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門旅游,你在事先做攻略的時候考慮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你是否為帶什么手信回來做紀念而苦惱?如果你不滿足與滿大街都是的義務小商品,淘寶均有售,就讓在下給你推薦幾種有文化有內(nèi)涵的手信。 ![]() 記載,是人類對知識的記憶和總結。中國古人從結繩記事,到刻符記錄;從書于竹簡,至畫于錦帛……紙的現(xiàn)世慢慢醞釀著古老的印刷。木版水印始于隋,行于唐,精于宋,明時而至臻,流派紛呈達到巔峰。中國古代的出版印刷業(yè)因科技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藝術的升華而逐漸繁榮輝煌,而后東渡的這門古老技藝,深深影響著日本浮世繪,共同書寫著東方絢麗章華的歷史。 案頭遺拾浮世的雅麗魯迅曾說:“鏤象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實始于中國?!?/p> 中國江南,從古至今人杰地靈、文風盛行,經(jīng)濟的發(fā)達、文化的昌盛孕育著出版印刷業(yè)的繁榮,宋代便有“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的說法。欣欣向榮的杭州印書業(yè),帶動周邊等地成為雕版、刻印中心,同時也讓木版水印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至宋,術業(yè)有專工引導著雕刻與印刷逐漸分化,彩色雕版套印的出現(xiàn),使得書籍裝幀在版式上更加豐富,由插圖衍生而來的單幅版畫,昭示著木版水印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然而,與政權風雨飄搖的截然不同,晚明時期的科學技術大步發(fā)展,文學藝術繁花似錦,作為知識的傳播載體,木版水印也異彩紛呈,眾多派別林立于世。公元1619年,祖籍徽州的胡正言主持雕印畫譜和箋譜,并以自己書齋的名字“十竹齋”為其命名。 “木”與“水”一直是木版水印的靈魂,杭州“十竹齋”的木版水印技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鼎盛。藝人們以木為版,刻木成畫,以墨為載體,將藝術凝固于紙上,而通常印品的完成需要勾描、雕刻、水印、裝裱四個主要工序。將畫稿勾描并進行分色,同一顏色的筆跡逐一分到一套版內(nèi),原畫的顏色種類決定著套版數(shù)。之后刻版,根據(jù)原作筆劃的交叉,墨色的濃淡、重疊,水漬的干濕變化,確定印版和分版的數(shù)目—畫面色調(diào)簡單,通常需要幾套至幾十套版;畫面復雜,版數(shù)往往成百甚至上千。雕刻時把勾描好的雁皮紙粘貼在木板上,依墨跡雕刻,雕者不僅要求按照原作筆法,運刀如筆,還得一絲不茍地表現(xiàn)原作神韻。印刷是木版水印最為精妙和幻化的步驟,印刷所用的顏料均出自國畫水性顏料,根據(jù)畫稿顏色,逐一配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印刷時一套木版印完再換一套木版,直至這幅畫的所有套版印完。 木版水印工序勾描-雕刻-水印-裝裱 ![]() 所謂“饾版”印刷,就是 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jīng)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后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其名稱中的“饾”是一種做成花卉禽獸珍寶狀的五色小餅,用“饾”形容雕版,可見雕版之小而精致。 有別于現(xiàn)代印刷,傳統(tǒng)技藝正是因為純手工制作,而有了人的溫度和性格。有好事者做過統(tǒng)計,制作一幅《雜花圖卷》,需勾描520張畫稿,刻制257塊版子,印刷對位770余次,疊色套印、翻動紙張至少達3340次……如果一個人勾、刻、印,全部完成約四年半之久。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特別的“奢侈品”,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精英追求的時尚,無論傾向哪種理解,木版水印都承載著畫師用毛筆勾勒的細膩線條,雕版師在木版上舞動刻刀留下的刀痕,技師一張張翻動宣紙拓印出的絢麗色彩……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細節(jié)凝固使得木版水印散發(fā)著力度的輕重、節(jié)奏的緩急、色彩的雅致,而這門藝術才會顯得如此珍貴。
