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哥窯解析

 rhg上善若水 2019-04-03

序言

緣起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中國瓷器自古以來是一種優(yōu)異的藝術品,也是一種能代表中國國粹文化的藝術品種,影響了世界。中國號稱有八千萬收藏大軍,可謂人數(shù)眾多,古陶瓷應該是除書畫之外各收藏品種中收藏愛好者人數(shù)最多的收藏品種了。中國古陶瓷的收藏愛好者受眾面廣,國外喜愛收藏中國古陶瓷的人數(shù)也非常多。這都能從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以及拍賣會、藝術品交易市場、交流會、展覽會等得見。

       然而,從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古陶瓷藏品品質看,絕大部分古陶瓷愛好者收藏的大部分都是贗品。馬未都先生說95%的人玩的都是贗品,從我的觀察了解來驗證,此言不虛。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市面上贗品充斥,真品少,精品更少,真、精、稀的古陶瓷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人都追求價值高的好藏品,這更導致了逐利鏈上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假充真,讓仿品進入市場流入藏家手中。

二、收藏愛好者眾多,而好的真品古陶瓷經過這么多年的流傳保存不易,歷朝歷代就流向了世界各地,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三、藏家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精于研究、精通鑒賞鑒定者少之又少。理論家多,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充分步入收藏誤區(qū)者多,而且許多收藏愛好者總是想著去撿漏也總以為能撿到漏,進而形成了大批國寶幫。

四、古陶瓷確實復雜難以判斷,古陶瓷種類繁多,內涵也博大精深。對于古陶瓷門類研究過于廣泛,對某些門類研究不細不深不透,理論研究多,但實踐不足等,都會讓收藏步入誤區(qū),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國寶幫或收藏的許多普通古陶瓷也到不了朝到不了代。其中理論好,實踐不行的所謂專家眾多,除民間的,還有許多公立機構的,如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的。故曾在某博物院工作過的某些人員由于主要專注于館藏品研究而對外界變化了解不足,對自己專注以外的某些門類研究不夠透徹或者研究門類過多但并沒有對研究的門類都研究透徹,所以在實際鑒定指導收藏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誤判,鬧出了笑話,得到了恥辱,這在近些年來都是有目共睹的。

五、收藏理念的不對。有的收藏愛好者總以為做得很精致、畫工很好的高仿品現(xiàn)在做不出來或者很難與古代接近,導致判斷失誤買進高仿品。

我從事古陶瓷收藏,剛開始兩年也不得要領,也收了一些到不了代的贗品。后來為了盡快走上收藏正道,積極參加了某些大學和陶瓷考古研究機構主辦的藝術品鑒定鑒賞班培訓,向不同的老師、行家請教,同時多跑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和大型拍賣會預展、古董展覽會、交流會參觀學習。除了多次去中國國家博物館,我還參觀了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內的(除澳門自治區(qū))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博物館(院),甚至部分地市級博物館(院)和專題博物館(院)如杭州市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中國陶瓷博物館(景德鎮(zhèn))、高安市(元青花)博物館、良渚文化博物館、深圳市博物館、??谑胁┪镳^、鎮(zhèn)江市博物館、揚州市博物館、徐州市博物館及楚王墓、岳陽市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浙江省美術館、保利藝術館也做了參觀學習,其中有的博物館去過好幾次。而且某些博物館有特展時也積極去參觀學習,如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殷墟婦好墓特展”,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吳昌碩作品特展”、“黃賓虹作品特展”、“乾隆帝特展”、“定州靜志寺地宮出土器物特展”、“太倉港出土元代瓷器特展”,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辦的“雄昳艷麗”17世紀青花五彩瓷特展等。每個博物館的館藏品及特展藏品及介紹都看得比較仔細,再結合一些培訓課程、專業(yè)書籍、權威拍賣圖錄,對主流藝術品繪畫、書法、陶瓷、青銅器、玉器、翡翠、佛像、銅香爐、國石、印章、雜項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為藝術是相通的,不同門類的藝術品學習領悟好了可以觸類旁通,對鑒定鑒賞特定的門類很有幫助。以這些所見所學去實踐收藏,雖然收到了一些比較好的藏品,但有時也還是有把握不準失手的情形。因此痛定思痛,自我反思。莊子說:吾生亦有涯而知也無涯,同時借鑒他人成功收藏經驗,看到做專題收藏的愛好者取得成功的比例比較大,因此放棄廣泛多門類收藏,決定只做一到二個門類的專題收藏,把一到二個門類鉆研透,這也符合古訓“惟精惟一”吧。正好故宮博物院2017年11月份開始舉辦五大名窯之一的也是最復雜的迷霧層層的哥窯展(正因為復雜,哥窯是故宮博物院五大名窯展排在最后的,汝、官、均、定窯在近十年以來陸續(xù)都在北京故宮展覽完了,這是個不小的文化課題。)。據(jù)我綜合研究判斷傳世哥窯產出于杭州,我生活在杭州,正好天時地利人和啊!而與很多收藏或研究古陶瓷的收藏愛好者和專家學者交流,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哥窯系瓷器,有研究的文獻資料也沒看到對哥窯研究得特別透徹的,絕大部分愛好古陶瓷收藏古陶瓷的人對哥窯系古陶瓷認識很淺。我認為故宮博物院出版,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先生主編的《大觀如典—阿呼齋庋藏宋瓷珍品·圖錄》和《大觀如典—阿呼齋庋藏宋瓷珍品·釋考》一書里的專家寫的文章對官窯、哥窯的理論認識有一定道理,但里面實物配圖收錄的定為南宋官窯、南宋哥窯瓷器的年代、真?zhèn)挝艺J為大部分是值得商榷的!再加上自古以來對哥窯產地、窯址、年代、是宮廷造還是民窯造等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民間哥窯真?zhèn)舞b定、古代文獻資料錯綜復雜,種種問題爭論也很多。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把迷霧層層的哥窯問題徹底研究清楚,造福我中華陶瓷界。

通過陸續(xù)三次抱著不同的思考的有關哥窯的問題去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哥窯展,從不同角度、細節(jié)仔細觀察、鑒賞哥窯、官窯(自古有部分瓷器官、哥不分之說,研究哥窯必須結合研究南宋官窯)瓷器,多次去南宋官窯博物館、杭州市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鑒賞哥窯、南宋官窯,去杭州老虎洞窯址和鳳凰山系、玉皇山系實地考察,并把能找到的哥窯、官窯相關書籍、文獻資料以及宋史、元史、明史相關內容仔細研讀,并關注一些大型拍賣會上出現(xiàn)的哥窯瓷器和國外一些知名博物館的哥窯瓷器圖片和資料,并考察景德鎮(zhèn)樊家井等地和其它市場做出的哥窯哥釉仿品。去龍泉青瓷博物館參觀了解龍泉哥窯瓷器。并與當前仿哥窯瓷器仿得水準最高的葉氏哥窯掌門人葉克偉先生交流和當前仿南宋官窯瓷器仿得水準最高的、“中國歷史名窯恢復與發(fā)展貢獻獎”之“南宋官窯恢復與發(fā)展貢獻獎”獲得者、南宋官窯恢復傳承人酈越寧大師交流”,并辯證分析學習了當前對哥窯有一定分析的黃驥先生(東方陶瓷學會會員)的微信公眾號“云破樓”里發(fā)表的文章和實物圖片。

通過多年收藏研究積累的經驗和幾十件從南宋到現(xiàn)代的哥窯哥釉藏品,通過多方面多渠道學習交流打下的基礎,利用大學所學化工相關專業(yè)背景知識以及運用觀察法、類比法、分析法、化學分析法等,終于形成自己研究哥窯獨特的觀點而成一家之言。自己個人認為是當今世界研究哥窯哥釉瓷器最透徹的人。

                                               結果

縱觀古今中外對中國古瓷器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發(fā)源的古陶瓷,很多研究成果和話語權卻掌握在國外博物館藝術機構或專家手里,1929年,英國陶瓷學會專家霍布森根據(jù)英國大維德爵士收藏的一對青花云龍象耳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概念并公布于世,后經美國東方陶瓷研究學者波普博士分類整理于1951和1956年分別出版元青花研究著作,奠定元青花研究體系。這樣在十三世紀風靡元代貴族階級和占據(jù)當時對外貿易大宗的元青花才展露在世人面前。中國的國粹研究成果卻屢屢被外國人掌握,雖然有藝術無國界之說,但我認為這也是中國人的恥辱。如果不是中國清晚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積貧積弱,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中華瑰寶流失國外,也不至于讓很多相關中國優(yōu)異藝術品的研究成果和話語權被國外學術機構和學者、商人掌握。歐美、日本藝術品經營機構已經運營得非常成熟了,中國的部分稚嫩的鑒賞家收藏家在他們面前應該吃過不少虧上過不少當了吧,心痛哉!慶幸在當今我中華進步到強盛之世,國外大部分博物館和大型藝術品拍賣經營機構對中華民族的瑰寶藝術品哥窯的認識還停留在產地龍泉或時間停留在元代的研究認識不夠水平上。所以,我發(fā)下宏愿,一定要徹底搞清楚哥窯系的來龍去脈,把哥窯的話語權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造福中國陶瓷界。因此,通過不斷學習研究和實踐,終于修成正果,以嚴謹治學態(tài)度與鉆研精神,對哥窯問題開展研究分析,同時也會陸續(xù)對這次故宮博物院哥窯展后由故宮出版社配套出版的《哥瓷雅集》;故宮博物院出版,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先生主編的《大觀如典—阿呼齋庋藏宋瓷珍品·圖錄》等進行分析點評,沒有惡意,允許百家爭鳴,一切皆為去偽存真,追求真理,讓瑰寶傳世哥窯瓷器的真實面貌在中華民族子孫的面前清晰起來,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也希望對哥窯系瓷器有深入研究的學者與我探討、斧正并不吝賜教,一起為共同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盡綿薄之力!

