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跟金人多年的戰(zhàn)爭,南宋至元的改朝換代,就顯得非?!绊槕?yīng)”,可以說是在臨安城悄然發(fā)生的。 今天不說歷史,只說那時的修內(nèi)司窯。 1. 先說南宋晚期的官窯,比起南宋早、中期,可謂是不侔矣。這是由于國力的衰退,也是因為之前的100多年間燒造了大量的禮器用以祭祀,后期對此的需求驟減。 南宋晚期的官窯,有著明顯的由官窯向故宮傳世哥窯過渡的特征,釉面不再瀅澈、釉色不再粉青,逐步呈現(xiàn)出乳濁釉,且開片更細碎: 2. 再說匠師。第四篇筆記中提過,在宋代的官府窯制下,南宋官窯的匠師是姓名在籍的,且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但是從元人統(tǒng)治的那天開始,他們逐漸失去了自由,而必須留在窯場里繼續(xù)勞作。試想,本是把生計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完美結(jié)合的生活,變成了被迫勞動,這時燒造出來的瓷器,自然以渾濁、碎裂為特征了。是啊,心都碎了,況瓷器乎。 窯火未熄,窯制秒改。對殘次品也不像宋時那樣高標準地篩選了。 難得的標本,帶支釘痕的哥窯片、哥窯香爐足,看得心碎乎: 然而胎骨卻是紫金鐵土,身份的驗證就靠它了: 3. 今天的重點,哥窯?!扒嗥鳌毕騺碇徽f真正的哥窯。 寫過幾次了,故宮傳世哥窯產(chǎn)自杭州老虎洞,那個窯場,在宋時是修內(nèi)司窯。依據(jù)呢?已經(jīng)很充分了,在這里再歸納一次。 1) 故宮傳世哥窯的胎,與杭州老虎洞窯址考古所出的元代地層瓷片相比較,兩者的檢測值極其接近,而與其他窯口顯著不同。 2) 故宮傳世哥窯的釉,同上。 3) 還有元大都的出土標本,其各項檢測值與故宮傳世哥窯和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標本極其接近。 PS:以上3小點,不包括明清后仿之“哥窯”。 4) 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的窯具,也與南宋官窯很接近。而且,窯具上的八思巴文更是強烈地證明了某些事對嗎: 參考文獻呢?太多了。論文集、考古書、權(quán)威機構(gòu)檢測結(jié)果... ...就只需一雙慧眼,從紛擾的信息里辨識出那些最有價值的,并且相互關(guān)聯(lián)起來。 4. 被仿制的“哥窯”。 與南宋官窯命運類似,哥窯在后世被一再仿制。當(dāng)然,那些本就分不清官哥的,仿出來的也是傻傻地分不清楚,哈哈。 明清御窯所仿之官、哥,釉面有差,看胎更是明了。至少形制還有幾分相像。 而再看現(xiàn)代的仿品,有些還以新充舊上了圖錄、開出天價,這感覺,如面妖怪。無論有意無意為之,恕小橋不能認同。 小橋說過南宋官窯不可仿,因為宋不可仿。其實還想說杭州老虎洞之哥窯亦不可仿,因為,那是宋之匠師、宋之胎骨、宋之窯火。 讀書筆記總結(jié): 1. 老虎洞元代地層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故宮傳世哥窯與之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2. 故宮傳世哥窯的身世眾說紛紜,“青器”觀點:燒制于元代,燒制于杭州老虎洞。歡迎斧正,但仍然是百家爭鳴哈哈。 3. 元代哥窯,是在南宋官窯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的另一類古陶瓷極品。 于小橋拙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