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至關重要,因為其間有一個影響深遠的轉(zhuǎn)折,決定人生要轉(zhuǎn)向何方,此后的危機,災難性的后果也許就源于此,然而許多經(jīng)歷不深的人似乎都沒有覺察到,在教育青少年的問題上表現(xiàn)出一些無意識的作為,也頻頻有見一些所謂青少年性教育的言論傳播,覺得很有必要再將此前譯錄的“Steiner 講青少年的教育”文字重審,分享給大眾朋友們,便是此文。 這大概是Steiner 關于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演講,鑒于其特別重要性,所以去年6月我在喜馬拉雅錄制了兩個版本,因為前版之時我有幸遇到日本國寶級的傳奇音樂人中島みゆき的作品《恩知らず》,這最初的接觸就把我驚艷到了,耳聞目睹,無論嗓音還是形貌,誰能想到,這是她60歲時!漸漸了解音樂家本人及其作品,知她是幼時學習音樂而后修習文學,而我是從小善于語文而后學習美術,涉入藝術、美學,這都是一種“語言的擴大”,所以尤能了然她那如水般從心中自然流出的“歌曲文字”,就像音樂寫作一樣,其中的生命,縱最多的翻唱,也只能狀其形而不得其神,并且她一直未婚,與老母親生活在一起,我們可以從她看到多少?…有所契合,于是我非常歡喜地選用了中島みゆき的《恩知らず》作為我“Steiner 講青少年的教育”譯錄的配樂,有意分享,然一開始就有聽眾朋友反饋說音樂太強勁太吵,我有些沒想到,這樣的聲音有一兩三個的時候,確感中間背景樂有失疏忽,我就特錄了第二版,選用音樂人相對年輕時代的作品《時代》,有一定的對照性,名為“空音版”,并在簡介中撰文作解…如今文字分享,我還是選配《恩知らず》的畫面,大家可以看到那幕后的“聲音”,在http:///GeJYBN… Steiner 這篇演講比較精短,然而最重要的東西包含其中清晰可見,只是需要帶著體驗細細研讀,反復閱讀并思考,領會其中明確之深意… Steiner 講青少年的教育 出自Rudolf Steiner 1922年6月21日于斯圖加特的演講 譯自英文精譯版(只少數(shù)囗語重復有刪節(jié),及句子精縮),譯者C.B. 朱玉江藍 初譯 當孩子們到了青春期的年齡,就有必要喚醒他們內(nèi)在對自身以外世界的極大興趣。在教育他們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引導他們向外看這個環(huán)繞在他們周圍的世界,及其所有的法則,過程,原因與結果,以及人們的意圖和目標——并且不僅僅是人類,而是一切,甚至是一首樂曲,比如說。而這所有的一切必須以一種能夠不斷不斷在他們內(nèi)心回響的方式帶給他們——于是關于自然,關于宇宙與整個世界,關于人類心靈的諸多問題,關于歷史的種種問題——于是各種謎團浮現(xiàn)在他們年輕的心靈中。 當星芒體(此術語用于指稱人類與動物界相通的,即所有在人和動物之中存在的關于情感、情緒、情欲與欲望等感受、感覺與感知的構成體)在青春期變得自由,那么可以用來解開這些謎題的力量就釋放出來。但是如果這些關于世界及其表現(xiàn)的謎題沒有出現(xiàn)在年輕的心靈中,那么此時這些同一力量就會變成其它的東西。 當這樣的力量變得自由,而未能喚起他們對這樣的世界之謎最強烈的興趣,那么這些能量就會轉(zhuǎn)化為今日在大多數(shù)年輕人身上生發(fā)的東西。它們在兩個方向上變成一種本能的沖動:一是對力量的喜好,二則是情欲。 不幸的是,現(xiàn)今教育學并不認為年輕人的這種對力量的喜好與情欲是那些直到20、21歲、實際應該去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的事情發(fā)生變化而引發(fā)的后續(xù)結果,而認為它們是人類機體在青春期的自然元素。如果年輕人被正確地教育,那么就應該完全沒有任何的需要在這個年齡對他們談及力量之愛與情欲。如果這些事情不得不要在這個年齡段提起,那么其本身就有病態(tài)之嫌。我們整個教育藝術與科學都在生病,因為最高的價值總是一再一再地被歸屬于這些問題。很高的價值被加諸于它們不過是因為人們今天的無力——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時代人們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jīng)]有能力——去激發(fā)對世界,對最廣泛意義上的世界的真正興趣… 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世界沒有足夠的興趣,那么我們就會被扔回到我們自己。