                                   王賽球

                          20181019日自作序

           第一章  哥窯的定義與分類

        把南宋時期的有特意制作釉面開片并讓釉面開片染色做裝飾紋的以杭州鳳凰山紫金土做胎的瓷器叫做哥窯(為什么把哥窯產地定在杭州鳳凰山我會在以后專門章節(jié)探討。有官、哥不分之說,官、哥窯其實可以區(qū)分,怎么區(qū)分我會在后面章節(jié)詳細探討。);把清朝宮廷流傳下來的這類南宋時期哥窯和符合這類南宋哥窯特征的其它機構館藏或私人收藏的南宋時期的哥窯瓷器叫做傳世哥窯。 

       把元代晚期的有特意制作釉面開片并以杭州鳳凰山紫金土做胎的瓷器叫做仿哥窯型或仿官窯型瓷器(元代早期到元代中期有無哥窯瓷器和真正南宋哥窯與元代晚期仿哥窯的具體差別我會在以后章節(jié)里專門探討。 )。

        把南宋龍泉(小梅鎮(zhèn)瓦窯路窯)章生一作品叫龍泉哥窯或南宋龍泉仿哥窯簡稱“龍哥”(與“龍哥”同時期的南宋章生二龍泉窯仿官窯這是確定了的也是被瓷器行內人士約定俗成了的,簡稱“龍官”,為什么是龍泉仿官和龍泉仿哥窯我在以后章節(jié)里會詳細探討。)。

       把明、清、民國時期特意制作釉面較密集或較小開片,開片有染色或無染色開片做裝飾紋的瓷器叫做明、清、民國仿哥窯瓷器即明、清、民國哥釉瓷器。

       把民國以后時期特意制作釉面較密集或較小開片,開片有染色或無染色開片做裝飾紋的瓷器叫做新仿哥(窯)釉瓷器。

       開片除特意讓釉面開出裂紋產生大小、形態(tài)不同裂紋之外,最具意義的是開片進行染色,染出單獨的鐵線或金絲鐵線都染出。染成顏色分三類,第一類是開片紋內黑色即鐵線都是特意開片出較深的紋飾后加工染成黑色、褐色,較深金線和部分較淺的金線片紋也是特意染成黃色形成。

        第二類是開片紋內黑色即鐵線都是特意開片出較深的開片后加工染黑色、褐色,有部分淺的金線是出窯染鐵線時還沒產生裂紋,淺金線染色是在后期流傳過程中由于應力作用繼續(xù)開出的較淺開片傳世過程中被滲入灰塵或撫摸雜質滲入染色形成。

       第三類是無黑色“鐵線”,只有在較淺開片處大部分特意染的黃色或淺黃色“金線”,部分淺黃色金線是在傳世過程中由于應力作用產生后期開片后滲入灰塵或撫摸雜質滲入染色。

      對染色的紋片一類進行了染色后施一層薄薄的釉回爐復燒封釉處理,即可為了防止染成的黑色、褐色、金色的線在使用過程中褪色,又可以調節(jié)釉表面的顏色(這在后有專門章節(jié)討論)。還有一類染色后回爐固定顏色,但表面并不覆蓋一層薄薄的釉。

       根據(jù)故宮博物院這次哥窯展配套出版的《哥窯雅集》所收集統(tǒng)計的古代文獻資料,目前能找到的古代文獻,提出哥哥洞窯和哥哥窯的是元代孔齊《至正直記》;提出哥窯名稱最早的元末明初人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提出五大窯汝、官、哥、均、定窯名稱的是明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明確寫有“宋哥窯款式”;首先記載宋代龍泉章生一“哥窯“”名稱的是明嘉靖陸深(1477-1544)撰寫的《春雨堂隨筆》。從傳世、出土、文獻記載來分析,我把哥窯哥釉分成四類:

         一是由于南宋哥窯目前只見于傳世則把哥窯也叫傳世哥窯;

         二是龍泉(小梅鎮(zhèn)瓦窯路窯)章生一仿哥窯;   

         三是元晚期哥哥窯(即哥哥洞窯作品,實際是元晚期仿南宋哥窯或南宋官窯型作品);

        四是明、清及以后的哥釉作品。

        各類哥窯哥釉瓷器的具體特征我會在以后章節(jié)里分析探討。

        以下是古代講述哥窯的文獻資料,其中講杭州哥窯的有16條,講龍泉“哥窯“”的有13條,講景德鎮(zhèn)“哥窯“”的有1條,前半部分講杭州哥窯后半部分講龍泉“哥窯”的有1條,不確定哥窯在哪里的有3條,講江西吉安仿哥窯的有1條。而且有些條目內把哥窯均窯特征混淆論述,也有把宋代與其它年代“哥窯”混淆論述,情況非常復雜,年代越靠后問題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以后章節(jié)里逐步論述探討。




喜歡探討交流哥窯哥釉瓷器的朋友請長按(掃碼)此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想與本人交流的朋友請長按(掃碼)此微信二維碼添加本人微信

第二章

哥窯年代與窯址的論證

       抱著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本文進一步完善,如果各位讀者認為不錯,請多在群里和朋友圈里轉發(fā),算是作為以后《哥窯鑒定與辨?zhèn)巍返壤m(xù)文寫作的鼓勵。原創(chuàng)不易,多謝鼓勵!

 哥窯(不特殊說明,哥窯即指傳世哥窯)之謎主要在于年代的不確定以及窯址的沒發(fā)現(xiàn)或不確定。

 哥窯燒造的年代,從元末明初到現(xiàn)代學者,有多種說法:有北宋說、南宋說、元代早中期說、元末明初說(文獻資料記載,曾經的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員朱伯謙先生這么認為。)

(文獻記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炳先生認為哥窯是元末龍泉仿官即“龍泉哥窯”。)等,產地有河南與北宋官窯一起說、杭州說、龍泉說、景德鎮(zhèn)說等。年代無定論和窯址無定論這些都可以從元末明初到明代到清代(清代,特別是乾隆皇帝詠哥窯的御制詩把其收集的同類的傳世哥窯的哥窯產地有時說是杭州造,有時說是處州(龍泉)章生一造,真是自相矛盾。)到現(xiàn)代研究古陶瓷的學者的文獻資料觀點中可以看出。

 哥窯燒造年代問題主要由于:

1、認為哥窯窯址沒發(fā)現(xiàn)(我認為已經發(fā)現(xiàn),就是杭州老虎洞修內司內窯,下面會有足夠的論據(jù)進行認證。);

2、哥窯沒有發(fā)現(xiàn)帶紀年款的;

3、哥窯不見墓葬出土;

4、熱釋光檢測年代不過關。

我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研究論證,以確定哥窯年代和窯址:

       一、古文獻研究:縱觀所有能找到的清代及以前的文獻,哥窯之名始于明初曹昭《格古要論》,最早明確宋哥窯的是明宣德《宣德鼎彝譜》卷六(載于1986年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最早記載南宋龍泉章生一“龍哥”的是明嘉靖年間陸深著《春雨堂隨筆》。分析古文獻實質內容,截止至明萬歷年間錢塘(今杭州)人高濂《尊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之“論官哥窯器”(萬歷十九年1591年寫序),以后寫哥窯及“龍哥”的明清古文獻基本都是在高濂及以前的文獻基礎上轉抄演繹,多有重復甚至謬誤,沒有多少分析價值,甚至會給人誤導。高濂《尊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之“論官哥窯器”一文也需要辯證分析,里面內容將元明時期的仿哥窯也混入南宋哥窯一起論述了,把均窯窯變特征也論述到了哥窯特征里。

   篩選出古文獻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南宋杭州哥窯,一種是南宋龍泉章生一哥窯。具體見如下圖片內容。



         南宋龍泉仿哥窯的特征“淺白斷文,百圾碎”,無論考察文獻記載還是實物考察博物館、考古所藏龍泉仿哥(在南宋官窯即內窯沒有建立之前有段時間,南宋宮廷曾在余姚低頭嶺窯、龍泉窯訂燒過部分瓷器供宮廷使用,在龍泉具體是在溪口窯、大窯還是瓦窯路窯訂燒,這需要另外考證研究。為什么說是龍泉仿哥?主要還是乾隆宮廷收藏的哥窯特征屬于傳世哥窯一類,龍泉仿哥窯即帶淺白斷文的瓦窯路窯作品基本沒有。),只有象網紋瓜上紋路形態(tài)顏色類似的不染色的淺白斷文開片并沒有特意染色的金絲鐵線。南宋龍泉仿哥窯胎土是灰白到灰黑,與南宋哥窯的胎色、胎質接近但不一樣。

以下幾件是南宋龍泉小梅鎮(zhèn)瓦窯路窯作品。

下面是作者哥窯王收藏的南宋龍泉小梅鎮(zhèn)瓦窯路窯琮式洗

   高濂《尊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之“論官哥窯器”一文也需要辯證分析,里面內容將元明時期的仿哥窯也混入南宋哥窯一起論述了,把均窯窯變特征也論述到了哥窯特征里。

以下文獻基本重復引用明高濂及以前的哥窯論述話語。

二、哥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地位崇高,吸引了很多研究古陶瓷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和喜歡古陶瓷的愛好者去研究探索,但只有極少數(shù)的現(xiàn)代學者結合古文獻資料及博物院傳世器物和考古所見整器、殘器、瓷片、窯具研究得出哥窯燒造于南宋的或南宋杭州修內司“內窯”(今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處)不夠肯定的結論。這些論點也可以作為一種哥窯研究參考線索。

