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的《四圣心源》和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都有講關于圓運動的問題,圓運動的思想其實是貫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思維方式,不是誰提出來的。只是后來通過這些著作把看病這塊的運用系統(tǒng)化了,梳理了一下怎么具體操作的問題?,F(xiàn)代人因為脫離了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受西方文化思維方式的沖擊,而對這一套思維有距離感,沒有潛移默化形成。 簡單講圓運動就是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規(guī)律。當人在生病的狀態(tài)下,肯定有哪里是違反了這個運行規(guī)律和軌道的,我們把它找出來并糾正,恢復它正常的圓運動,病也就自然好了。我們講理論的話就是要站得高,望得遠才行,一個理論不光能指導看病,還能指導其它方方面面,方能體現(xiàn)大道至簡之理。 中醫(yī)講的人體地圖是重氣化,輕解剖的,“人活一口氣”,只有這口氣還在你的體內流轉,才是個活人。中醫(yī)講“肝左升,肺右降”,根據(jù)解剖位置肝在右邊,怎么跑到左邊去升呢?就這些問題中醫(yī)被批判不科學。實際上中醫(yī)講的“肝”并不是解剖位置的“肝臟”,而是講的功能狀態(tài),講的“肝氣的運行”。這里講的“左右”也不完全是具象化的人體的“左邊右邊”,這個方位是根據(jù)先天八卦來定的。 某個中醫(yī)學習群就有人拋出來一個問題,《四圣心源》里講的“左升右降”是指患者的左右還是醫(yī)者的左右?簡單講是患者的左右,我們給患者看病,找病因肯定到患者身上找呀。但又不是可以看見的人體的“左邊右邊”,不是我們講的左邊長了什么器官,右邊長了什么器官,這里是講的“氣的運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中醫(yī)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通過實踐和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這話也是錯的。這么講的話誰行醫(yī)時間最長,誰看的病人最多,誰的醫(yī)術就最高,沒這回事。 那圓運動的理論到底怎么來理解呢?怎么來驗證對不對呢?實際臨床怎么運用呢? 中醫(yī)講“天人相應”,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是怎樣的?到了我們人身上有沒有相同的規(guī)律? 銀河系星云圖是這樣的: 來氏太極圖是這樣的: 人體的DNA雙鏈圖是這樣的: 從宏觀到微觀,我們來看看規(guī)律是否一樣。銀河系星云圖跟來氏太極圖很像毋庸置疑,可能我們的太極圖就是通過觀察這些星象而畫出來的。DNA的結構古人應該是不知道有這個東西的,肉眼也是看不見的。DNA是個雙螺旋結構,兩條鏈這樣扭動旋轉的。太極圖也是雙螺旋的,黑的部分轉出來,白的部分轉進去,同時進行的(實際上是個立體圖,要想象成個球體)。 再來看一年的規(guī)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是萬物生長(升發(fā))的,夏天長到一個頂峰要準備降了,秋天就是肅殺收斂,冬天則是要盡量藏得深,才能保證來年更好的升發(fā)。 還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降的規(guī)律,也是構成一個圓運動。這個還可以跟《傷寒論》的六經病欲解時聯(lián)系起來。 早上的時候太陽初升,陽氣處于萌芽狀態(tài),為少陽;到中午陽氣最盛,為太陽;下午陽氣由盛轉衰,陰氣出來,為陽明;晚上陽氣潛入陰中,過度到三陰。 圓運動和《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結合起來是這樣: 再加上六氣和五行配屬之后,則是這樣: 這里其實轉的都是一個立體的太極圖,中間還有個想象的軸。彭子的思想“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轉,軸停輪止”。中氣其實就是指中間的脾胃之氣,土是永遠居中的,李杲的補土派理論為什么到今天還是非常好用的,不管什么病從脾胃去論治似乎都能起到一些效果。因為土是“執(zhí)中州以溉四旁”,就是它在中間,你把它治了,其它木、火、金、水四邊的病變都可以有幫助,因為它離那四邊都很近,隨便打一通都會帶到一些,起到治療作用。 這個思想其實在《傷寒論》里面也是有體現(xiàn)的,《傷寒論》雖然沒有提到圓運動這些字眼,但是它的方子里面都是有體現(xiàn)的。比如《傷寒論》里面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的幾味藥,炙甘草、生姜、大棗、人參就被認為是補中土、中氣的藥。只有把中土補起來了,氣才能轉得起來。一旦它轉起來了,那個勢和力是自然而然會越來越大的,身體的自愈機制也就啟動了。 下面講具體看病時操作的問題,主要是根據(jù)我的思路來講,不一定要千篇一律照搬。 原則就是通過癥狀去卡死病機,經方抓主證也是這個思路,幾個有關聯(lián)的癥狀在一起,病機就是這個沒跑了,還是非常精準的。 如果有經方的這些主證是比較好辦的,如果沒有這些就通過吃喝拉撒睡的基本表現(xiàn)來看其背后的氣的運行狀態(tài),跟六經建立聯(lián)系來選方用藥。 舉個例子,不管看什么病,有時我具體癥狀問得還不太細,但是汗出和大便情況基本都會問,不把握這個很多藥都不知道怎么開了,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醫(yī)療風險。 怎么講呢?現(xiàn)在醫(yī)療安全問題可以說是時刻要繃緊的一根弦,不管病能不能治好,首先要把握的是人身安全問題。按照圓運動的思想去考慮問題,還是比較穩(wěn)妥的,《傷寒論》有些原方開出去,藥是比較猛的,一定要全盤去考慮。 汗出的情況就把握里面氣是郁住的還是外散的。簡單的法門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麻黃就是給你打通一個身體和外界溝通的渠道,給一個氣口,可以從里到外抽通,讓里面的一些不好的東西能散出去。 如果這個人不出汗,哪里又長了什么結節(jié)之類的,那就基本可以用麻黃、細辛這些抽通的藥,把郁結之氣散發(fā)出去。但如果這個人雖然不出汗,但是一直解稀便,每天拉3-4次,說明它本身的元氣也是不斷在外泄,不可多用麻黃、細辛這些藥,如果下面在元氣外泄,上面太陽這層又有氣往外跑,那人很快要垮了,這樣治療就不對。 如果病人是汗出較多的,不管自汗還是盜汗,說明它整個的氣是不斷外泄,就要想辦法斂回來,把正氣抓回來。比如有些藥性我們講它“斂正不斂邪”,正氣抓回來,邪氣就不要再回頭了,烏梅、五味子、山茱萸這些可以看作是這類藥。 比如治療咳嗽,咳出較多的清稀白痰,本來有很大機會可以用小青龍湯,但若是有盜汗的話,就不能這樣用了,可能會轉去用從龍湯(龍骨、牡蠣、白芍、清半夏、蘇子、牛蒡子),要把元氣往回斂,元氣收回來就能抵抗病邪,把病邪推出去。本來邪氣出去的那個通道是通的(因為有出汗),就不需要用麻黃這些藥來打通了。 其他內容下次再講。。。。。。 溫馨提示:本平臺所提供的藥方,均建議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下使用,若自行按圖索驥,套用藥方,則后果自負。 治病有風險,用藥需謹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