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汕頭食物拍一部紀錄片,想象中第一個鏡頭應當這樣開始: 米皮蒸得透薄勻凈,餡料一裹,醬油一淋,腸粉就在一團霧氣中光輝亮相。 大鐵鍋里豬油燒得滾燙,水嫩嫩小生蠔和著番薯粉漿淋入,濺起漫天噼啪爆響。 菜場門口,各色粿品正在進行盛大展覽:灰綠的是鼠曲粿,粉嫩的是紅桃粿,無米粿碧瑩瑩透出韭葉,甜粿亮閃閃掛著糖汁…… 外人眼里的潮汕美食,常以牛肉火鍋和鹵鵝作為代名詞。但——來汕頭吃一趟,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食物自成一種奇幻的體系。 “魚飯”不是飯,“糖蔥”不是蔥,“茶米”也不是米;野菜被揉入祭神的粿品,鮮肉被捶打為馴服的膠泥…… 潮汕人對飲食具有古典的審美,以世代相傳的智慧和耐心,把草根食材料理得精細又大氣。 不信?那我們先從最平凡的食材——米——說起。 1 | 米的100種做法 潮汕可能是全國祭祀文化最盛的地區(qū),對于什么節(jié)日祭拜什么神靈,有著錯綜復雜的規(guī)矩。 祭祀越隆重,供品越需要豐盛而精美。嶺南盛產稻米,各種用米做成的“粿”(guǒ)于是應運而生。 圖片來自包包 不過,民間有句俗語:“拜老爺,先問過牙頭爺?!奔@品是人神共賞的食物,“好吃”當然也是重要標準! 春天,最常見的是鼠曲粿/鼠殼粿。傳統(tǒng)做法是用田間采來的鼠麴草,剁碎了與糯米粉一起制成皮,包入餡,吃得出野生生的草香。 逢年過節(jié),還得有紅桃粿/紅殼桃?!凹t英米”染料的嬌艷色調增添喜慶,粿印壓出綿延的古樸回紋。 餡料咸甜都有,我最喜歡咸口的花生香菇糯米飯,塞得滿滿當當! 粿也不一定要有餡。過年吃的甜粿,近似年糕,加了足量糖漿,蒸到糯軟綿實。 要是切片煎至表面鍍上焦糖脆皮,口感堪稱華麗! 還可以試試裹蛋液來煎,更香。 清明節(jié)常吃的樸籽粿,要用樸籽樹嫩葉搗爛成汁,加入粘米粉、糖、水和酵母調成漿,上鍋蒸得蓬松嫩綠,咬下去是春天的香氣。
還有無數(shù)種你想象不到的形態(tài):秀氣的石榴花粿、素雅的白飯粿、糯糯的芋頭粿、胖乎乎的酵粿……逢年過節(jié),它們就會在供桌上整齊列隊,穿花戴柳,打扮得格外端莊: 游客在汕頭吃粿品,都去飄香小食店或福合溝粿品店打卡。但當?shù)厝苏J可的粿品,若不是自家現(xiàn)做,大多也來自菜市場熟悉的攤頭。 龍北菜場門口@老潮興是知名老店。店里賣的粿大多可以幫忙加熱,游客也可以買來嘗鮮。 也不是所有粿都用來拜神,還有些承擔了日常小吃的功用。 譬如無米粿,因為用番薯粉制成,不含米而得名。半透明粿皮里包入油綠韭菜,色調非常動人。
猛火重油煎一煎,裹上酥脆外殼,再蘸點咸辣醬,勾出熱騰騰的韭菜香! 來自潮陽的鱟(hòu)粿,傳統(tǒng)上據(jù)說是用鱟血與米漿混合做成,如今鱟成了保護動物,鱟粿的原料也就換成了肉末、香菇、蝦、鵪鶉蛋等餡料。 整個浸到油里小火慢炸,剪幾刀端上桌,慷慨淋一圈沙茶醬,口感像果凍般細滑軟彈,肉末蝦仁咸香滾燙! @李記潮陽鱟粿;還有一家得味老牌鱟粿,會把外皮炸得焦脆,又是不同風味。 水粿是一樣神奇小吃:米漿蒸成小碗狀,撒一把爆香過的菜脯粒(蘿卜干)。