![]() 至南宋遷都杭州,經(jīng)濟的南移,開創(chuàng)了江南在歷史上的輝煌,文人墨客紛紛齊聚,秀麗的山水,空濛的西子,一時間,風雅之風如發(fā)酵的酒水醇釀,愈發(fā)濃烈。文人執(zhí)扇或吟詩作對,或泛舟湖上,或焚香聽琴,或煮酒相談……文雅之事,似乎少不了扇子的身影,手持一把好扇,不僅是表現(xiàn)著一種個性,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或許,正是蘇軾的搖扇小吟,才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小雅。 西子湖畔的徐徐文風《爾雅》中說:“以木曰扉,以葦曰扇。”中國古人曾在遙遠的年代,獵取植物葉或禽羽并進行簡單加工,用來遮陽或取涼,此物被稱為“障日”、“搖風”,這是扇子的初源。又因唐人王建《調(diào)笑令》中曾寫道“美人并來遮面”,繼而得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扇子集功能和裝飾為一體,至王宮貴胄,至黎民百姓,于香墨風雅,于粗茶淡飯,在生活中都能尋到它的身影。 到宋,隨著皇室南渡“直把杭州作汴州”,制扇工匠聚集杭州,制扇業(yè)也成為點綴新都繁華的一項重要行業(yè),有吳自牧《夢粱錄》中載:“杭州城大街買賣不絕”,“自大內(nèi)和寧門外新路,南北珍異珠寶、時新海鮮、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于此?!逼渲猩茸泳陀小靶烀?、“青篾”、“周家商鋪”、“陳家扇鋪”等著名商號,細畫絹扇、細色紙扇、影花扇、藏香扇……應有盡有。在南朝,“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收則折疊,用則撒開,亦稱為“摺(疊)扇”。宋代,折扇大量出現(xiàn),由于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一時是文人雅士的寵物,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到了明清時期,扇子不僅用以生風涼,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多是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手執(zhí)一扇,亦打開亦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于袖中,是一分儒雅,也是一味賢淑。 而創(chuàng)于清光緒元年的王星記將折扇的輝煌推到了頂峰,“杭扇”與杭州的茶葉、絲綢并稱“杭產(chǎn)三絕”而聞名。上海灘名流女眷的梳妝臺上幾乎都有一把王星記出產(chǎn)的檀香扇;歐美商場的柜臺上,王星記的扇子開始與法國香水、瑞士鐘表一并展現(xiàn);梅蘭芳先生的《貴妃醉酒》非王星記的牡丹泥金扇不用……伴隨著中國人的扇子情結,王星記聲名遠揚。 金箔貼飾,一種古老的技 ![]() 藝,貼金技術運用到扇面上,在明代已廣泛盛行,白紙扇上的貼金效果多為灑金,但在黑紙扇上貼金,它的裝飾效果更加明顯且強烈,金色與紙扇漆黑的底色相輝映。金箔剪貼扇是把設計制作好的剪紙貼到扇上,金箔薄如蟬翼,而扇面折干處高低不平,所以它的工藝要求相當高。拉燙工藝 拉燙相結合的檀香扇,以 ![]() 拉花圖案為背景,再燙以絢麗的畫面。經(jīng)過拉燙結合,以拉花鏤刻線條的“虛”烘托燙花畫面的“實”,一虛一實,相得益彰,互相襯托,華美無比。扇頭扇骨的造型非常講究,特 ![]() 別是在功能上,適合養(yǎng)生、養(yǎng)心、保健、把玩,握在手上非常舒服,具有按摩作用。此外,扇頭設計如意頭、銀杏頭、葫蘆頭、花瓶頭造型,寓意著生活美好、平安幸福、事業(yè)有成等彩頭。 “精工出細活,料好奪天工”一直是王星記制扇所遵循的祖訓,一件好的成品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chǎn)物。每年,制扇師會擇時上山采集生長三年以上的竹子,用以制作細膩柔韌、輕巧彈性的扇骨;會割采諸暨產(chǎn)高山柿漆,用以涂刷純桑皮紙,使其色澤烏黑透亮;用名貴的黃魚鰾熬制粘膠,使其堅固耐用??量痰倪x料,復雜的制扇技藝,制扇師的純手工打制,讓扇子獲得了有雨淋不透,曝曬不翹,紙不破、色不褪的美贊。而扇面的繪畫裝飾更是錦上添花,這項起源于明代永樂年間的折扇繪畫題詩,將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一直以來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由此而繁衍出來了另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更是將江南的文雅之風推向了極致。
