是追求嘉遁的快樂。 第五是攝取高貴的友情。(注12)等,陶公利用以上五種行樂方法,使自己對生命短暫的恐懼,獲得暫時的舒解。 由上可知陶公對生死問題,出現(xiàn)理性上和情感上兩種觀念,在理性上他能安時處順,不著任何悲喜之情,但在感情上,他又不免囿于生死之哀傷,難以跳出,唯有藉各種行樂方法,暫時使自己求得解脫。 任建威參軍時所作《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詩又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可見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園田。從彭澤令解職時所作《歸去來辭》,更把做官說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說,他的歸隱,實際是自己的理想與當時的現(xiàn)實無法調和的結果。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于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