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以下這樣一個實驗: 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出發(fā):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頭;越往后走,他們的情緒也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庇谑牵蠹矣执負碇^續(xù)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 其實,學習與行路相似,在努力的過程中,里程標志對自己會是很大的鼓勵。我們知道,自信是增加學習興趣的前提。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自信心的喪失,將導致求知欲的減退或喪失。而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看到自己的努力變成了看得見的實際成果,那么他們就會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勵自己去挑戰(zhàn)下一個目標。 通過設置一系列短期的、具體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孩子可以得到定期反饋,從而相信自己能夠達到學習目標,并相信自己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 有激勵作用的目標通常是: 1、明確的目標。 如“我要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這一目標就是不明確的,不如改為“我想學會用英語介紹自己”。 2、具體的目標。 目標最好是能夠量化的,如“我要學好英語”這樣一個目標就是不具體的,它過于籠統,無法執(zhí)行,也無法判斷目標的達成情況,不如改為“我要每天記10個英語單詞”。 3、合理的目標。 目標要適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一個現在數學基礎很差的孩子制定了“本學期末數學成績全班第一名”的目標,就是不舍理的,而制定“比上學期多考10分”這樣的目標則是有可能達到的。 4、有適度挑戰(zhàn)性的目標。 如果目標太容易達到,就起不到激勵的作用,目標要對孩子提出難度適中的挑戰(zhàn),使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比如,寫一篇英語作文看起來很難,不過我確信自己能做到。 5、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可以實現的目標。 如果實現目標的期限太長,同樣也起不到激勵的作用。要把長期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短期的小目標。比如,到這個月底之前,我要學會用英語從1數到100。 當然,孩子也需要長遠的目標(如上大學、成為一名宇航員等),但是這樣一些目標常常太籠統和抽象,無法指導當下的行為。因此,要將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使孩子的興趣得到長遠的發(fā)展。 心理學家還區(qū)分了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掌握目標是一種獲取更多的額外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如掌握投籃的技能,提高球技。成績目標是想要表現自己,使自己在他人眼里看起來有能力,如加入學?;@球隊,投籃得分更高等。在大多數情況下,設定掌握目標是最理想的情形。 有掌握目標的孩子在課程上注意力更集中,能有效加工信息,對學習、努力和失敗有健康的看法。 他們明白,學習是一個需要努力并在暫時的挫折面前也要堅持不懈的過程。相反,持有成績目標的孩子可能會避開挑戰(zhàn)性的任務,并體驗到對測驗和其他學習任務昀過度焦慮。 在當今學校,成績目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學校會對學生進行排名和篩選,孩子也會將同伴的表現作為標準來評價自己。然而,從長遠上看,掌握目標才是最可能導向有效學習的目標。 父母應鼓勵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掌握目標上: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也會不斷地犯錯誤。 讓孩子看到,他正在取得重大的進步。 要求孩子理解而不是簡單記憶學習材料。 鼓勵孩子不要將同學視為自身進步的參照點,而要關注于自己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這些方法對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說特別有益。 (文:孫云曉 趙霞 攝影:孫云曉)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
|
來自: qianghuiyong >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