![]() 《春秋左傳正義》上曾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敝袊湃艘恢睂⒍Y儀之重融入服飾,星羅棋布的紡織、刺繡技藝無聲地訴說著絲綢之國厚重的輝煌歷史。與大多數(shù)工藝一樣,杭州的工藝繁華背后是得益于皇室的南遷。一時間,上至皇室,下到百姓,或空山廟宇里的經(jīng)幡,或西湖酒肆里的帷帳,或閨樓小姐衣裳的裙邊,或皇家儀仗隊的錦衣……處處都有精美的刺繡。林升一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無意中展開了杭州那段奢華、安逸而又色彩繽紛的畫卷。 章服華彩的針針細膩刺繡起源得頗早,虞舜之時,便有了這門技藝。據(jù)《尚書》記載,遠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guī)定了“衣畫而裳繡”。周代有“繡繢共職”之說,漢代有宮廷刺繡,唐時內(nèi)職官中設“繡帥”一職。頗具地域性的杭州刺繡,也稱宋繡,亦稱古繡,源于“汴繡”一脈,而盛于宋。宋室南遷后,畫師繡工云集,繁華甲于一時,宋人設立織造機構,監(jiān)制宮廷服飾,專為皇家、內(nèi)苑提供繪繡。張應文著《清秘藏》上說:“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止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奔妓嚨奶嵘纱罅康男枨笸苿樱骸疤熳映觯囻{次第,謂之鹵簿?!薄未柠u簿制直接刺激著刺繡的需求,每逢大祀,萬人以上的皇家儀衛(wèi)隊錦繡花簇,整個場面豪華,堪稱刺繡盛裝的大匯集,由此足見宋時杭州刺繡的盛景。 恢宏的皇家刺繡除了使用色彩斑斕的繡線的同時,也大量使用黃金、白銀搓成的金、銀線并繡出龍鳳圖案,盡顯皇族氣派。宮廷繡品的標準在圖案內(nèi)容、色彩上有嚴格的規(guī)范,其針法相當考究,分布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藝要求,如在龍袍紋飾中,龍眼、鱗片、毛發(fā)以及祥云、壽山、福海的針法均是排列整齊、針針到位,絲線間透著嚴格的規(guī)范和標準。而在刺繡人才的甄選上,宮廷繡院的技師在年少時就必須經(jīng)過嚴格訓練,按行規(guī)歷經(jīng)多個階段才能成為一名可以獨立操作的繡工,所以宮廷繡下的男繡工掌握的是一門精湛的手藝,而絕非一般人所說的“平常女紅”,因此,有著“皇家出技師,坊間現(xiàn)女紅”之說。 ![]()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喜愛一直是至上的追求。宮廷繡端莊穩(wěn)重、雍容華貴,顯盡了皇家的氣派和尊嚴。民間百姓單純質(zhì)樸,自有追求簡單稚美的乞福納祥、對生活寄托美好寓意。而江南獨有的文人之風也使得這里的大家閨秀溫文爾雅,以出自閨樓小姐之手的閨閣刺繡既充滿著人文意境,又體現(xiàn)著書香門第的情趣,時至今日,江南之地,杭繡之風依然昌盛。 ![]() 作為杭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金家虹老師在介紹著杭繡過去和現(xiàn)在的滄海桑田的同時,也娓娓道來杭繡的各門工藝。這是一門古老而煩瑣的技藝,整個手工刺繡的完成大致需要經(jīng)過畫稿、上繃、勾繃、配線、繡制、裝裱等過程。將畫稿畫成白描稿,勾勒于繡面上,根據(jù)畫面的需求配線,找出相應的絲線色彩,便可開始刺繡了。纖細的繡花針穿梭于靜謐繡室中繡者的手間,如指尖靈動跳躍舞蹈,畫出絲線彩色的痕跡,那齊針、互套針、打籽針、搶針、接針、亂針、盤金繡等等繡法在繡者手下慢慢呈現(xiàn)出或雅致、或磅礴、或雍華、或清新的畫面…… 刺繡的圖案主要通過線條 ![]() 來表現(xiàn),刺繡線條的排列方向就是絲理,俗稱“絲縷”或“絲路”。針法的不同表現(xiàn)著不同的 肌理效果,杭繡針法大概有齊針、木梳套針、打籽針、別針、搶針、互套針、交叉亂針、接針、三角亂針、納紗針、施針、虛實針、辮子針、盤金繡等等十幾種之多。刺繡過程中也要視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針法,以達到所繡之物形真的效果。