大體上,如果我們看看現(xiàn)代文明所造成的最大破壞,就不得不說,它們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太關注他們自己了,通常沒有用他們更多的閑暇時光去關注世界,而是忙于他們自己是如何感受的,及什么給了他們痛苦…人生中最不適合如此自我關注的時期就是在14、15到21歲這個年齡段。 形成判斷的能力在這個時期展現(xiàn)出來,它應該被導向世界上各個領域之間的相互關系。世界對年輕人必須變得如此引人入勝以至于他們的注意力根本無暇從它轉(zhuǎn)開足夠長的時間去常常關注他們自身。因為,眾所周知,對于所關注的主觀感受,疼痛只是在我們想它越多的時候才會變得越劇烈。不是客觀的損傷,而是其疼痛,我們想它越多,它就越劇烈。在某些方面,克服疼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你自己不要去想它,如果你可以做到。正是在15、16至20、21歲之間的年輕人內(nèi)在,發(fā)展著某種與疼痛不無相似的東西。這些對星芒體從物質(zhì)體釋放而產(chǎn)生的種種狀況的適應真的就是一種綿綿不絕的溫柔的疼痛之體驗。而這種體驗會立刻使我們傾向于自我關注,除非我們得到足夠的引導,脫離它而朝向我們自己以外的世界… 如果老師在教10或12歲的學生時犯錯,對于所涉及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而言,不會真的造成特別特別大的不同,但這并不是說你在孩子們的這個年齡時應該盡可能多地犯錯… 老師的權威感可能會降低一陣子,但這些事相對會比較快被遺忘,總是會比忘記某些不公正的事情快很多。另一方面,當你站在14、15至20、21歲的學生們面前,千萬不要暴露你的潛在不足,而把自己弄得像個傻瓜(出洋相)… 如果學生不能闡述他內(nèi)在體驗到的問題,那么老師就必須有能力自己做這件事,于是他可以把這樣的一個闡述帶到課堂上,他必須能夠滿足當問題一提出就會出現(xiàn)在學生們心中的感受。因為如果他不能做到,那么,當所有反映在這些年輕人心靈中的一切進入到睡眠的世界,到睡眠的狀態(tài),未闡述的問題就會產(chǎn)生大量有害、有毒的物質(zhì)。這些毒素只在夜間發(fā)展,而那正是毒素其實應該被分解、轉(zhuǎn)化而不是產(chǎn)生的時候。毒素產(chǎn)生,使年輕人在上課的時候大腦負荷過重,漸漸地,一切就在他們內(nèi)在阻塞起來,變得“停滯”。這必須并且可以避免。但這只有在那種感受不要出現(xiàn)在學生們心中時才能避免,即:“現(xiàn)在老師又沒能給我們正確答案。他其實根本都不能回答我們。我們不能從他那里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碑敽⒆觽冇羞@樣的感受,發(fā)生的那些自我暴露就是老師的潛在不足:“老師剛才沒有能力給我們所需要的答案?!睂τ谶@種無能為力,老師個人的能與不能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而更是教學方法的問題。 如果我們花太多時間把大量信息傾倒在這個年齡的年輕人身上,或者我們用一種他們從來不把他們的疑惑與問題帶入意識的方式教他們,那么老師——盡管他是更客觀的那方——即使間接地,也是在暴露其潛在的不足-之處… 你們看,教師必須,在完全的意識之中,被這一切完完全全地滲透,來應對從九年級到十年級的轉(zhuǎn)換,因為教育學必須關注自身的,就是在于其給出課程的整體轉(zhuǎn)變。如果我們是教六、七歲的孩子,那么課程就已經(jīng)依據(jù)他們正在入學這個事實而設定,我們不需要了解任何其它與生命相關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帶領年輕人從九年級到十年級,我們就必須把自己置于完全另一種生命狀態(tài)。如果可以做到,那么孩子們肯定會對他們自己說:“天哪,真是電閃雷鳴!看老師做了什么!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他是一道有很多要說的亮麗的光,可是現(xiàn)在,他開始像不僅僅是一個人在講話,為什么,整個世界都在從他說出!” 當他們感受到這種對特別的世界問題最強烈的興趣,并且慶幸能夠?qū)⒅窒斫o其他年輕人,那么世界也將透過他們來說話。出于這種心情,激情(Schwung)必將產(chǎn)生。激情是教師必須帶給這個年齡的年輕人的,激情要首先被導向想像;因為,雖然這個時候?qū)W生們是在發(fā)展其作判斷的能力,但判斷力實際上是從想像的力量中產(chǎn)生。