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曾讓我困惑不已。
原以為,中國號稱「江」的河流少說都有幾百千米,
查了資料,黃浦江居然只有114千米。
更讓我納悶的是,
吳淞江是黃浦江的支流,
黃浦江注入長江之處為何稱作「吳淞口」……
【水量豐沛】
清朝時(shí)期,上海開始繁榮起來,
這得益于萬噸海輪可經(jīng)由黃浦江直達(dá)市區(qū)。
黃浦江之所以水量豐沛,
因?yàn)?font color="#0002FF">它是太湖向東海泄水的主要通道,
78%的太湖入海徑流通過黃浦江排入東海。
【松江 → 吳淞江 → 吳淞口】
其實(shí),古太湖主要是通過松江(吳淞江)、婁江、東江三條水系宣泄入海。
《尚書·禹貢》就有「三江既入,震澤(太湖的古稱)底定」的記載。
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松江更名為吳淞江,
注入長江之處因此稱作「吳淞口」。
【夏元吉的治水】
明初,吳淞江的下游日益淤塞,常造成大水患;
1403年,明成祖決定大力整治,派尚書夏元吉來治水。
當(dāng)時(shí),黃浦江是吳淞江的支流,吳淞江在上圖的藍(lán)圈處淤塞嚴(yán)重,
夏元吉于是決定疏通范家浜(上圖綠箭頭處),
將吳淞江與黃浦江之水引入范家浜再由「吳淞口」出海。
【黃浦奪淞】
黃浦江自從引入范家浜之后,
從三十丈(約100米)寬度,依靠自身的沖刷,
河身逐漸加寬,直到今天,河寬300-700米,
成為太湖泄水的主要通道。
而吳淞江雖經(jīng)明清多次疏浚,仍無法恢復(fù)舊觀。
吳淞江因此反而成了黃浦江的最大支流,史稱『黃浦奪淞』。
夏原吉的治水,真是大成功,
不但順應(yīng)了水道演變的自然趨勢,更為400余年后上海的繁榮種下了遠(yuǎn)因。
(吳淞江的上海市區(qū)河段,十九世紀(jì)起習(xí)稱為「蘇州河」。
上海開埠后,來滬外國人發(fā)現(xiàn)可乘船經(jīng)吳淞江直抵蘇州府城,
于是以英文「Soochow
Creek」(蘇州河)稱之,
后來上海市民也逐漸以蘇州河稱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