![]() 古人好美石,美石如玉,氣勢如虹。不同于對璀璨輝煌、光芒閃耀的追求,中國人崇尚溫潤、內(nèi)斂、含蓄的美。杭州歷來文風昌盛,信眾們從來玩的就是個“雅”字,然美石生南國,圖的就是個信手拈來的方便,壽山石者,以其色澤斑斕、觸感溫潤,一直以來都是江南信眾們的手間雅物。它被雕琢成各類造型,放于書案、置于廳堂、掛于腰間、懸于帳前……它一直伴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藝術。 溫潤如玉的刀刀雕琢關于壽山石,傳說中“混沌初開,乾坤如奠”之時,女媧氏駕祥云遨游于蒼穹,偶見蒼三山峰,泱泱壽溪水,便將補天用的斑斕彩石飄撒在壽山的田野山林溪河之間。經(jīng)過了斗星轉(zhuǎn)移、滄海桑田,變成了色彩斑斕、溫潤如玉的壽山石。它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以其五彩斑斕、晶瑩脂潤、柔而易攻的特性深得江南之地的文人們對它無限的鐘愛。手藝人亦偏愛這種軟石,除了雕刻印章,更有能工巧匠者用其巧奪天工的技藝將美好的愿望和寓意賦予這些五彩美妙的石頭并幻化出了新的生命。 壽山石有著悠久的雕刻歷史,石質(zhì)的絢麗多彩、質(zhì)地可人,古人的伏案上總能出現(xiàn)它們的影子,文人氣的浸染亦使得壽山石即便是未經(jīng)雕琢的石料,也散發(fā)著類寶石的氣質(zhì)。它的雕刻傳承悠久而自成一系,無論鈕件、擺件、玩件無不別具一格,極富玩味。寶石屬性與藝術屬性相互交融,形成了今天壽山石雕刻特有的魅力。賞石是為愉悅,雕石亦是美妙。面對五光十色的石材,雕者在操刀之前必先“相”其石,審度也,然推敲,根據(jù)石材獨特的外形創(chuàng)作,將內(nèi)心的那份胸有成竹一刀一劃脫胎出來。成熟的雕刻技藝有著圓雕、薄意、印鈕雕、高浮雕、鏤空雕之分,壽山石雕技法中的“薄意”,即極淺薄的雕刻,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而得名。正所謂書畫金石家潘主蘭先生道:“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藝,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北∷嚜q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對有巧色層之石,以施高浮雕為宜,深度刻去石表無用色皮,現(xiàn)出石頭內(nèi)部色澤,以巧奪天工。如需作品靈巧通透,即刻好器物雛形后施雕鏤其內(nèi),此為鏤空法,它使得作品形象更生動、更誘人,正所謂形神并茂,意為傳神。 ![]() 杭州的文人氣質(zhì)猶如醇厚的土壤,醞釀著這里淡淡悠悠的文藝范兒,柴房主人劉曉寶的石雕技藝更是將“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意味演繹得徹底。不同于傳統(tǒng)的壽山石雕刻,柴房堂主的作品更偏向把玩小件兒,如同久慣了饕餮大宴,偶喝到一盅清香的龍井,回過味兒來盡是一嘴甘甜。有人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手捧石材的虔誠,柴房堂主確能在這個過程中撒一把“玩”的意味,看似是漫不經(jīng)心閑庭信步的雕琢,手中的石材有如生命般,幻化成林芝、玉蘭、枯蓮、辣椒,或靈氣、或優(yōu)雅、或禪味、或鮮活……是的,這里是杭州,手藝人心中的那份寧遠淡泊、手中溫潤石雕的那份古樸大方流露的是西湖的山山水水,煙雨朦朧。 ![]() 壽山石的雕法之一: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xiàn)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于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之二:畫石、躲石等是壽山石雕刻藝人在相石過程中所運用的藝術構思輔助方法。 畫石:用毛筆或彩筆在畫紙上勾勒景物,幫助雕刻者揣摩并且確定雕刻方案,或者直接在所選用的石頭上勾勒景物的位置。 躲石:藝人們借用民間傳統(tǒng)雕塑夸張變形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來設計構思人物和動物的形態(tài),不僅突破了原石在色澤和形狀上的限制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巧妙地躲過石料材質(zhì)上的瑕疵等不足,從而收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資料由《如意時空》雜志提供,圖片版權歸《如意時空》雜志所有) ——————果殼精選:每天不斷的新鮮科技談資,分享到朋友圈倍兒有面子。 點我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