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吳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 江(鴉片戰(zhàn)爭前名“黃浦”)是其支流。當時的吳淞江下游大致從北新涇經今曹楊新村至潭子灣向東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碼頭,再沿今復興島以北段黃浦江出大蹌浦口(后改稱吳淞口)匯入長江。而當時的黃浦原經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興路橋附近流入吳淞江(此處曾稱黃浦口)。 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掣淞入瀏”)。夏原吉在《蘇松水利疏》還向朝廷提出:“大黃浦乃通吳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難流,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達海,宜浚令深闊,以達泖湖之水?!泵饔罉吩辏ü?403年),夏原吉征用民工20萬,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即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此后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但在上海市的地圖上,仍保留吳淞口地名,而沒有黃浦口)。 開通范家浜后,新老河道共同形成了黃浦江的雛形。其河面闊三十丈(100米),長一萬二千丈(40公里)。此后眾水匯流,水勢湍急,不浚自深,河口不斷擴大為“橫闊頭二里余(1000米)”的大河。從此,形成了長江水系中最年輕、離長江口最近的一級支流——黃浦江。而原來的吳淞江反而成了黃浦江的支流,故有“黃浦奪淞”之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