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 是中國傳統(tǒng)特有的版畫印刷技藝。 它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 根據(jù)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 既可用以創(chuàng)作體現(xiàn)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 也可逼真地復制各類中國字畫。 木版水印字畫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遠在唐代,單色木版印刷已經(jīng)具有相當水平。 明末以十竹齋為代表的 “饾版”、“拱花”等套色疊印, 表明技術有了更大的進步。 這項技藝始終基于手工進行。 △民國木版水印初版《芥子園畫譜》 △1963年德文原版初印《中國彩色木版水印畫集》內(nèi)頁 木版水印能夠將一幅名畫的所有精髓復制而出,甚至連畫家本人都擊節(jié)稱奇——在他們眼中,這非但不是“贗品”,還是美的再生。由此看來,守住孤品也許并非“留住經(jīng)典”的唯一出路,能人巧匠的用心,也能讓藝術精品生生不息。 | 畫非畫 | 曾經(jīng)有人在齊白石面前放了兩幅《蝦》,問到底哪一幅才是他本人的真跡。齊白石看了半天,最后說,我看不出來!隱藏其中的那幅非真跡,既不是出自他人臨摹,也不是來自機器印刷──它是由木版水印技藝復印而出的“雙胞胎”。 關于木版水印和國畫大師們的故事還有許多。當年潘天壽將木版水印復制的作品當成了自己的真跡,理由是“復制的作品看上去顏色更鮮艷”。潘老是否故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但大師的這句話,應該就是給這門技藝最高的褒獎了。 | 木刻絕活 | 木版水印是從印制詩箋開始的。所謂詩箋,是木刻畫印制的帶有暗花和格紋的信紙,乃文人風雅之物,在明代尤其風行。到上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意識到木版水印日漸式微,于是托鄭振鐸先生尋到榮寶齋,重刻了《十竹齋箋譜》,讓木版水印這門古老的技藝得以煥發(fā)生機。 木版水印后來發(fā)展出了一個重要用途:復印國畫。國畫水墨色彩的濃淡變化,從畫家筆下流瀉而出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氣質(zhì)。一幅名作畫成,要想得到第二幅一模一樣的,甚至連畫家本人都難以做到。但木版水印的師傅們通過勾、刻、印三位一體,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勾描 首先要“分色”。將透明的薄膠版鋪在畫稿上,然后技師根據(jù)畫稿上的色調(diào)層次劃分若干套版(如《韓熙載夜宴圖》,分版多達1667套),再按照原畫稿勾描。 在薄膠版上勾描好之后,將極薄的雁皮紙覆在膠版上,再描。完成后,反復檢查筆觸、神韻,同原作無出入。 刻板 把勾在雁皮紙上的畫樣粘在木板上,進行雕刻。除了要根據(jù)墨線雕刻外,還要反復參看原作,細心領會,持刀如筆,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筆法傳達得惟妙惟肖。
印刷 各塊分版刻成后,將紙張與木版的位置固定好,著水溶墨色,逐版印刷銜接,套印成畫。而印刷使用的紙(或絹)、墨、色等材料,則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裝裱 裝裱是木刻水印的最后一道工序。裝裱的方法是:把印好的畫用宣紙或綾、絹、織錦等按一定的工藝要求裱糊起來。形成立軸、橫披、冊頁等形式,再用精帛的外套或錦盒包裝起來。 | 專注、技藝 | 木版水印的最大優(yōu)點是水墨、色彩可以滲透到紙背,這是油墨浮于表面的機器印刷無法做到的,傳統(tǒng)材料的采用使得木版水印作品能夠保存的時間更久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人的情感和溫度,讓水墨畫難以捕捉的神韻得以靈動再現(xiàn)。 文化多元,科技發(fā)達,但越是傳統(tǒng)的技藝,越顯得珍貴而重要。木版水印在當下無法市場化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參考西方藝術家原創(chuàng)版畫的辦法,使木刻水印技術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而不僅僅是復制品的制作。展覽、現(xiàn)場表演、網(wǎng)絡傳播等,也不失為一個宣傳和展示的渠道。傳承需要保護,更需要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樣才能讓這門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tǒng)技藝,走得更遠、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