如果你智性地處理智力問題,如果你不能帶著一定的想像處理智力,那么你就“錯-失”了,你就錯過了和他們一起的那條船。 年輕人需要想像的力量;你們必須帶著激情,帶著一種使他們信服的激情靠近他們。懷疑主義是你們不可以在這個年齡,在這個生命階段的上半葉帶給他們的。對于14、15到18歲這個時期,最具破壞力的判斷就是那種以一種悲觀的博學口吻來暗示的:“那是某種不可知的東西?!边@使一個孩子或一個年輕人的靈魂粉碎。很可能在18歲以后他們會略過或多或少有些懷疑的東西。但是在14到18歲間,向他們引進一定的懷疑主義就是靈魂的粉碎,與靈魂的削弱。不要把這種使人虛弱的悲觀主義帶給年輕人遠遠比你們涉及什么主題都要重要得多。 作為教師練習一定的自我觀察,不屈服于任何幻覺,對其自身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剛好是在這個年齡,年輕人在課堂上感到自己比老師更聰明,那么這將是致命的,尤其是在一些次要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并且可以做到,就算在一開始的課堂上并不是那么對勁——也要讓他們被所聽到的緊緊抓住以至于他們的注意力確實地從老師所有的小瑕疵上移開。在這里,同樣地,老師的各種潛在不足也都是最致命的。 現(xiàn)在如果你們想想,我親愛的朋友們,疏忽這些問題就會將其后果推御到本能的力量之愛與情欲的方面,那么你們就會看到,從一開始就以一種豪邁的方式將這些年輕人的教育置于掌握之中是多么重要。你們可以更加容易地在大一些的學生們身上犯錯,我們就說那些醫(yī)學院的學生。因為你們在這個早期年齡的所作所為可以以一種極具毀滅性的方式影響到他們以后的生活。例如,它可以毀滅性地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在15或16歲沒有喚起那種恰當?shù)膶κ澜绲呐d趣,那么那種恰當?shù)膶λ说呐d趣則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只是學習太陽系形成的康德-拉普拉斯理論和通過今天的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如果他們只是將這個宇宙的觀念塞進他們的頭顱,那么在社會關系中,他們將只會成為像我們現(xiàn)代文明中的那些男男女女,出于反-社會的沖動,叫囂著各種社會改革而實際上在他們內(nèi)心是要帶來反-社會力量的宣泄。我常常說人們關于社會事務之所以作出如此強烈的抗議,是因為他們是反社會的存在。 我們不能足夠頻繁地說,在14到18歲期間,我們必須以最謹慎的方式構建學生與老師之間最基礎的道德關系。這里的道德是要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理解:例如,一位教師因為他的任務在內(nèi)心喚起最深的責任感。這種道德態(tài)度就必須表現(xiàn)自己,我們不會對這種向著主觀與自我個性的偏轉(zhuǎn)給予太多承認。在這些問題上,確實有不可估量之事從老師傳遞到學生。悲傷的老師,無法-救藥地憂郁的老師,他們無比喜歡自己的低級自我,會在適值這個年齡的孩子們身上產(chǎn)生一種忠實的鏡像,抑或他們不這樣,而是爆發(fā)一場可怕的革命。比任何已被認可的方法都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暴露我們的潛在不足,而是要自始自終地以一種內(nèi)在的道德態(tài)度去靠近孩子們… 這種病態(tài)的情欲呈蔓延之勢——并且也在人們的頭腦中——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是因為其絕大部分只在城市居民中,而城市居民們變成了教師與醫(yī)生。只有當城市生活在我們的文明中完全獲勝,這些事情才會變成如此糟糕的——我不想說是“開放(blossoming)”而要說是如此可怕的——退化(墮落)。自然,我們一定不能看表面而要看實質(zhì)。我們當然沒有必要立即在鄉(xiāng)村組織教育之家。如果教師與學生把這些同樣的有害的情感帶到鄉(xiāng)村,確實地被城市概念所滲透,那么你可以稱一所學校為一個鄉(xiāng)村教育之家,隨你喜歡,但你仍然有一種城市生活的開放問題要處理… 我們今天在這里所講的,是教育學重點中之最重,在考慮高中教育的時候,應將之納入最審慎的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