1、現(xiàn)代學者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先生在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博物院編的《哥瓷雅集》中P334-346發(fā)文《試論哥窯的幾個問題》,其中P345得出結論:“總之,關于傳世哥窯瓷器的燒造問題,目前尚無法完全解決。主要原因……。鑒于上述原因,典型傳世哥窯瓷器燒造年代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蹴,需要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增多,特別是窯址的發(fā)現(xiàn),將傳統(tǒng)的鑒定方法與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進行研究,方能解決。結合目前,筆者同意將典型傳世哥窯瓷器的年代定為南宋?!?/span>

2、原上海博物館瓷器部主任陸明華先生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主持,秦大樹、杜正賢(目前是杭州市博物館館長)主編的《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P102-110發(fā)文《傳世哥窯研究-元代老虎洞窯出土相關產品的思考》P109“當然,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主要宗旨不是為了反對老虎窯就是傳世哥窯的觀點,并以期在杭州其它地區(qū)尋找新的傳世哥窯窯址,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代表性的實物和標本成為老虎洞窯就是傳世哥窯產地的過硬證據(jù),徹底解決這一歷史上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span>

3、發(fā)現(xiàn)南宋修內司官窯窯址之一的就職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的華雨農先生在《杭州古都文化研究論文匯編》于P62-66發(fā)文《“傳世哥窯”疏正》認為: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傳世哥窯”中的大部分器物是南宋官窯的一部分作品……要真正鑒別全部傳世哥窯器的確切年代和窯口,還有待我們長期的科學研究和不懈努力。

三、運用類型學對比研究:哥窯器形與南宋官窯一樣,都是仿夏、商、周、秦、漢青銅器和唐金銀器器形,與同時期宋代金銀器、漆器器型以及新石器時代(如良渚玉器)到夏、商、周、戰(zhàn)、漢玉器等類同,具有典型的宋代瓷器時代風格特征,說明哥窯可能與南宋官窯同樣產生于南宋。

1、突弦紋瓶

2、膽瓶

3、穿帶扁壺

4、葵瓣洗

下圖是作者哥窯王收藏的南宋粉青釉哥窯八葵瓣洗(照片顏色有些偏綠)



5、貫耳瓶

6、匜式洗

以下是作者收藏的唐代鏨刻放牧圖銀匜


以下是作者哥窯王收藏的南宋哥窯匜式洗(傳世孤品)

7、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館藏哥窯米黃釉五足洗與倫敦大學大威德基金會博物館的官窯五足洗比較,原上海博物館陶瓷部主任陸明華親見后比較得出的觀點佐證。原上海博物館瓷器部主任陸明華先生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主持,秦大樹、杜正賢(目前是杭州市博物館館長)主編的《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P102-110發(fā)文《傳世哥窯研究-元代老虎洞窯出土相關產品的思考》P103認為上海博物館哥窯米黃釉五足洗與倫敦大學大威德基金會(現(xiàn)在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官窯五足洗比較,原上海博物館陶瓷部主任陸明華先生親見后比較得出的觀點是,它們的風格是一樣的,把“金絲鐵線”或單一開片的傳世哥窯還原成出窯時的風格,它們或許就是南宋官窯開片的那種類型。

以下三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哥窯瓷器,把金絲去除還原后與南宋官窯沒什么區(qū)別,說明部分紋路較淺染金絲的南宋哥窯只是在開片較淺的南宋官窯基礎上僅染金色加工而成。

8、鬲式爐

9、琮式瓶

下面這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定為南宋官窯琮式瓶,其鐵線明顯經過人工染色,我認為定為南宋哥窯琮式瓶更合適而不是南宋官窯。

10、葵口盤

11、花(葵)口洗(碗)


下面是作者收藏的南宋郊壇下官窯五瓣洗

四、工藝特征對比

      有如下幾種典型的南宋時代工藝特征佐證哥窯與南宋官窯有同一時代工藝風格,說明可能屬同一窯址同時期燒造。

1、支釘支燒和支釘痕

   老虎洞窯址出土了一些用于支燒的支釘,南宋哥窯與南宋官窯的一大工藝特征是習慣用支釘支燒,這種支釘支燒工藝與汝窯、北宋官窯是一脈相承的。南宋官窯支釘痕與南宋哥窯支釘痕從支釘個數(shù)到支釘痕大小、形態(tài)都很雷同。(正是因為想極力模仿南宋哥窯,元代仿哥(官)型作品也沿用了這一工藝。清雍正到乾隆時期在景德鎮(zhèn)御窯制作的仿哥窯也采取了支燒工藝,)




2、縮釉現(xiàn)象

3、弦紋現(xiàn)象(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里也談到宣德爐的弦紋是源自宋代瓷器弦紋)

4、“聚沫攢珠”現(xiàn)象:在放大100倍時,可以看到釉下有“聚沫攢珠”現(xiàn)象。這與南宋官窯一樣。

5、多層施釉現(xiàn)象

   南宋官窯為了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采用多次多層施釉工藝,哥窯同樣也是多次施釉現(xiàn)象,達到釉面玉質感的效果和釉層與釉層之間、釉層與胎之間不同的膨脹系數(shù)產生的應力使釉面形成開片,然后進行染色、固色、或調色。

6、胎半生燒現(xiàn)象

   南宋官窯和南宋哥窯都存在胎半生燒現(xiàn)象使胎看起來有石質感,部分胎較酥松,不如熟燒的致密。為什么是半生燒,我只能做推測,當時燒窯的溫度應該可以做到高溫全熟燒(這從北宋和金汝窯、均窯的燒造工藝成熟可以斷定),半生燒可能是為了增加胎膨脹系數(shù),增加冷卻收縮力,使開片冰裂效果更佳。

   正是由于多層施釉和半生燒工藝,用手指敲擊南宋哥窯和官窯時產生噗噗的低沉聲音而不是象明清景德鎮(zhèn)窯一樣清脆的聲音。

   五、為什么說哥窯不是元代的?元代仿哥(官)窯型作品與正宗南宋哥(官)窯的區(qū)別。

  元代出土哥窯不具宋代俊秀的神形,質量粗劣而不精致,器形笨拙而不雋秀,釉質玉質感不夠且干澀而不潤,胎足厚拙,釉色已經燒不出南宋那種典型的青色和粉青色,明顯是仿南宋而形近神不似。同時也說明元統(tǒng)治者控制南宋都城杭州(當時叫臨安)后,為了消除代表南宋朝廷標志物之一的南宋“內窯(官窯)”,堅決終止了南宋宮廷御用的修內司“內窯(官窯)”的制作,當元人統(tǒng)治杭州幾十年后,到元末元統(tǒng)治者撤出杭州,元末在原修內司老虎洞窯址上又燃起了爐火,一直燒到明初,追憶南宋的風雅,仿制“內窯(官窯)”作品,這已經不是朝廷行為,屬于私人商業(yè)行為了。正是由于元代早中期幾十年制作哥窯(官窯)的中斷,導致技藝失傳,到了元末明初的作品就達不到南宋宮廷主導的作品的神韻了。再有元大都出土的哥窯類瓷片經胎釉檢測與元代地層出土殘器成分更接近,與南宋傳世哥窯胎釉成分不夠接近。

1、屈卮:日本出光美術館的南宋青釉哥窯屈卮與《哥瓷雅集》P343中圖41元老虎洞窯米黃釉屈卮比較,后者明顯是仿前者,前者金絲鐵線明顯清晰,青釉潤澤滋潤,器形雋秀高雅,后者胎偏厚,略顯笨拙,釉質干枯,開片只有單色線。

2、葵口盤

上面是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的仿哥窯折腰盤,下面是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盤(碗)。

3、葵瓣洗:元末明初地層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的明顯不如宋代的。

 上面是南宋修內司內窯傳世作品,下面是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的葵瓣洗

六、田野考古研究

1、《哥瓷雅集》第81號圖青釉盤(殘器,杭州市考古研究所藏)與傳世哥窯和修內司窯址出土元代仿哥(官)窯類型瓷器對比分析。該殘器屬于修內司窯址出土,《哥瓷雅集》把其定為元代仿哥(官)瓷器是不對的。查當年修內司老虎洞窯址挖掘資料得知,當年窯址挖掘出土帶線紋元代地層的瓷片和殘器是直接疊壓在南宋地層的瓷片和殘器一起的,那么南宋地層與元代地層是連續(xù)疊壓在一起,南宋地層和元代地層在疊壓交界處那部分出土物僅按挖掘時地層人為分層是沒辦法完全清晰分開的,只能通過出土物時代風格特征來判斷其屬于南宋還是元代。該瓷片從釉色、釉質、胎質、染色鐵線形態(tài)和清晰程度來看,屬于典型南宋青釉傳世哥窯一類,而與元代仿哥(官)窯那種釉質干枯,釉色不正,開片淺而鐵線不清楚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意味著杭州南宋修內司“內窯(官窯)”窯址南宋地層出土了染色的有典型鐵線的哥窯殘器,進一步確定哥窯產品窯址與“內窯(官窯)”是同一處窯址即現(xiàn)在的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