汕頭人還喜歡澆上一層柔潤糖漿,襯出菜脯的咸香爽脆,很有創(chuàng)意。 @東海酒家的出品,賣相精細,咸甜把握得好;想吃平民版,可以去共和老洪。 米在潮汕實在太過重要,只做成粿品哪里夠吃?潮汕人于是推而廣之,把米漿蒸成片、鏟成卷、切成條、劃成塊……蒸煮煎炒,又是一個粿的王國! 粿條跟河粉不一樣——這是潮汕人的堅持。 河粉在大米之外,一般要加其它淀粉,做得勻薄微透有彈性。粿條的米漿比例高,韌性就沒那么強,質地厚實又瑩潤。 臥進清湯里,再配幾片燙到剛剛好的牛肉/豬肉,一把爽脆生菜,就是一碗滾熱清鮮的粿條湯。 @英華粿條面店,湯底肉質都不錯,很多本地人愛吃。 炒粿條,經典搭配則是牛肉、芥蘭和沙茶醬。干炒焦香有鑊氣,濕炒則勾上濃稠芡汁,每一絲縫隙都被溫柔填滿。 濕炒粿條@阿強腸粉牛肉粿 粿汁不是果汁,是一碗密集的碳水+蛋白質炸彈:米湯打底,浸入粿角/粿條,貪心點一堆鹵蛋鹵肉鹵腸,最后淋下一勺老鹵,整碗粿汁都在發(fā)光。
傳統(tǒng)潮州粿汁,會用烙過的粿角,咬起來很有質感;但汕頭當?shù)爻S眉@條,和米湯纏綿交融,也有別樣韻味。
米漿凝成細潤香糯的菱形小塊,油煎出焦脆邊緣,再加雞蛋、芥蘭、番茄等熱烈拌炒,就是炒糕粿。 點睛之筆在于伴碟的白糖,一定要試試蘸著吃,甜咸交戰(zhàn),會激發(fā)出有趣的鮮!
腸粉到了汕頭,分化出兩大派系。一派以網(wǎng)紅店小吳腸粉為代表,皮薄到透光: 但很多汕頭人更喜歡金華、金韓這樣懷舊的純米漿腸粉,皮比較厚糯,米香卻純粹。 @金華腸粉 菜脯粒和醬油提供咸香,肉末豆芽生菜塞得滿滿。高光時刻是從中翻出幾粒鮮甜水生(小生蠔),哎呀還會爆汁! 2 | “因材施教”的鮮 潮汕人對食材的“鮮”,有一種優(yōu)雅的理解。 白灼響螺@東海酒家 昂貴海鮮也好,平價豬肉也罷,都擁有各自的性格。料理需要講究,味道卻不必繁復,潮汕廚子都是耐心的老師,不厭其煩,只為調教出食材的天生鮮美。 牛肉火鍋,自然是最著名的教科書。 剛宰好的牛肉還帶著溫度,廚師刀快如風,十幾種部位分得清清楚楚,從窗口流水般遞出…… 牛肉不是切得越薄越好,要根據(jù)部位來劃分。我們寫過牛肉火鍋的詳細科普,戳藍字看! 吃過牛肉火鍋,你才會意識到,普通黃牛肉居然能變幻出這么多口味:脖仁爽口,吊龍細膩,匙仁筋肉結實,五花趾脆彈有質感,胸口朥看似肥膩,一嚼就化開滿口牛油香。 @杏花吳記牛肉火鍋,價格稍高,但在市區(qū)內水準不錯。 湯底不過是牛骨湯甚至清水,蘸料不過是沙茶醬,但新鮮食材配上精細刀工,就是好吃到讓人服氣! @創(chuàng)弟牛肉丸 @蔡社牛肉城,不少本地人去吃,但地方偏遠打車不便,值不值得專程去一趟要看你行程。 也不是只有牛肉火鍋能這么吃,講究的潮汕人,連一碗牛肉粿條湯也要分好部位,燙到色澤粉嫩。
新鮮豬肉也值得擁有同等待遇! 酥肉、嫩肉、板筋、豬腳筋、腎籽(豬腰)分門別類,切法和焯燙時長都有講究。酥、脆、糯、韌等種種口感匯聚于一碗,一大早就吃得渾身暖洋洋。
還有一種極具想象力的調味方法:在豬肉豬雜湯里,加入鮮檸檬和金不換(羅勒)——清爽鮮甜不搶戲,還隱約帶一點東南亞風味。
