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宦官專權(quán)開始于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后的歷代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每當小皇帝上臺,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當權(quán)又往往依賴于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quán)的局面。當皇帝長大成人后,自然想親政收權(quán),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皇帝與外戚的斗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quán),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quán)擅政。東漢宦官勢力較為猖獗的時期是漢桓帝消滅外戚梁冀集團之后。由此而直至東漢滅亡,宦官專權(quán)擅政,排除異己,并制造一次次黨錮事件,不僅敗壞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一、梁冀 梁冀(?-159年),字伯卓,安定(今寧夏固原)人,是中國東漢時期外戚出身的權(quán)臣。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時曾協(xié)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其父親為梁商,有一妹,是漢順帝的皇后。永和元年 (136年)成為河南尹。漢順帝時因皇后的關(guān)系,梁商成為輔政的大將軍,梁氏一族左右國政,141年梁冀代父親成為大將軍,順帝死后,2歲的沖帝即位不久就去世,梁太后(即梁冀之妹)立8歲的質(zhì)帝。因質(zhì)帝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次年即被他毒殺,另立十五歲的桓帝。此后他更加專擅朝政,結(jié)黨營私,且大封梁氏一門為侯為官。到延熹2年(159年),梁皇后逝世,早對梁冀專權(quán)亂政不滿的桓帝,借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殺死梁冀,其全族都一并被殺。 成語故事《專橫跋扈》出自《后漢書·梁冀傳》,梁冀專權(quán)亂政的故事?!皩M跋扈”比喻蠻不講理、橫行霸道。 二、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不滿,與宦官發(fā)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后共發(fā)生過兩次。黨錮之禍以宦官誅殺士大夫一黨幾盡而結(jié)束,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后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并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太尉陳蕃(成語故事《席不暇暖》)極力反對對李膺等人的迫害,桓帝皇后的父親竇武,向來喜歡結(jié)交太學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請求釋放黨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脅,迫使桓帝不得不釋放黨人,但規(guī)定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成語故事《死不旋踵》出自《后漢書·李膺傳》,東漢桓帝時,宦官擅權(quán),他們橫行霸道,李膺懲辦野王縣令張朔(宦官張讓的兄弟)的故事?!八啦恍唷?,比喻不避艱險,即使死也不后退。 成語故事《重蹈覆轍》出自“覆車”語見《后漢書·竇武傳》,第一次黨錮之禍時,桓帝皇后的父親竇武,上疏請求釋放黨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脅,迫使桓帝不得不釋放黨人。蹈:踏上;覆:翻、倒;轍:車輪壓過的印兒。重蹈覆轍,意思是走上翻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 成語故事《難兄難弟》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寔是東漢桓帝、靈帝時的名士,黨錮之禍時,自請囚禁,出獄后,不愿做官,他的兒子元方、季方也不愿擔任官職,在家著書立說,一天,陳群(元方的兒子)、陳忠(季方的兒子)互比各自父親的道德學問,一時爭執(zhí)不下,只好去問祖父,請求裁決,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币馑际钦f:論排行固然有兄弟長幼的次序,論道德學問卻難分高下?!半y兄難弟”,原指兄弟才德都好,難分高下。今多指兩個人同樣惡劣,或處于類似的困難境地。 成語故事《望門投止》出自《后漢書·張儉傳》,漢桓帝時期,張儉上書,要求懲辦中常侍侯覽(權(quán)力極大的宦官),侯覽一直想對張儉進行報復(fù),桓帝死后,靈帝即位,侯覽指使人誣告張儉勾結(jié)同郡二十四人,結(jié)成死黨,企圖造反(東漢時期的第二次“黨錮之禍”),張儉知道后,四處逃亡?!巴T投止”,意為在急迫情況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 |
|
來自: 文獻資料pzh > 《成語故事-歷史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