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上,以秦朝為界,之前為貴族世襲制,之后則為官僚任命制。 中央官職如此,地方官職亦如此。 我國古代在地方開始劃分行政區(qū),始于春秋,在秦朝正式確立。 而春秋之前,我國并沒有關于地方行政區(qū)的劃分,商朝成為天下共主的方式是眾“方國”的臣服,周朝則對天下主動采用“封邦建國”的“封建制”。 春秋時期,秦、楚、齊、吳等國開始設立縣,秦國和晉國同時開始設立郡。 戰(zhàn)國時期,郡和縣的設置在各國中都開始存在,郡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命。 郡和縣最初并無統(tǒng)屬關系,縣在內陸,郡在邊疆,至秦朝一統(tǒng)天下,遂確立了郡縣兩級制,以郡統(tǒng)縣。 郡便是我國第一個一級行政區(qū) 1、秦朝的郡縣制 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分天下為36郡,至秦亡之時,增至48郡。 秦48郡 郡縣的長官郡守、縣令均由中央直接任免,郡縣制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官僚體制取代了貴族世襲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理論上成為可能。 為什么歐洲無法統(tǒng)一?歐洲的世襲制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中世紀的歐洲小國林立,王子、公主遍地,且標榜所謂的血統(tǒng)高貴,至今仍有許多國家保留王室。 中國則不同,改變出身的方式除了考試當官還能造反當皇帝,這在歐洲不可想象。 2、漢朝分天下為十三州 上古“九州”大約出自戰(zhàn)國人之手,我國古代其實從未有過九州的正式劃分。 漢朝建立后,最初沿襲秦制,同時實行郡國并行制,即郡和封國同時存在,全國有103個郡。
刺史部最初只是監(jiān)察區(qū),各州最初并無固定的治所,至東漢監(jiān)察區(qū)逐漸變成了正式的行政區(qū)。 漢十三州
東漢末年,為了鎮(zhèn)壓黃巾起義,漢朝在各州設立了州牧,州牧完全掌握一州軍政大權,黃巾起義是鎮(zhèn)壓了,但漢朝也因此分裂了。 3、隋朝改回郡縣制 漢亡之后,天下四分五裂,政權更迭不斷。 晉室南遷后,為了維系故土之情,開始將北方的州郡名義上保留在南方,即“僑置州郡”,于是南北方設立的州越來越多。 西晉統(tǒng)一天下之時,全國有21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天下竟有300多個州,州的范圍連秦漢時期的郡都不如,行政區(qū)劃混亂之極。 公元589年,隋朝一統(tǒng)天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制,至隋煬帝,又將州改成了郡。 于是從秦始皇到隋煬帝,歷史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郡縣制。 4、唐朝分天下為十道 唐朝建立后,李淵將郡又改成了州,此時的天下有300多個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為了方便管理,李世民分天下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貞觀十道 每個道最初也是監(jiān)察區(qū),與漢武帝設立刺史目的相同,后來逐漸演變?yōu)樾姓^(qū)。 于是,地方行政區(qū)又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制。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隆基又十道分為十五道。 開元十五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道和節(jié)度使后來逐漸重疊,它們鎮(zhèn)壓了黃巢起義,最終也使大唐分崩離析。 5、宋朝分天下為26路 宋朝沿襲了唐制,地方同樣分為三級制,但趙光義將“道”改為了“路”,同時通過拆分各“路”,使天下從最初的15路增加到了26路。 宋朝的路 遼金與宋朝地方體制相似,只不過遼稱“道”,金稱“路”。 宋遼金時期,我國實際上是另一個大的南北朝,于是“道”和“路”急劇增加,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如出一轍。 6、元朝分天下為11行省 公元1279年,忽必烈一統(tǒng)天下。 鑒于天下道、路行政區(qū)太多,元朝在腹里設中書省直轄區(qū),天下其余地區(qū)設立11個行中書?。ê喎Q行省或?。?。
十一行省 征東行省即今朝鮮。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影響至今。 7、明朝十三布政使司和清朝十八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滅元。 同時,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天下為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省。 明朝地方為布政使司~州(府)~縣三級制。 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明亡。 清承明制,在天下設十八省,但與明朝的三級制不同,清朝地方是四級制。 清朝將明朝在省內的監(jiān)察區(qū)——道變成了真正的行政區(qū),即省~道~府(州)~縣(州)四級。 總的來說,地方行政區(qū)劃在秦朝至隋朝之間是一個輪回:郡縣——州郡縣——郡縣 而唐朝之后則不同,基本穩(wěn)定在了“道州縣——路州縣——省州縣”的三級制。 而郡——州——道——路——省便是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qū)的變遷。 |
|
來自: 零壹貳012 > 《政治經濟(國家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