  南宋修內司窯址南宋地層出土這類開片較深的殘器和瓷片非常少,原因在于能控制開片較深的“內窯(官窯)”瓷器本來比例就不高,而且開片較深的絕大部分成品拿去加工染色制作傳世哥窯去了,開片較深才能染出清晰的金絲鐵線出來。與挑選出制作哥窯的開片較深的作品相對的是開片較淺的那部分作品就是南宋官窯。而南宋官窯中開片相對較深的部分作品在傳世過程中開片內滲入灰塵、污垢等,也具備一定的金絲鐵線效果,導致部分瓷器官、哥不分。其實這類官、哥不分的瓷器看上去差不多,實際上用專業(yè)的眼光還是容易區(qū)分的,如果金絲鐵線是人為染色的就定為南宋哥窯,如果金絲鐵線不是人為染色的就定為南宋官窯。是不是人為染色,通過對金絲鐵線放大100倍的可以看出來。哥窯染色后經過了回爐固色或再次上一層薄薄的釉封住鐵線防止褪色及調色,開片內鐵線處微觀呈熔融狀態(tài)或封釉狀態(tài),開片內有黑色或褐色或金色染色物質與釉層熔融在一起,用水清洗基本不會褪色,開片尖銳處有一定鈍化。而南宋官窯開片后再沒有經過回爐,開片處微觀呈自然尖銳開片的比較多,開片內產生顏色的污垢或灰塵清洗會有一定褪色。

2、下面的殘器是杭州市博物館藏品,定為元代地層出土是恰當?shù)?,有典型的哥窯開片風格,但是開片較淺而細碎,沒有加工染色。

 、排除法

  通過對鳳凰山系和玉皇山系的實地考察,距離南宋皇城適中,適合建窯址又能方便采集到紫金土、水流等制作胎釉的原料和適合晾干瓷胚的山岙地帶有8處,目前都有基建、修渠、修路、造房、墓葬等,只有鳳凰山老虎洞和烏龜山麓郊壇下發(fā)現(xiàn)了瓷片和窯具,找到了窯址,即古文獻記載的南宋修內司內窯窯址和郊壇下官窯窯址。其它適合建窯址的山岙地帶如果有窯址,瓷片、窯具等應該早就被山水沖刷出或基建、修渠、修路、造房、墓葬時挖出,所以除了鳳凰山系萬松嶺老虎洞“修內司內窯”窯址和烏龜山麓“郊壇下官窯”窯址外,其它山岙地帶和平地都不見出土或沖刷出瓷片、窯具,所以已經排除還有其它窯址的可能性。見如下實地考察所繪俯視示意圖。1-8紅線標記處為鳳凰山系和玉皇山系的山岙(山間的平地)地帶,其中第1、3、4、5處靠東,離南宋皇城較近,燒窯的煙火對南宋皇城有影響而且靠東陽光不充足不利于晾胚;第7、8處靠北,陽光不充足不適合晾胚。這也證明為什么擴大制作規(guī)模的南宋官窯(內窯)郊壇下窯址會選擇在第6處,第6處烏龜山麓的郊壇下官窯地勢適合建窯廠,又有紫金土原料、練泥和椎原料的水,而且在多雨的杭州能得到南面和西面的強烈太陽光照晾胚。第2處南宋修內司“內窯(官窯)”,已經深入鳳凰山中,規(guī)模較小,煙塵對南宋皇城影響很小,能采到東面和南面的陽光晾胚,具備紫金土原料、練泥和椎原料的水,只是地面范圍較小,規(guī)模較小,所以只適合南宋前期宮廷祭祀、文房、御廚等需求,在隨后等南宋朝廷穩(wěn)定后,宮廷需求增加,于是于郊壇下另設官窯,修內司老虎洞窯繼續(xù)制作直到元人攻入控制杭州。

八、現(xiàn)代科學測定的胎釉成分分析研究:南宋官窯和哥窯的胎釉化學成分對比。

  1、根據(jù)權威檢測數(shù)據(jù),檢測的部分樣品南宋哥窯胎釉成分與南宋官窯胎釉成分很接近,而與南宋龍泉仿哥窯、明清景德鎮(zhèn)哥釉瓷器胎釉成分有明顯差別,元代仿哥窯胎釉成分與南宋哥窯和官窯相對也有些接近。


      下圖傳世哥窯、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殘器、瓷片、杭州卷煙廠出土殘器、瓷片釉的因子散點都有分布在最左邊圓圈內,說明:1、元代老虎洞窯在仿南宋哥窯時釉配方利用了老虎洞附件原料借鑒了南宋傳世哥窯釉的配方;2、杭州卷煙廠是原南宋官窯哥窯成品的儲存?zhèn)}庫(為什么說卷煙廠出土南宋官窯哥窯殘器、瓷片地是倉庫,這點從從事收藏官窯和哥窯殘器、瓷片較早的資深收藏者處了解到杭州卷煙廠工地的情況,其對卷煙廠倉庫挖掘修建時工地情況有一定了解。根據(jù)在原出土殘器、瓷片地址的目前杭州卷煙廠倉庫地址與老虎洞窯址地址距離、地勢來看,也符合南宋時做儲存南宋官窯哥窯-內窯瓷器倉庫的情形。),所以也出土了大量與南宋官窯釉一致的殘器、瓷片和少量與南宋哥窯釉一致的殘器、瓷片(而沒發(fā)現(xiàn)窯址、作坊遺址)說明南宋哥窯與南宋官窯在南宋時是儲存在一處的,屬于一個部門專管供宮廷專用作品,說明部分哥窯與南宋官窯釉配方基本一致,哥窯釉配方與南宋官窯釉基本沒調整,而有部分(或者說南宋有段時間)哥窯釉配方與南宋官窯相比釉配方做了一定調整。同時也說明哥窯比南宋官窯占比較小(這一點與做官窯哥窯殘器收藏交流的人員處也了解證實到,他們發(fā)現(xiàn)的哥窯殘器瓷片只有官窯及哥窯總量的30%不到。)。

故宮博物院根據(jù)傳世哥窯胎三氧化二鋁 二氧化硅和釉氧化鈣的不同把傳世哥窯分不同的三類,我認為實際上是同一修內司窯在南宋152年內不同階段哥窯制作中有過胎釉成分小幅度調整或是修內司官窯的三座龍窯(修內司窯址考古挖掘出了三座龍窯,但三座龍窯在南宋1127-1279的152年中是否同時建立或作品配方是否一致難以確定。)作品胎釉配方略有差別(也可以看出修內司窯與郊壇下窯胎釉配方也不盡一致)。從哥窯實物器口是否流釉和釉面質感來歸類,確實可以大致分成三類不同作品。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從釉里微量元素含量散點分布圖來看,這么多件哥窯作品微量元素含量相當集中,表示釉應該在一個窯址內配置。


 九、制作工藝研究分析。

1微觀分析:在放大100倍時,可以看到釉下有“聚沫攢珠”現(xiàn)象。這與南宋官窯一樣。

2、金絲鐵線的微觀研究:放大100-200倍時,可以看到金絲鐵線的微觀情況,鐵線開片較深顏色也深,是黑色或褐色,黑色的鐵線可以看到部分黑色碳顆粒還可以看到褐色的鐵氧化結晶熔融層,褐色的僅看到褐色鐵氧化結晶熔融層。部分金線色僅能看到褐色鐵氧化結晶熔融層。黑色的是碳顆粒,褐色的是高含鐵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回爐(應該是回素燒爐)熔融氧化顯色并固定,鐵線邊界處明顯可以看到圓融的比較平坦的鈍角而不是銳角。有的金絲鐵線上還罩了一層釉防止褪色與器物表面調色。部分哥窯只有金線,如《哥瓷雅集》P368哥窯灰青釉貫耳八方穿帶扁壺,只是含鐵高的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回爐(應該是回素燒爐)熔融氧化顯色并固定顏色,因金絲的開片較淺,沁入高鐵紫金土液不多,氧化發(fā)色呈現(xiàn)黃色,流傳時間久了開片縫隙中混入灰塵污垢而加深往黑或褐色方向轉變。部分哥窯金線是鐵線成形后因為應力作用后期繼續(xù)開片,形成較淺開片,用含鐵高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干燥形成金絲的,并不回爐熔融固色或并不再一次罩一層薄釉回爐固色,或是流傳時間久了開片縫隙中混入灰塵污垢而加深往黑或褐色方向轉變,這些金絲可以浸泡擦洗褪色。如果把可以刻意控制開片和染色的金絲鐵線與罩的薄釉層去除還原,就會是南宋官窯的釉面特征。

3、酥油光現(xiàn)象的形成:有的哥窯釉面有酥油光現(xiàn)象,有的哥窯釉面沒有酥油光現(xiàn)象。酥油光現(xiàn)象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橘皮釉現(xiàn)象,應是釉層表面在具有松脂油的柴燒氣氛中對流物質交換,釉層含空氣小氣孔破裂后形成了局部象橘子皮一樣不平整的褶皺,光在釉表面、釉淺層漫反射形成的光暈現(xiàn)象。釉平整無類似橘子皮的地方就沒有褶皺以形成漫反射因而沒有酥油光現(xiàn)象。產生酥油光的哥窯釉層很有可能是最表面罩一層薄釉封閉固定金絲鐵線或調色薄釉層在素燒爐內產生的,因為南宋官窯沒有酥油光現(xiàn)象。

4、開片形態(tài)分析:除了中等大小開片和細小魚子紋開片外,哥窯開片有與南宋官窯一致的蟹爪紋大開片。

5、黑胎或褐色胎的形成與質感:黑胎胎質與南宋修內司官窯更接近,胎質較緊密而半生燒與鳳凰山山的石質更接近,支釘露胎處,胎色黑色和褐黑色居多,露胎的圈足由于鐵元素的氧化,一般呈褐色。郊壇下官窯胎質更疏松,顏色更豐富多樣,黑色、灰黑色、灰色、磚紅色等。

6、釉的質感:分兩類,第一類玉質感非常好,與南宋修內司官窯一樣,釉流動性也強一點,燒制時,窯內高溫下,釉層流動,露出象南宋官窯一樣的紫口,如部分葵瓣洗;這類哥窯應是郊壇下官窯還沒建立時前期的作品。

