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易經(jīng)是講未來變化的,告訴我們如何去把握未來。一陰一陽謂之道,未來是變化的,但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個規(guī)律不變的就是道。讀懂了易經(jīng)就讀懂了世界。 天人合一。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圣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yǎng)、歸返、并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尚蕹墒ト颂y,人若都要成為圣人才能做事才能行,顯然不符合人民大眾。存天理去人欲,過了。 王陽明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修正的辦法“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他要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xiàn)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實際上知行合一圣賢們是沒有這一提法的。 儒家講知先行后,先格物再致知,修身后再齊家治國一平天下,是偏重知的。老子呢講道,認為人應該效法天之道,當自強不息。當效法地之德,厚德以載物。就是告訴你學習水德就好了,怎么做呢?水里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幾于道(善處下而成王)。告訴我們少去學習那些人道,按天道處世為人就好。如易經(jīng)坤卦爻辭第二爻:直方大(大地的本性),不習無不利。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學習易經(jīng)、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