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康福德稱之為“熱情動人的沉思”。 了解哲學概念的過程是與哲學家心靈溝通和思想交流的過程,是想象力的一種愉悅。至少需要把握內涵、態(tài)度、演化三個方面。 內涵——抽象的認知感覺諾斯洛普提出,概念可分兩種,一種來自直覺,一種來自假設。 來自直覺的概念指向某個事物,它的完整意義可以立即從某個事物領會到。例如:藍色是人對某種顏色的感覺,它是由直覺得到的概念。至于由假設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意義是根據一個假設,用演繹法推演而認定的。例如:藍色用來描述電磁波的短波長時,它是一個假設的概念。
希臘哲學相較于中國哲學,對于概念的認知,更偏重于假設,由假設觀念出發(fā)的哲學傾向明確的東西,而由直覺出發(fā),則側重不明確的東西。例如:無、無限和有、有限,中國哲學通常認為無或無限是更值得重視的概念,而希臘哲學通常認為有或有限更重要,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有或有限是明確的,而無或無限則是不明確的。
態(tài)度——心理的準備狀態(tài)羅素說,理解一個哲學概念的時候,正確的態(tài)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視,而是首先要有一種假設的同情(共鳴),直到明確哲學概念中有什么東西是值得相信的為止,然后采取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所謂批判的態(tài)度,是盡可能的放下自己所堅持意見之后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蔑視是妨害了對哲學概念的肯定,而尊崇便妨害了對哲學概念的批判。
如果一個哲學概念對你而言是值得研究的, 那么就有必要假定它具有某種真正的知識。假如一個哲學概念在你看來顯然是荒謬的時候, 就不要極力去證明它有多少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曾經看起來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能夠幫助你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許多偏見,還可以擴展自己的思想范疇。 演化——不同的時代意義
任何一種概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歷史色彩。一個哲學概念的演化往往具有時代意義。例如時空概念: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孕育了歐氏幾何,發(fā)展出了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歐洲近代的哲學則衍生了非歐幾何,促成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概念。再比如,隨著時代的變遷,占星學中蘊含的概念逐漸演化為天文學,煉丹術里包含的道理也演變成了化學。
概念是時代的產物,人也是歷史的產物。人有既定思維,也有既定概念,例如價值觀、道德倫理等概念一旦成形,便如同性格一樣根深蒂固,而且無法被自我察覺。最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哲學概念是你絞盡腦汁都想象不出來的。就像牛頓時代的人去想象彎曲時空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例如在一場足球比賽里,人們總認為足球運動員要比觀眾偉大的多。如果讓你想象C羅和梅西的地位比觀眾低的多,是不是無以承受? 但是在古希臘的道德倫理中,人們的概念確實如此,伯奈特說:在現世生活里有三種人,正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三種人一樣。那些來做買賣的人都屬于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等的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于這種事業(yè)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能使自己擺脫生之巨輪。
認知哲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是歷史和心理的交融,其不斷摩擦的思想火花,能夠帶給人以心靈的愉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