第二類釉乳濁性更強,玉質感也不錯,如部分葵瓣洗,釉配方有所調整,氧化鈣含量提高了1-2%,估計時間比第一類的制作時間靠后一些,釉層乳濁性增加,透明度更低,流動性降低,成品往往沒有紫口露出。從釉質感不一樣和配方中氧化鈣成分含量的調整,可以把南宋哥窯分成前半段即第一類和后半段即第二類。第二類是南宋郊壇下官窯建立后也是在修內司官窯(內窯)原址制作的作品,但其釉質感和外觀顏色更接近南宋郊壇下官窯作品特征。

7、釉色:主要有青色、粉青、灰青,炒米黃色,與南宋官窯色系基本一致。

8、哥窯器物工藝規(guī)整精致程度大部分與南宋修內司官窯更接近,比郊壇下官窯更好。

十、哥窯金絲鐵線的思想源頭分析。

  宋高宗趙構與其父親宋徽宗趙佶一樣信奉道教。道教主要觀點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互生,延綿不絕。黑色線對應陰,黃色金線對應陽。再有哥窯瓷器主要控制燒出的是青色和炒米黃色,青色與南宋修內司官窯青色基本一致,炒米黃應是有意控制釉的配方和放置在15-20米長的龍窯相應窯位利用或有意控制不同窯位燃燒氣氛有意燒成,青色對應天,炒米黃色對應地,符合道家陰陽互生、天地一統(tǒng)觀點。建成于五代時期道教福星觀在玉皇山頂,鳳凰山上有一條山路現(xiàn)在叫梵天寺路從福星觀直通南宋皇城。玉皇山下的八卦田也是當時宋高宗趙構時修建而成,八卦是道家的典型標志物。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活了80歲,在南宋那個年代是絕對的高壽老人了,他于1162年主動退位居德壽宮自稱太上皇。從其1162年退位到1187年過世的其人生漫長26年里,除了琴棋書畫,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測他宋高宗趙構還主要去修道和參與官窯、哥窯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中去了。

      清代雍正皇帝領略到了宋高宗趙構利用哥窯修道這一點,他開始燒造哥釉琮式瓶時把琮式瓶上用金絲鐵線來承載道家思想的符號直接改換為八卦紋表示。


十一、哥窯具體時期的推斷。

綜上所述,哥窯應是宋高宗趙構南宋立國后開始的,那時南宋修內司官窯在燒造,在同一龍窯通過放置在不用窯位,利用或控制龍窯內不同窯位燃燒氣氛,調節(jié)不同釉層原料配方,有意開出哥窯較深的釉面開片和發(fā)色出主流的青色和炒米黃釉色,再通過后期加工染成金絲鐵線和罩釉回素燒爐調色、固色,制作出我們今天看到的精美無比的具宮廷氣息的哥窯美品。按釉的流動性哥窯可分兩類,應屬于前后不同時期,但都在宋高宗趙構時期產生了。一類玉質感非常好,與南宋修內司官窯一樣,釉流動性也強一點,成品一般在窯內釉層流動,露出象南宋官窯一樣的紫口,如前述部分葵瓣洗。

另一類釉乳濁性更強,如前述部分葵瓣洗,配方有所調整,氧化鈣含量提高了1-2%,估計時間在前面那類的時間靠后一些,釉層乳濁性增加,透明度更低,流動性降低,成品往往沒有紫口露出。從釉質感和配方氧化鈣成分的調整來看,可以把南宋哥窯分成前半段即第一類和后半段即第二類。修內司“內窯”哥窯型作品制作結束時間與官窯型作品一樣一直制作到元人接管杭州南宋統(tǒng)治者結束其統(tǒng)治時。其中哥窯最精致的作品應該是文人氣息濃厚而又潛心修道的宋高宗趙構退居德壽宮時期(1162-1187)的26年中,從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到1187年,有60年時間,初期修內司官窯(內窯)由于祭祀需要和宮廷基本用度需求很快就建立起來了,隨后60年當中,朝廷逐步穩(wěn)定,經濟逐步繁榮發(fā)展,宮廷需求也上升,那時郊壇下官窯也在宋高宗趙構朝立國穩(wěn)定繁榮起來后,宮廷用度(可能包括賞賜)需求增加時就已經建立。

從修內司老虎洞窯址考古挖掘地層分層情況和出土殘器、瓷片實物以及墓葬出土、沉船出水作品用專業(yè)鑒賞眼光來看,元晚期到明初期地層哥哥窯(哥哥洞窯)作品與南宋地層作品明顯不一樣。從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出土殘器、瓷片實物以及墓葬出土、沉船出水作品與南宋哥窯作品明顯不同情況推測,元代晚期明代初期哥哥窯(哥哥洞窯)作品各釉層(元末明初仿品很可能沒有多次釉)配釉配方和胎土配方與南宋的不一樣,導致釉層之間、釉與胎之間膨脹系數(shù)不一樣導致開片形態(tài)較淺,不如南宋時那么深而明顯;釉質感干枯;胎體比宋代的略顯笨拙;器物細節(jié)如葵口開口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夠精致。這說明南宋晚期到元晚期中間的元代早、中期有過部分工藝失傳,正說明了是由于元代早期、中期元統(tǒng)治者控制杭州期間該窯停止了制作,導致人才流散或工藝得不到完全傳承,導致部分工藝失傳,制作不出南宋那么精美的真正哥窯了,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原南宋修內司老虎洞窯址作品只能叫元仿哥(官)窯型作品。

 十二、  哥窯的品類。

哥窯作品主要有文房用品,陳設文房器如八方帶耳扁壺、貫耳瓶、直頸弦紋瓶、膽瓶;使用文房器如葵花式洗、匜式洗、葵口洗、五足洗、水丞(小罐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文房里磨墨用的盛水用的水丞)、水注;文房焚香的魚耳簋式爐、簋式爐、三足鼎式爐、五足爐;御廚房用品碗、盤、碟;酒具八方杯、葵口杯、屈卮、渣斗。從元末明初墓葬出土,南京北郊中央門外張家洼明初洪武思年東勝侯汪興祖墓葬陪葬,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打撈出水等元代瓷器仿南宋哥窯情況來看,胎、釉、形都與傳世哥窯有差距,故宮博物院李輝炳研究員認為這些是元代孔克齊(孔齊)《靜齋至正直記》記載的元末的哥哥窯作品,我也認同。


十三、哥窯的地位與燒造地址、年代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哥窯是在南宋修內司內(官)窯同一御用作坊即今天的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處制作,通過放置不同的窯位、控制燃燒氣氛、控制胎釉及不同釉層原料配方,特意控制開片、釉色,后又經過染色產生鐵線或金絲或金絲鐵線,有的表層施薄釉調色、回爐固色,在南宋官窯基礎上還多增加了2-3道工序。明高濂《遵生八箋》言“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贝搜园涯纤喂俑G與南宋哥窯作相比,說明在明代鑒賞家當中哥窯地位高于南宋官窯。從傳世哥窯的精致程度看,大部分好于郊壇下官窯,與修內司官窯很一致。從價值來講,哥窯(傳世哥窯)不會低于南宋官窯的價值。

為什么南宋文獻中沒有哥窯名稱呢?我認為在建立南宋郊壇下官窯前,修內司窯在南宋稱“內窯”或“官窯”,屬于官作御用,只有從元末開始才區(qū)分出南宋官窯和南宋哥窯,明代到現(xiàn)代人沿用了這些稱謂。當時南宋就只用一種相等的名稱“內窯”或“官窯”,其實就是宮廷主導的御窯。到了元末有哥哥窯和哥哥洞窯,而把元末以前的叫舊哥窯、古官窯。這很有可能是窯具上刻劃的八思巴文所指章姓人氏在杭州老虎洞原南宋修內司窯址基礎上仿南宋“官窯”或南宋“內窯”,而南宋“官窯”或南宋“內窯”就包括了明代人到現(xiàn)代人稱謂的南宋官窯和哥窯,同時也佐證了南宋修內司窯址上層元代地層為何會同時同一地層挖掘出仿官窯或仿哥窯型的風格的殘器和瓷片。

綜合以上分析,我下定論,哥窯(傳世哥窯)窯址即是南宋首府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南宋時古文獻稱呼為修內司“內窯”即“官窯”,其中帶金絲、鐵線或金絲鐵線的作品明代到現(xiàn)在稱呼“哥窯”,從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時期開始朝廷主導制作供皇宮御用,主要為文房和御廚用品。該內窯(官窯)南宋建國初期主要制作祭祀用官窯型作品,隨后還制作哥窯型文房和御廚用品,當郊壇下官窯建成后,一直到南宋末期官窯型祭祀用品和宮廷日用品制作主要由規(guī)模較大的郊壇下官窯承擔,南宋宋高宗趙構時期開始修內司“內窯”即“官窯”同時制作官窯型作品和哥窯型作品,其中哥窯型作品比例小于官窯型作品。元代接管杭州后,元代早期、中期的停止制作哥窯,導致了部分工藝失傳,已經制作不出南宋那么精美的真正傳世哥窯了,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同一窯址基礎上制作的作品即哥哥窯(哥哥洞窯)作品只能叫元仿哥窯了。


長按掃描下面二維碼可關注哥窯王微信公眾號



                  長按掃描下面二維碼可以添加哥窯王微信


       第三章 南宋哥窯的鑒定與辨?zhèn)?/span>

       宋代五大名窯之南宋哥窯(傳世哥窯)存世量非常少,絕大部分都收藏在公立博物館(院),而博物館主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捐贈)10件左右、瑞士國家博物館等,其它博物館有少量收藏,從博物館展示情況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2件,上海市博物館1件、首都博物館1件、山東省博物館1件;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1件、日本出光美術館1件;私人收藏的到代的大開門的南宋哥窯真品完整器從拍賣行到私人收藏透露信息所見,完整器15件左右,殘器出現(xiàn)過3件,哥窯瓷片若干(也不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延禧宮主辦哥窯展集結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收藏的南宋傳世哥窯完整器及有少量殘缺的殘器共僅63件。全世界正宗南宋傳世哥窯瓷器真品總數(shù)量完整器及有少量殘缺的殘器(不含瓷片)不會超過150件,真是鳳毛麟角!

