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4歲,學生。2001年8月16日初診?;颊?000年6月以來,不明原因發(fā)熱,體溫高時可達39.5℃,咽喉腫痛,雙側扁桃體腫大,胸部散在充血性皮疹,壓之褪色,隨體溫高低時隱時現,右下肢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疼痛,抗生素治療無效,激素治療后緩解,停激素后再次復發(fā)。 實驗室檢査:WBC24.5×10?/L,N 0.79 RBC4.1×1012/L,PLT 185×10?/L,ESR 70mm/h,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均正常,骨髓象呈輕度感染性骨髓象,反復血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ASO<1:400,類風濕因子和肥達反應均為陰性。 多次到各大醫(yī)院診治,均被診斷為:變應性亞敗血癥。 主證:發(fā)熱惡寒,關節(jié)疼痛,乏力自汗,少氣懶言,食少納呆,咽紅唇燥,小便黃赤。 舌脈:舌質淡紅,舌苔黃少津,脈沉弦。 辨證:寒濕凝滯,郁阻經脈,濕從熱化。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輔以益氣和營,清熱宣郁。 處方:【烏頭桂枝湯合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桂枝10克,芍藥15克,知母10克,白術15克,麻黃9克,防風15克,制川烏(先煎60分鐘)15克,制草烏(先煎60分鐘)15克,細辛3克,生石膏30克,黃芪30克,當歸15克,生姜10克,甘草6克,馬錢子(油炸)1個。 每日1劑,水煎分服2次。 服藥15劑后,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減輕,食納増加。續(xù)服30劑,各種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再服15劑鞏固療效。 追訪1年未復發(fā)。 按: 變應性亞敗血癥屬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西醫(yī)尚無根治方法,臨床以反復發(fā)熱,皮疹,關節(jié)疼痛,血沉持續(xù)升高,自身免疫力不足,病程較長為特征。 中醫(yī)認為,風寒濕邪外襲肌體,營衛(wèi)失和則發(fā)熱畏寒; 寒濕之邪注于筋脈關節(jié),氣血通行不暢致關節(jié)疼痛; 病久不解,正氣日衰而見乏力自汗,少氣懶言,食少納呆; 寒濕郁阻,日久化熱傷陰故咽紅唇燥,小便黃赤。 方中桂枝、麻黃祛風散寒通陽; 制川烏、制草烏易附子溫經散寒止痛; 白術、防風祛風除濕; 知母、芍藥清熱養(yǎng)陰; 生姜、甘草和胃調中; 加細辛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定痛; 黃芪、當歸補益氣血;生石膏清熱堅陰。 諸藥配伍,共奏祛風散寒除濕,溫陽通經止痛之功。藥證相符,故獲良效。 |
|
來自: 岐黃之路520 > 《醫(yī)案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