就連豬血豬肝這種邊角料,也能煮成好喝的湯! 新鮮豬血細膩又扎實,下一把翠油油的西洋菜、益母草或是真珠花菜,猛火滾沸,湯水喝起來帶著清爽植物香。 @食店鋪大鼎豬血湯,另外一家海記豬血湯也很不錯。 處理海鮮的思路也很簡潔。剛捕上來的魚兒活蹦亂跳,浸入鹽水里煮熟晾涼,就是魚飯。
做得好的魚飯,應當形態(tài)挺拔,鱗光閃亮,仿佛被施過魔法,留住了鮮活模樣。蘸點普寧豆醬,配上熱燙白粥,咸鮮就在碗中緩緩彌散。 還有一種生腌做法,稱得上性格激烈。 活蟹處理干凈,用姜蒜、辣椒、醬油、酒等等調成腌汁浸泡。大刀斬塊,蟹肉細潤晶瑩,蟹膏凝作橙紅的流心! 血蚶的模樣,往往會把外地人嚇跑。這種小貝殼天生帶血色,燙到半熟開殼就拿去腌。蚶肉嫩而脆,舌尖輕輕一壓就爆出汁水。
至于飽滿鮮甜的小生蠔,有個熱熱鬧鬧的做法——蠔烙。一大捧蠔珠調和番薯粉漿,鍋中加熱豬油,粉漿倒入,立即炸出歡騰聲響。 還要淋一層鴨蛋液,把邊緣煎到金黃! 邊緣酥脆,咬開來蠔珠又嫩又鮮,蘸點魚露,疊加出豐富咸香,燙到舌頭也不舍得放。 @老昌蠔烙 說到蠔烙,不得不提一下豬油。潮汕人稱豬油為“朥”,許多人家常備“蒜頭朥”、“蔥珠朥”,用蒜頭或青蔥切碎,以豬油炸香制成。粿條、腸粉、粥湯甚至甜品里加一勺,都能激發(fā)出奇妙香氣。 干面也是一道神仙小吃。手工面條打得爽滑彈牙,大手筆淋上豬油和蔥花,再用店家自己調的醬油拌一拌,香到窒息!
豬油愛好者們記得去鷗汀嘗嘗朥粕粥。糯米煮成香粘粥底,豬油渣滿滿鋪上一層,不炸得過干,還帶著些肉感豐腴。配點紅艷辣椒油,吃得額頭冒汗。
3 | 古典純粹的甜 潮汕人善用糖,這里的甜品大多做得直接又純粹。 譬如汕頭最著名的廣場豆花,第一次吃到頗感驚愕:不像常見豆花那樣婉媚,它質地結實到可以抵抗唇舌,豆味也濃縮十倍。灑滿花生粉和砂糖粒,帶著高昂甜度直擊味蕾。
鷗汀的李記老牌豆腐花則走溫柔路線,口感似布丁一般豐盈滑軟,豆香也飽滿,卻比廣場豆花少了侵略性,一個忍不住就吃掉一整碗。 @李記老牌豆腐花 搭配豆花的甜蛋非常有趣,用紅糖鹵得色澤紅亮,緊實干香,芯子里都是甜的! 潮汕人童年記憶里的夏天,總有一碗黑乎乎的草粿。 用仙人草(也叫草粿草)煮出黑色汁液,混入淀粉加熱再凝凍。眼巴巴看著賣草粿的小販從大桶里舀出幾勺,撒上糖粉,涼滑又清甘。
這里有無數(shù)種好喝的甜湯,但如果只能選一碗,一定要試試姜薯(姜茨)湯——跟山藥有些相似,但更輕清脆滑,刨下來煮成小卷,一整碗都是溫潤光潔的白玉片片。 @米琦甜品 甜的極致,是羔燒和反沙。羔燒做法非常古典:番薯、芋頭等切塊炸熟,放入糖漿里熬到濃稠,甜味絲絲滲進肌理,表面掛的糖汁剔透泛光! 羔燒番薯芋頭 炸過的芋頭掛上糖漿,炒到糖起沙翻出白霜,就是反沙芋頭。糖殼薄而脆,芋頭松而綿,吃起來要小心翼翼摒著氣,怕把粉酥酥的芋頭吹得到處飛。 反沙芋頭@東海酒家,因為對火候要求很高,又必須現(xiàn)做現(xiàn)吃,相對羔燒比較少見。 逢年過節(jié),要吃軟軟糯糯的落湯錢。白胖糯米團子切成小段,在花生、芝麻、白糖里打個滾,就穿上了香噴噴甜滋滋的外衣! 落湯錢@老潮興 別錯過快要失傳的糖蔥薄餅。它并不含蔥,而是用白糖、麥芽糖熬成大團糖膏,掛在鐵鉤上反復拉伸,裹入空氣,糖膏內部形成均勻空隙,切開來就如蔥段一般整齊。 