    在研究透了南宋哥窯(傳世哥窯)后,鑒定南宋哥窯(傳世哥窯)其實是不難的。

一、外觀:南宋哥窯目前不見出土,都是傳世品,外觀都很干凈,沒有故意做舊污染特征。元末明初仿哥開始出現(xiàn)墓葬出土、窖藏出土、沉船出水品。

1、器型:很多器型與南宋官窯器型有雷同之處。用途多用于文房擺設或插花或焚香,如弦紋瓶、貫耳瓶、膽瓶、貫耳扁壺、爐等和使用,如洗、水丞等,還有部分供御廚使用,如盤、碗、杯、渣斗。

器形取材如下:

a、夏、商、周、秦、漢青銅器,而這些青銅器中部分器型與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器型有傳承。器型在傳承過程中有一定的演變和簡化。

     下圖哥窯貫耳扁壺取材于商代青銅壺儲酒器,其來源于新石器時代有穿帶陶扁壺取水器。

下圖哥窯鼎式爐取材于商代祭祀用青銅鼎。

 下圖哥窯匜式洗取材于商周青銅匜,器形略有變化。

下圖哥窯鬲式爐取材與商代青銅鬲,其又來源于新石器時代陶鬲。 

下圖哥窯貫耳瓶取材于漢青銅投壺。

b、新石器時代良渚玉器、戰(zhàn)、漢玉器。如下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哥窯琮式瓶,與良渚玉琮非常象。

下面的圖哥窯簋式(彝)爐取材于商、周青銅簋。

c、取材于唐、五代、宋金銀器。

d、有部分植物仿生器型,如下面圖蒜頭形、葵花瓣形、菊花瓣形、牡丹瓣形。

葵花瓣器型(八瓣、六瓣)。

菊花瓣器型 。

牡丹瓣器型(十瓣)。

2、釉色:主要有青釉、粉青釉、淺青釉、灰青釉、白釉、月白釉、炒米黃釉、淺黃釉等。其中淺青釉和淺黃釉相對居多。

下圖是日本出光美術館的哥窯青釉屈卮(酒具)。

粉青釉哥窯葵瓣洗(筆者哥窯王收藏)

淺青釉

筆者哥窯王收藏哥淺青釉哥窯匜(照片顏色偏白了)

灰青釉

白釉(與月白釉相比,玉質感更強)

月白釉,與上面白釉相比不如白釉玉質感強,但乳濁性更強。


炒米黃釉

淺黃釉

3、釉質。哥窯釉是用鈣堿釉配制,屬乳濁釉,大致主要有3種釉質感,透明度都很低。3類釉質都非常純潔無雜質,都有玉質感,有玉的“潤”感,釉質不干、不枯。在實際眼學鑒定中,a類和b類,b類和c類有些難以截然區(qū)分開,但故宮博物院對釉的成分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釉的成分確實有3類。

a、玉質感很強,象新疆和田白玉,也象凝固的白色油脂。

下圖2018杭州西泠春拍的蒜頭形南宋哥窯水注是南宋的哥窯文房水注殘器。

下圖2017北京保利春拍的哥窯小瓶修復器實際上是南宋的。

b、玉質感不錯,乳濁性也不錯。


c、乳濁性很強,有一定的玉質感。

4、縮釉現(xiàn)象。

a、在乳濁性很好和玉質感比較不錯的這兩類釉質釉面上,一般有縮釉孔,玉質感很好的這類縮釉現(xiàn)象也有,縮釉處數(shù)一般比前兩類少一點,基本都是以縮釉孔為中心發(fā)射出幾條開片鐵線或金絲。縮釉孔一般近似圓形?,F(xiàn)在能夠仿制出自然縮釉現(xiàn)象特征,也有特意鑿出小孔當縮釉的仿品。比較大的縮釉一般出現(xiàn)在部件與主體交接處,大片平整釉面上出現(xiàn)的縮釉條有疑問。

b、交接處縮釉現(xiàn)象,乳濁性很強和不錯的那兩類釉質貫耳(或別的部件)與主體連接處一般有明顯的縮釉現(xiàn)象。

c、底足部交界處一般有縮釉現(xiàn)象。

5、口沿釉環(huán)現(xiàn)象和流釉露出紫口現(xiàn)象:不一定全部有釉環(huán)(釉環(huán)是多次施釉后在口沿下一點堆積而成),也不一定全部有紫口現(xiàn)象。南宋152年內3種主要釉質作品或老虎洞窯址內南宋時期3個不同龍窯哥窯作品釉配方有一定的調整,導致釉的流動性、乳濁性、釉質感有一定差別。


6、酥油光現(xiàn)象“粥皮”:不一定全部有,玉質感最強的白釉這類哥窯基本看不到酥油光現(xiàn)象和“粥皮”。

7、哥窯有金絲鐵線,分三種類型。

a、即有金絲也有鐵線。

b、只有鐵線。

c、只有金絲。

8、胎色:不全部是紫口,但是都是鐵足。上面第5條講了口沿紫口和不是紫口的現(xiàn)象。底足墊燒或裹釉支燒支釘痕處一般是黑色或灰黑或褐色,褐色是燒好了的紫金土胎因為含鐵量高在空氣中再氧化形成的,刮開表面的褐色層,里面一般還是黑色或灰黑色杭州鳳凰山紫金土顏色。

9、支燒方式。裹釉支釘支燒居多,主要是洗、爐等較矮的作品;墊燒器主要是較高的立件作品如瓶類和器型體量很小的那類作品,盤類支燒、墊燒都存在。存在器內支釘套燒現(xiàn)象,主要是中大型爐內套燒,爐內發(fā)現(xiàn)過3枚支釘痕,應該底部有3枚支釘痕的作品??晷蜗匆话闶?-6枚支釘(南宋官窯葵瓣洗存在5、6、7枚支釘支燒情況,哥窯7枚支釘支燒的還沒發(fā)現(xiàn)。)。

    體量很小的作品是墊燒,如下圖蒜頭型小水注。

a、下圖是爐內支釘套燒,爐內和底部都有支釘痕。

b、盤子有墊燒有支燒。


c、筆洗類一般是支燒,有4、5、6枚支釘痕,葵瓣洗一般是5、6枚支釘痕。(南宋官窯或北宋官窯洗存在7枚及以上支釘痕現(xiàn)象。)


南宋官窯除了4、5、6枚支釘痕存在7枚及以上支釘痕現(xiàn)象。

10、胎質:杭州鳳凰山紫金土原料胎質與龍泉、云和縣紫金土和景德鎮(zhèn)(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御窯廠仿哥窯是黑色紫金土胎質)及其它地方含鐵量高的紫金土胎質不一樣。主要是南宋時用杭州鳳凰山紫金土泥料與其它地方紫金土泥料有差別,南宋胎人工練泥顆粒細度、形態(tài)與現(xiàn)代機器練泥顆粒細度、形態(tài)也不一樣。這需要仔細有經驗辨別才可以區(qū)分。(這一點對鑒別仿南宋官窯也一樣。效果很靈。)

11、聽聲音:南宋哥窯是多次施的多層釉和胎是半生燒,敲擊聲基本是發(fā)悶的低沉音,不清脆;有部分溫度稍微偏高的半生偏熟胎,敲擊聲比較清脆,但達不到明清景德鎮(zhèn)御窯(器)廠高溫全熟燒官窯產品那么清脆。(南宋官窯敲擊也有類似南宋哥窯這個聲音特征。)

二、內在特征

1、金絲鐵線微觀:有類似南宋官窯的大開片,也有中等大小開片和小的魚籽紋開片。鐵線較深,有黑色滲進物與褐色物熔融固定;金線僅有褐色物,有些熔融固定,有些僅滲入。鐵線或有些金絲鐵線上施一層薄薄的釉覆蓋防止褪色,有些金線上沒有再施一層薄釉。

2、南宋哥窯氣泡微觀“聚沫攢珠”與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形態(tài)有些不一樣,清代的氣泡大小相對偏均一,層次感沒南宋的強。不過有些近現(xiàn)代黑胎哥釉仿品能仿出類似南宋時期哥窯(官窯)的“聚沫攢珠”氣泡形態(tài)。傳世哥窯流傳了800年左右,放大100倍微觀看氣泡破裂呈現(xiàn)自然破裂狀態(tài),而近現(xiàn)代仿品做舊氣泡破裂狀態(tài)不自然。

3、多層施釉現(xiàn)象:仔細觀察南宋哥窯斷面可以看到多層釉現(xiàn)象(南宋官窯也是如此。)

4、關鍵化學元素含量:氧化鉀 氧化鈣含量在12.5%-18.5%之間,氧化鉀含量:氧化鉀含量在1.0:1.1-2.3之間,在1:1.5左右居多。

符合以上特征基本可以判定是南宋哥窯,這需要長期仔細觀察和歸納總結實際經驗才能建立能快速準確鑒定哥窯、辨別偽品的高超技能。

三、仿品的特征

1、元代仿品:器型是仿南宋哥窯,但顯笨拙,有的釉質玉質感不如南宋哥窯;有部分玉質感還可以,但釉質純凈度沒有南宋哥窯好。胎色比南宋哥窯色類多,有部分也是黑或灰黑胎,與南宋哥窯基本一致,還有部分是灰色、褐紅色、灰白色等。金絲鐵線中“金絲”部分一般不是特意染色。釉色發(fā)色沒有南宋哥窯青色、粉青、淺青色、炒米黃那么典型。其釉氧化鉀:氧化鈣比例一般在1.0:2.0-2.3之間。有縮釉現(xiàn)象,敲擊聲也是發(fā)悶,有些有酥油光。好的元代仿哥窯與南宋哥窯有一定接近。

