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皇太后是否曾下嫁給多爾袞始終是個謎,孝莊皇太后確實與多爾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但是孝莊皇太后是否真的嫁給了多爾袞還有待考證。 皇太極駕崩時,多爾袞與豪格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兩個人,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作戰(zhàn)勇猛,取得了許多戰(zhàn)功,皇太極生前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讓他掌管戶部。豪格當時擁有三旗的實力,他又戰(zhàn)功赫赫,所以許多大臣都擁護豪格繼承皇位。 ![]() 但是多爾袞不同意,他認為自己也有資格繼承皇位,多爾袞是豪格的叔父,是努爾哈赤最疼愛的兒子,他同樣也立了許多戰(zhàn)功,不得不說滿清的男兒確實英勇善戰(zhàn)。 就這樣雙方關(guān)于皇位的爭奪相持不下,朝廷不可一日無主,否則可能會引起時局動蕩,如果外敵趁機作亂,局面將更加難以收拾。 這時必須要盡快確定皇帝人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孝莊太后想出一個折衷的方法,讓自己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由多爾袞出任攝玫王, 多爾袞當時要想自己當皇帝確實困難重重,如果能扶持一個小皇帝,而大權(quán)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以他選擇讓順治做皇帝,自己來做攝政王。 孝莊太后在嫁給皇太極之前確實與多爾袞有著割舍不斷的情份,這時極有可能為了能讓福臨當上皇帝與多爾袞再續(xù)前緣?;侍珮O死后,孝莊和順治成了孤兒寡母,如果憑她們自己撐起整個大清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有多爾袞撐腰,那就要容易的多。人在面對困境的時侯都會想辦法尋求幫助,這個時侯多爾袞對于孝莊來講是最佳人選。 ![]() 順治當上皇帝后,對多爾袞的稱呼是有變化的,在順治元年,福臨稱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到了順治二年則改為“皇叔父攝政王”,而到了順治五年就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從這些名諱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guān)系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當時清朝的使臣去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看到詔書中對多爾袞的稱呼有了變化,也曾提出疑問,清朝使臣這樣回答:“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云”。但是這里并沒有關(guān)于孝莊下嫁的詔書的明示,而且在多爾袞死后的第二年,朝廷還把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和“親到皇宮內(nèi)院”這兩條定為大罪,如果太后真的已經(jīng)下嫁多爾袞,這又算是什么大罪呢? 孝莊必須保證自己的太后之位,才能擁有與多爾袞制衡的軍事力量 當時之所以立順治為皇帝,是八旗之間為了平衡多方爭斗而相互妥協(xié)的一個結(jié)果,不是由多爾袞一人決定的,太后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皇位,手中必須掌握一定的兵權(quán),才能制衡手握大權(quán)的多爾袞。就算是孝莊曾與多爾袞有情,但是在皇權(quán)面前一切的情份都顯得那么渺小,所以孝莊不會讓自己的權(quán)力減少,只會盡力增加自己的權(quán)利。 皇太極去世之前,兩黃旗屬于皇太極的個人財產(chǎn),他去世后,這便成了他的遺產(chǎn),理應(yīng)由他的皇位繼承人順治來繼承,孝莊要想與順治共同擁有這個權(quán)利,必須一直保持太后的身份才可以,如果沒有了這個身份,她便不再是兩黃旗的女主人。而她如果下嫁給多爾袞,就等于承認自己不是皇太極的妃子,也就沒有權(quán)利享有兩黃旗的軍權(quán)。 如果孝莊失去了兩黃旗的支持,就等于削弱了牽制多爾袞的力量,那又如何保證順治的皇位能夠坐的安穩(wěn)呢?事實上孝莊一直都是兩黃旗的女主人,這個身份從沒有改變過。 ![]() 孝莊沒有與皇太極合葬,讓世人更加確認她曾下嫁多爾袞 孝莊在生前告訴康熙不要把她葬入清東陵,她為什么不與皇太極合葬,這讓后人對于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又多增加了一種猜測,難道是因為曾下嫁多爾袞,無顏見皇太極嗎? 還有人猜測沒有把孝莊葬入風水墻內(nèi),是為了懲罰她,讓她為子孫看守陵園,這是很可笑的一種想法。清廷如果想以孝莊下嫁多爾袞來懲罰她,肯定會嚴密封鎖消息,不可能對她公開懲罰,否則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當時之所以沒有把孝莊葬入清東陵,是因為清軍入關(guān)前一般采用火葬的形式,后來才采取土葬,所以皇太極的陵墓里給她的妃子留的位置比較小。孝莊知道自己死后肯定是要土葬的,這樣就必須得重建皇太極的陵墓,才能裝得下自己的棺材,當時的規(guī)定是“卑不動尊”,否則對死者是不恭敬的,所以孝莊要求康熙把自己另行安葬,而康熙非常敬重自己的皇祖母,所以一定會遵從孝莊的建議。 再者因為順治是清軍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又死在孝莊前面,所以清東陵里最好的位置已經(jīng)被他占用了,太后是順治的母親,本該葬在比順治更好的位置才行,可是陵園里已經(jīng)沒有更好的位置,這讓康熙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一直拖著沒有將孝莊入土。 直到雍正做皇帝時,看到大清江山穩(wěn)固,后代子孫也都安穩(wěn),認為這是孝莊在保佑后代,覺得孝莊現(xiàn)在所在的陵墓位置肯定是極好的,才把孝莊在安葬的地方入土。 孝莊如果曾下嫁多爾袞肯定會下詔書召告天下 孝莊如果真的曾正式下嫁給多爾袞,清朝一定會有明確的詔書,但是歷史上并沒有關(guān)于太后下嫁的詔書存在。有人說當時是有詔書的,后來被乾隆給銷毀了,這是非常不了解清朝制度的人才說出的話。清朝的制度是最嚴格和精細的,像太后下嫁這等大事,必須要下達詔書召告天下才可以,就算是后代帝王想要銷毀證據(jù),也要下達諭旨,否則是不被承認的。 ![]() 無論后人如何求證,都沒有任何確定的依據(jù)證明孝莊確曾下嫁多爾袞,一切都只是世人的猜測而已。 這錯綜復(fù)雜的情感糾葛讓后世人對孝莊與多爾袞兩個人充滿了猜測,從現(xiàn)實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孩子,要撐起整個大清朝,沒有靠山將會舉步維艱,在那樣的情況下孝莊只能選擇依靠多爾袞。 孝莊也許確曾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爾袞,她這樣做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當然也可能真的對多爾袞有那么一點真情,但是多爾袞有那么多女人,要說他與孝莊之間的感情有多么好,也是不可能的,應(yīng)該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委身不等于下嫁,這二者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下嫁需要明文詔告天下,而委身只是兩個人的個人行為。所以孝莊并沒有真的下嫁多爾袞,一切只是世人的猜測而已。(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