做好的糖蔥酥甜松化,和糖絲、芝麻一起裹進薄餅,有時還會加點香菜。 民族路、華塢路上都有小攤,路過可以買來嘗嘗鮮。 一口咬下去,先是餅皮軟韌,后是芝麻噴香,糖蔥在齒間碎裂的美妙聲響,直擊天靈蓋! 除了甜品,潮汕人吃水果也有巧思。街邊常見這樣氣勢磅礴的甘草水果鋪: 汕頭有很多甘草水果鋪,看食材新鮮干凈就可以試試。 青芒、芭樂(木仔)、楊桃、李子、蓮霧等等,用甘草汁腌過,再配梅子醬、酸梅粉或是南姜末,甜、酸、咸組合出微妙層次,香氣非常清爽。 在燥熱的南方夏日,果汁冰是救命的消暑圣品。十二中草莓冰盛名在外,但我念念不忘的,卻是亞強果汁冰的一杯苦瓜檸檬。 聽起來是黑暗料理,清甜、甘苦、微酸的比例卻調得恰好,大吃大喝之后以這杯綠油油的果汁冰收尾,特別解膩! 4 | 夜粥是潮汕人的鄉(xiāng)愁 當日光褪去,夜色落幕,這座城市的煙火氣,在夜粥檔上漸次凝聚。
鹵鵝油光閃亮,腌蟹晶瑩流黃,魚飯在竹篾里整齊列隊,小海鮮在水里吐著泡泡……游客去富苑飲食打卡,常會被這樣的恢弘場面所震撼:
但本地人吃夜糜,一般沒這么隆重。往往是夜里饞了,在家附近熟悉的夜糜檔,點上一碗粥,兩盤菜。 @龍北白粥 配菜選擇不少,鹵水、粿品、魚飯、生腌、小炒都有,但很多時候,只點一碟細碎鮮甜的紅肉米,一碟香咸微苦的“咸究”麻葉就足夠。 潮汕的麻葉是一種氣質清苦的小菜,“咸究”是將麻葉用開水加鹽燙過,吃之前可以下豆醬炒一炒,配粥絕妙。 猛火煮到米粒開花,浮起一層稠厚米漿,這碗白糜配著小菜喝完,胃里心里都烘暖起來。 @桂園白粥 砂鍋糜又是另一種風格:蝦蟹等海鮮扔進砂鍋,和粥水一同熱烈沸滾,蝦黃蟹膏散出滿鍋鮮甜,上桌還在咕嚕冒泡。吹了又吹送進嘴里,好綿好香! 汕頭朋友說,每次從外地回家,無論多晚都要去“物碗糜”(喝一碗粥),才覺得舒服妥帖。夜糜啊,就是潮汕胃的鄉(xiāng)愁。 * * * 當然,汕頭好吃的遠不止這些,街頭巷尾,還藏著許多寶藏食物—— 一家藥香氤氳的涼茶鋪: @戲布袋涼茶 一碗濃稠順滑的豆?jié){:
一壺甘潤飽滿的功夫茶: @紅頭船茶苑 離開之前,也許可以帶走兩袋彈牙的牛肉丸和魚丸: @創(chuàng)弟牛肉丸 @達濠李老二魚丸 半只入味的鹵鵝。回到家里,打開行李箱都是香的! 我們在@日日香鵝肉飯店后廚拍了鹵鵝全過程,戳藍字看;喜歡嫩鵝肉的,推薦烏弟鵝肉面;不想跑太遠,市區(qū)內的春富鵝肉也不錯。 這些年來,汕頭美食經由各路媒體爭相炒熱,“網(wǎng)紅店”們被捧得很高。 但身為半個潮汕人,我總覺得,它不應該這么簡單地被幾家名店,幾樣食物所代表。 每個潮汕人心里,都有自己偏愛的那一家店。從小吃到大的熟悉味道,沒有一篇攻略能完整體現(xiàn)。 所以,如果你來汕頭,我更希望你能放慢腳步,逛逛菜市場,看看那些不起眼的街頭小店。 光亮滴油的雞鴨鵝肉,堆成小山的魚丸肉丸,白霧繚繞的腸粉攤頭,寧謐昏暗的涼茶鋪子里,全是溫柔的市井煙火氣。 最后,在10天吃完的70家店里,這是我們喜歡的40家店鋪,但遠遠不足以概括汕頭的全部。(比如精細潮菜,除了東海酒家,還有聲名在外的煮海餐廳、建業(yè)酒家、大林苑沒來得及一一拜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