作者哥窯王收藏的元代灰青釉哥釉四方洗

下面是某拍賣所見的,判斷應是元代仿哥窯的十葵瓣洗

 2、明代仿品:從公開文獻資料及圖片看基本都是白胎,見到白胎哥釉,一般判斷就是元末清初哥哥窯以后的作品了。明宣德、成化官窯哥釉一般都有楷書款。

3、清代仿品:清代其它朝文獻資料和實物所見都是白色胎質,仿得最到位的是雍正和乾隆御窯廠的作品。雍正和乾隆大部分圈足墊燒,少部分是支釘支燒,都是黑胎,但景德鎮(zhèn)紫金土胎質與杭州鳳凰山的不一樣。青色系釉色很接近,但基本不見縮釉現(xiàn)象,釉面很少見縮釉孔,底部很少見縮釉孔和縮釉帶,過于規(guī)整,估計是單層施釉,也與景德鎮(zhèn)御窯廠是非龍窯燒造有一定關系。絕大部分有官窯篆書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有少部分是黑胎無款哥釉官窯。雍正的釉氧化鉀含量大于氧化鈣含量,與南宋哥窯氧化鉀小于氧化鈣比例反向了。

4、現(xiàn)代仿品:可以做成多次施釉多層釉和縮釉孔(帶)現(xiàn)象,由于取不到杭州鳳凰山紫金土,浙江龍泉地區(qū)和福建邵武地區(qū)黑色紫金土胎質與杭州鳳凰山不一樣,胎質胎色有一定差別(這一點也是仿南宋官窯的共性)。從器型、釉色、胎質感、葵口、縮釉現(xiàn)象等很多細節(jié)地方都達不到南宋那種狀態(tài)或美感。福建邵武地區(qū)釉質純凈度不夠。景德鎮(zhèn)地區(qū)仿品大多是白色胎質,少數(shù)黑色胎質,部分白色胎底足外表刷了一層黑色或醬色釉汁,景德鎮(zhèn)地區(qū)仿明清哥釉和南宋哥窯情況都有,容易鑒別。南宋是人工和蓄力(牛)練泥,現(xiàn)代一般是機器練泥,胎的質感和顆粒不一樣?,F(xiàn)代一般是氣窯、電窯,與南宋哥窯用柴在15-20米的龍窯里燒成的釉質感也不一樣。

5、明、清時期宜興窯、石灣窯、漳州窯也仿過哥窯,但白色系胎質居多,其中宜興窯屬黑色胎質,這三類窯釉面顏色、質感已經胎色、胎質感與南宋哥窯差距很大,比較容易區(qū)分。

6、南宋龍泉仿哥窯是淺白斷文,象網紋瓜網絡紋,沒有金絲鐵線現(xiàn)象,胎是灰胎灰白胎,透明度相對高,玻璃質感強,容易區(qū)分(現(xiàn)在有仿南宋龍泉仿哥作品)。

四、遵循常識:南宋哥窯是南宋宮廷御用文房和御廚用品,在修內司內窯(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燒造,量本來就少,流傳了800年至今,存世量已經非常少了,真是鳳毛麟角,所以看到哥窯需要仔細研究判斷,看能否符合南宋哥窯特征。不要有知識沒常識,有文化沒智慧!

五、以下是拍賣出現(xiàn)和私人收藏的南宋哥窯。

1、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南宋哥窯倭角洗。成交價及傭金2600多萬人民幣。


2、臨宇山人藏葵瓣盤,2016年估價4000-5000萬,流拍了。

3、2015年以前拍賣過的南宋哥窯四方洗,成交價330萬人民幣。

4、2017年以前澳門中興拍賣拍的南宋哥窯貫耳扁壺,成交價1700多萬人民幣。

5、2018年德國某秋拍銀包邊葵瓣盤,成交價1000萬左右。

6、2018年日本東京中央拍賣春拍哥窯洗殘器,成交價及傭金360萬左右人民幣。


7、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哥窯小瓶殘器成交價143萬。

8、2018年杭州西泠拍賣春拍哥窯蒜頭水注殘器成交價(不含傭金)80多萬。

9、作者哥窯王收藏的粉青釉哥窯八葵瓣洗完整器。

10、作者哥窯王收藏的淺青釉哥窯匜式洗完整器。

11、上海某收藏南宋官窯瓷器的收藏家收藏了一件帶環(huán)瓶,因沒上手看實物,不知鐵線是特意染色還是流傳過程中滲入灰塵形成,不過從圖片目鑒直覺告訴我不是南宋哥窯就是南宋官窯,如果鐵線是特意染色的可以定為哥窯。

12、其它拍賣過的很有可能是南宋哥窯真品的傳世哥窯。

13、私人收藏部分哥窯殘片

      其它私人發(fā)圖和微信公眾號發(fā)圖,從圖判斷我沒見過大開門的完整的南宋哥窯器。

        2018年故宮出版社出版,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先生主編的《大觀如典》(該書定價680元人民幣),里面列了20件左右私人收藏的所謂南宋哥窯圖片,大家認為那些“哥窯”怎么樣?

喜歡交流哥窯的朋友可以掃一掃(長按)加我微信

 

           第四章

      北宋哥窯問題探討     

      從我的文章《哥窯的年代和窯址論證》一文可以得知,傳世哥窯是南宋修內司內窯(官窯)制作,金絲鐵線的思想源頭與宋高宗趙構信奉道教修道有關。而南宋官窯繼承的是北宋官窯的遺制,趙構父親北宋宋徽宗信奉道教 ,是為“道君”皇帝。那么從這里推測,北宋官窯很有可能也同時制作官窯和帶金絲鐵線的哥窯作品,只是從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開始制作官窯到北宋滅亡1127年,制作時間不足27年,又由于戰(zhàn)爭損壞和北宋官窯窯址沒有找到,留存的北宋官窯(哥窯)信息極其少,目前無法準確考證,只能推測。

      “宋官(哥)窯”能考證到的古文獻離宋代時間最近,其文字記錄也可以認為最真實的是元代陶宗儀的著作《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1959年2月)文中轉引南宋葉寘的《坦齋筆衡》和 《說郛》所錄南宋顧文薦的《負喧雜錄》。兩書記載的文字和內容基本相同?!赌洗遢z耕錄》卷二十九“窯器”條引《坦齋筆衡》文:“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從上面內容分析,北宋京師“汴京”(今天的河南開封)有北宋官窯,南宋京師“臨安”(今天的杭州)有修內司官窯(內窯)和郊壇下官窯,而且郊壇下官窯比修內司官窯規(guī)模大而不相等(這已經通過杭州鳳凰山老虎洞修內司窯址和杭州烏龜山南麓郊壇下窯址挖掘考證已經得到證實)。學術上界定的“宋代官窯三分法”即來源如此。

     北宋官(哥)窯由于沒有找到窯址(可能是由于黃河泛濫窯址已經埋在地底下難以發(fā)現(xiàn)),北宋官(哥)窯的特征暫時只能通過南宋官(哥)窯和汝窯的存世藏品和窯址挖掘信息去推測,因為南宋官(哥)窯繼承了北宋官(哥)窯的遺制,同時北宋官(哥)窯與汝窯這類貢窯(汝窯也有可能是北宋朝廷直接管理的官辦窯)有聯(lián)系。從世界范圍內博物館和公私拍賣交易出現(xiàn)的官(哥)窯來分析,我認為具備以下特征的瓷器很有可能是北宋哥窯,其除胎土是北方的原料拉坯成形,其與汝窯瓷胎土特征接近外,其它造型、工藝、釉面特征、釉配方、釉質感特征很有可能與南宋官窯很雷同,與汝窯有一定聯(lián)系,但南宋官窯是杭州鳳凰山和烏龜山的紫金土,顏色屬于黑色系列,北宋哥窯由于原料在京師汴京(開封)就近取料,其胎大概率與汝窯瓷的香灰色胎類似或接近而與南宋官窯胎質不同。其釉與汝窯和南宋傳世哥窯應該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可以研究的文獻資料和實物、窯址等信息不夠,探討只能到這里,如以后掌握了更多資料和實物信息再繼續(xù)深入探討。以下是一些拍賣或市場上出現(xiàn)的圖片,其胎質與南宋傳世哥窯區(qū)別很大,不會是南宋哥窯,而與明清典型哥釉瓷器也有差別,其有可能是北宋哥窯嗎?

                第五章

      對《哥瓷雅集》的斧正

       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10月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主辦了為期近一年的宋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展覽,展出宋哥窯(60多件)、明清及現(xiàn)代哥釉和南宋龍泉仿哥窯整器、殘器、瓷片共180件左右,社會反響很好,特別是受到了古陶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是大功德一件。同時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故宮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哥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窯瓷器薈萃》,本書作為研究哥窯瓷器的基礎工具書,還是不錯的,特別是里面的理論研究和檢測數(shù)據(jù)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但是對有些瓷器檢測數(shù)據(jù)欠缺及對檢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利用和哥窯哥釉瓷器的分析研究鑒定還不夠深刻,對有些哥窯哥釉瓷器的斷代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在本文將進行補充,作為拋磚引玉,期待更有后來者更深入研究,把哥窯之謎徹底解決透徹。

      我讀過不少講述研究古董的書籍,《哥瓷雅集》整體還是非常不錯的,按總分100分,我給75分,希望通過我的研究工作把它提高到90分以上。別的有些講述研究古董的書籍錯的地方不少,有的某些私人編輯的研究古董一類的書籍簡直錯得一塌糊涂,配圖里簡直沒有一件真品,很多講述古董的某些書籍我只能勉強給10分-50分!

