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理國家的根本基礎 【原文】請牧1基,賢者思,堯在萬世如見之。讒人罔2極,險陂傾側,此之疑。 基必施,辨賢罷,文武之道同伏戲3。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 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極復后王。法、慎、墨、季、惠,百家之說,誠不詳。 治復一,修之吉,君子執(zhí)之心如結。眾人貳之,讒夫棄之,形是詰4。 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象圣人。而有勢,直5而用抴6,必參天。 世無王,窮賢良,暴人芻豢,仁人糟糠。禮樂滅息,圣人隱伏,墨術行。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后勢富,君子誠之好以待,處之敦7固8,有深藏之,能遠思。 思乃精,志之榮,好而一之神以成。精神相及,一而不貳,為圣人。 治之道,美不老9,君子由10之佼以好,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辭不蹶11,君子道之順以達,宗12其賢良,辨其殃孽。 【譯文】請讓我說統(tǒng)治國家的基礎,賢能的人可以思考,堯的經驗雖歷經萬世但我們仍能看到,進讒言的人是很迷惘的,陰險不正反復無常,這就是最大的疑惑。 最基本的事必然要施行,要辨別出賢與不賢,周文王周武王的道路和伏羲一樣,跟從這個道路的就能治理,不跟從這個道路的就是亂世,這沒有什么可懷疑的。 凡是完成輔助功業(yè)的,就是辨別法度與方法,治國的最高標準就是傳承到后代君王,法家、慎到、墨翟、魏牟、惠施等,百家之說,都是不詳盡的。 治理就是要恢復統(tǒng)一,只有修養(yǎng)自身才吉祥,君子把握住這些心里堅信不移;人們走另外一條道路,進讒言的人拋棄這些,他們只是表面上象是整治。 一杯水是很平的,端起它也不會傾斜,思想方法象這樣就會象圣人;如果有了權勢,公平正直而不引誘別人,必然能參悟天機。 如果這世間沒有王道,賢良的人窮困,殘暴的人吃著美味佳肴,仁愛的人吃著糟糠,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快樂息止滅亡,圣明的人退隱伏藏,墨家的方術就會大行其道。 治國的根本原則,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典范榜樣,君子用這些來修養(yǎng)自身百姓就會安寧,明白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慎重使用刑罰,國家既能得到治理,四海之內也會太平。 治理國家的意志,是要把權勢和富貴放在后,君子誠信地好好地對待這個原則,處理治理之事要堅定專一,又要深思熟慮,還要有長遠的思考。 思考如果能精致,意志就會繁榮,喜歡這樣做而能專一做事就會如神。精神和神明相輔相成,專一而不貳心,就能成為圣人。 治理國家的道路,要完美而不衰退,君子遵照這個道路就會更加美好。對下可以教誨子弟,對上可以侍奉祖宗父老。 輔助完成的話已經說完了,我的言辭沒有倒行逆施,君子的道路順暢通達。尊崇效法賢良的人,要會辨別那些災殃妖孽。 【說明】本節(jié)緊接上節(jié),講述的仍然是君子的道路,而所謂的君子之道,就是要能輔助領導人完成功業(yè)。完成什么樣的功業(yè)呢?就是要能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yè),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