       以下是我對《哥瓷雅集》的斧正:

1、P028附圖一,標題是“官窯灰青釉貫耳瓶——南宋”,將其定為南宋,但左邊說明里說明其出土于上海青浦元代任式墓,其年代有南宋傳世和元代燒造兩說,較為接近元代新安沉船和浙江長興石泉墓出土(水)品,而四川中江窖藏亦見類似造型器物(為元代龍泉窯瓷器)。那么請問,這個貫耳瓶到底是南宋還是元代的?為什么不出胎釉無損檢測數(shù)據(jù)來進一步分析確定年代呢?其與本書P160圖65老虎洞元代層出土貫耳瓶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其與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哥瓷雅集》主編呂成龍先生專論《試論哥窯的幾個問題》引用的P342圖37定為元代的老虎洞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屬于同一上海青浦元代仁式墓出土,為什么同一墓葬的出土瓷器定的年代一個為南宋一個為元代?


2、P036圖8哥窯灰青釉貫耳八方穿帶扁壺:左邊簡單引用明代文獻記載認為此壺圈足兩端開孔,是陳設時以繩穿孔,縛于家具之上防止壺體傾倒。作為代表國內權威文博機構的故宮博物院,此不應該簡單引用明代說法。因為穿帶扁壺的原始器形源于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穿帶扁壺(到漢代有類似的青銅扁壺),圈足兩端開孔和肩部兩個貫耳是為了用繩帶穿過用以提水(見下面示意圖),而不是用以固定防止傾倒,這種器形根本不用穿帶縛住就可以穩(wěn)定陳設。這樣制作正是宋高宗趙構的慕古之作。

3、P090附圖三官窯青釉葵口碗,與P190圖83青釉葵口盤(修復)-元,無論從釉色、釉質、胎質、葵口、規(guī)整度都很類似。附圖三定為宋代,而認為是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的圖83定為元代,既沒有檢測數(shù)據(jù),也沒有載明確定該圖83器在窯址挖掘分層是就一定是元代的,窯址堆積層宋元交錯處也有可能是宋代的。所以圖83還有待進一步工作檢測分析胎釉成分數(shù)據(jù),分析器形、釉質、胎質等,另做年代定性。我目鑒認為與附圖三年代一樣可以定為南宋,或把附圖三也定為元代需要檢測數(shù)據(jù)進一步論證。

4、《哥瓷雅集》把P186圖81青釉葵口盤(修復)-元。我認為把其定為元代是不對的,其釉色、釉質、胎色、胎質、縮釉特征、鐵線特征與書內典型的南宋青釉哥窯一致。該殘器屬于修內司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查當年修內司老虎洞窯址挖掘資料得知,當年窯址挖掘出土帶線紋元代地層的瓷片和殘器是直接疊壓在南宋地層的瓷片和殘器一起的,那么南宋地層與元代地層是連續(xù)疊壓在一起,南宋地層和元代地層在疊壓交界處那部分出土物僅按挖掘時地層人為分層是沒辦法完全清晰分開的,只能通過出土物時代風格特征來判斷其屬于南宋還是元代。該瓷片從釉色、釉質、胎質、縮釉特征、染色鐵線形態(tài)和清晰程度來看,屬于典型南宋青釉傳世哥窯一類,而與元代仿哥(官)窯那種釉質干枯,釉色不正,開片淺而鐵線不清楚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意味著杭州南宋修內司“內窯(官窯)”窯址南宋地層出土了染色的有典型鐵線的哥窯殘器,進一步確定哥窯產品窯址與“內窯(官窯)”是同一處窯址即現(xiàn)在的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

  南宋修內司窯址南宋地層出土這類開片較深的殘器和瓷片非常少,原因在于能控制開片較深的“內窯(官窯)”瓷器本來比例就不高,而且開片較深的絕大部分成品拿去加工染色制作傳世哥窯去了,開片較深才能染出清晰的金絲鐵線出來。與挑選出制作哥窯的開片較深的作品相對的是開片較淺的那部分作品就是南宋官窯。這么重要的殘器居然該書沒有分析論證和把該殘器檢測胎釉數(shù)據(jù),實在不應該!

5、P222圖109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南宋至元

   本魚耳爐形體單薄,無宋代雍容宮廷氣息,打個比方,南宋哥窯魚耳爐是《紅樓夢》里的薛寶釵,而圖109卻象是林黛玉,表現(xiàn)出來的氣質完全不一樣。P052-057三個南宋魚耳爐都是支釘支燒(爐內也有5-6個支釘痕,說明里面曾套燒了其它更小的瓷器),而此魚耳爐卻是墊燒工藝(爐內無套燒其它瓷器)。仔細觀察胎質也南宋紫金土黑胎質不一樣,此爐更接近明成化胎質(雍正也是黑胎,與雍正也不一樣)。從釉化學成分分析,氧化鉀 氧化鈣=7.02%,氧化鉀:氧化鈣=1.96:1,氧化鉀含量是氧化鈣的近2倍;而統(tǒng)計南宋哥窯氧化鉀 氧化鈣=12-17.5%區(qū)間,其中大部分在14-16.5%區(qū)間,氧化鉀:氧化鈣=1.00:2.00,大部分落在1.00:1.45-1.80區(qū)間。而P152圖62和P154圖63元代仿哥窯的氧化鉀 氧化鈣=10.31-17.96%區(qū)間,特別是氧化鉀:氧化鈣=1:2.19-2.38,氧化鈣含量是氧化鉀的2倍多。統(tǒng)計P228圖111仿哥釉碗-明宣德,氧化鉀 氧化鈣=8.72%,氧化鉀:氧化鈣=1.60:1.00;

P232圖113仿哥釉貫耳瓜棱瓶,氧化鉀 氧化鈣=8.19%,氧化鉀:氧化鈣==1.87:1.00

從放大100倍釉內氣泡看,此爐氣泡也與南宋哥窯爐和元仿哥窯瓷器氣泡典型的“聚沫攢珠”不同。

所以我認為此爐接近明成化作品,故宮博物院對其缺乏深入研究,簡單把其定為南宋到元。

6、P240圖117仿哥釉葵花式尊-明-故宮博物院藏

我認為此尊這么定有疑問,理由如下:

此尊名稱定為花插更好,其器型、縮釉特征、紫金土黑胎胎質和6支釘支燒,其邊用銀包邊,其青釉色及釉質,均符合南宋哥窯特征,我認為不是明代而是南宋哥窯可能性更大。但是,故宮博物院沒有該器釉的成分檢測數(shù)據(jù),這是為什么呢?不知其定為明代的理由是什么?

7、P244圖119仿哥釉獸耳簋式爐-明-故宮博物院藏

我認為此龍吞簋式爐定為明代燒造仿哥釉簋式爐有疑問,理由如下:

其器型、弦紋、紫金土黑胎胎質、縮釉特征、其青釉色及釉質,均符合南宋哥窯特征,我認為不是明代而是更接近正宗南宋哥窯。

但是,故宮博物院對此爐沒有釉的成分檢測數(shù)據(jù),這是為什么呢?唉!

8、P242圖118仿哥釉魚耳簋式爐-明

我認為此爐不是明代而是清乾隆的作品。

a、從釉成分分析,氧化鉀 氧化鈣=7.75%,氧化鉀:氧化鈣=1.00:1.12,與乾隆的更接近(從書內從幾個明代和清雍正釉檢測數(shù)據(jù)看明代和雍正的氧化鉀比氧化鈣高),與宋代區(qū)別較大。

b、元以后,明代都是墊燒,雍正、乾隆才是支燒,此爐底有6枚支釘,內有3枚支釘。

c、胎質明代基本是白色胎質無黑色胎質,清雍正、乾隆是黑色胎質。

d、爐底部刻的乾隆御制詩“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自制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氳。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乾隆丙申孟春御題”,其中“自制崇魚耳”,明明告訴我們乾隆自己仿古崇尚魚耳爐!做御制詩于爐底自賞自夸。故宮博物院定為明代的理由呢?


9、P248圖121仿哥釉洗-明-故宮博物院藏,

我認為是乾隆的,其無宋代縮釉現(xiàn)象,無明代白胎墊燒,有乾隆黑胎支燒,有于乾隆哥釉類似的釉面、釉質及 開片特征其釉成分氧化鉀 氧化鈣=10.15%,氧化鉀 氧化鈣=1.00:1.69,也是與乾隆接近。

10、P340圖23是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哥瓷雅集》主編呂成龍先生專論《試論哥窯的幾個問題》引用的私人收藏南宋哥窯,本圖瓷器葵瓣洗根本沒有一點南宋哥窯的胎質、釉質、釉色及開片,倒是與P250的圖125明代宜興窯琮式瓶釉面特征(釉質干枯而單薄,沒多少玉質感可言,開片淺顯細小)很類似。再有,典型的南宋哥窯八葵瓣洗博物院(館)沒有發(fā)現(xiàn)帶三足的,宋代以簡約為美,增加三足有畫蛇添足之嫌,不符合南宋哥窯葵瓣洗的器型特征。


  通過以上分析及斧正,書中主要存在對某些器物釉的檢測有欠缺和對有些器物的數(shù)據(jù)分析與細節(jié)觀察判斷有待加強,導致斷代鑒定需要加強等問題。其引經據(jù)典理論文章還是不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