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來自聽讀寫誦詩書音畫 00:00 14:20 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朋友們,晚上好,我是衛(wèi)東。最近的節(jié)目中,??吹酱蠹以诹粞詤^(qū)討論詩詞里提到的知識點,很多我來不及回答的問題,甚至我很陌生的問題,都有聽眾朋友替我回答了。普及和推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詩詞,是我們做這個節(jié)目的初衷。 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交流和討論中來,我非常開心,希望大家以后多讀詩,多分享。如果你也喜歡把讀詩的心得記錄下來,也歡迎你把文字發(fā)給我們。希望有一天,我能在這里讀大家的文章,把詩意的生活方式傳遞給更多人。 在前面的節(jié)目中,我們一起分享了很多與時令、節(jié)氣非常貼合的詩詞。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很多人都熟悉、喜愛的詞。清代詞人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納蘭容若是清初詞壇最為耀眼的詞人,與曹貞吉、顧貞觀一起,被譽為“京華三絕”。作為康熙朝大學士明珠的長子,容若自出生起就有著享不盡的富貴榮華。然而他的骨子里卻深藏著無法排解的憂傷,并對這種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嗤之以鼻。曾經(jīng)寫過“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的句子。 也許正因為容若自小生長于富貴人家,對社會人世的苦辛悲酸從未有過切膚的體驗,面對世間萬事萬物,他始終都能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而對友情、親情、愛情里的不圓滿,往往也就比常人多一份敏感,也多一份傷感,就像他在《浣溪沙》中所言:“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p> 同時,作為初入中原的滿人,他在言情寫物時也往往帶著游牧民族的真誠與直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蓖鯂S先生認為納蘭“感情”之“真切”,從南宋到民國,無人能媲美。 這份真情與敏感成就了納蘭性德“哀感頑艷”的詞風,令有清以來重情之人唏噓不已。他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最容易引起人共鳴的,應該就是這首《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納蘭公子為這首詞題名為“擬古決絕詞”,意思是說,這是一首仿照古人《決絕詞》而作的詞。《決絕詞》是古詩的一個類型,大多是以女子的口吻寫就,控訴男子薄情寡幸,表達自己要與之決絕的態(tài)度。卓文君的《白頭吟》、元稹的《古決絕詞》都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這首《木蘭花令》的內(nèi)容并不難理解,但作者在其中用了幾個典故,我來著重給大家講一下。首先是“秋扇見捐”,納蘭在這里把它化用為“何事西風悲畫扇”。 扇子是夏天納涼所用,秋風一起,就再也用不到了。于是,古詩詞中,“秋扇見捐”常常成了被棄怨婦的自我寫照。其源頭來自漢朝班婕妤的這首《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智锕?jié)至,涼飚(biāo)奪炎熱。 棄捐篋(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出身名門世家,飽讀詩書,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漢成帝初見她,便被其美貌才華所吸引,從此對她寵愛有加,并令其誕下皇嗣。不久后孩子夭折,成帝見到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移情別戀。趙氏姐妹善妒,班婕妤為了在后宮中保全性命,只能申請去長信宮侍奉太后,了卻殘生。 讀到詞的下闕“驪山語罷”、“比翼連枝”等處,大家應該知道,這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李隆基寵愛楊貴妃,曾在驪山修建行宮,供二人在其中游玩避暑。白居易的《長恨歌》寫過“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李隆基在長生殿中與楊貴妃指天盟誓,希望他們二人永遠恩愛,永不分離。 安史之亂后,李隆基出逃,行到馬嵬(wéi )坡時,隨行的將士認為楊貴妃是紅顏誤國,要求李隆基處死她。李隆基為了自保,只好賜給貴妃三尺白綾。曾經(jīng)許下的山盟海誓,也都被拋在腦后了。 所以,納蘭容若在詞中說李隆基是“薄幸錦衣郎”。 那么,容若這首《決絕詞》是為哪對癡男怨女而發(fā)呢?其實,在一些版本中,此詞題目后尚有“柬友”二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給朋友的一封信”。也就是說,這首詞很可能是借愛情來寫友情的。在納蘭容若的心目中,友情也應該和堅貞不渝的愛情一樣,始終如一。 納蘭和漢族文人顧貞觀是至交好友,兩人惺惺相惜,詩酒唱和,他們之間的故事,也算是可歌可泣,令人唏噓。在以后的節(jié)目中,我們會詳細地給大家講??上У氖?,容若才高天妒,英年早逝,這首詞就是他去世前不久寫的,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容若留給好友的訣別書。 容若去世后,顧貞觀回到無錫,從此避世隱居,將納蘭生平詞作編為《側(cè)帽》一集,后又改名《飲水》。納蘭去世十年后,顧貞觀寫下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這位才華橫溢的翩翩佳公子,離世時只有三十一歲,他的詞作家家傳唱,卻少有人能明白他心中的苦澀。 內(nèi)心敏感的人更容易感知到天地萬物間蘊藏的情感,但也更容易被這種敏感所累,讓自己內(nèi)心備受折磨。但是我想,納蘭公子是甘愿承受這種折磨的。他用這顆敏感的心去體會世間的悲歡離合,留給我們這些寶貴的詞作,也讓我們在世事變遷之后,依然銘記著他。 今天的北京與納蘭公子生活的北京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但什剎海邊的宋慶齡故居里,至今還留有當年納蘭讀書作詞的南樓,樓前容若手植的古樹死而又生,還在默默見證著更多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尋找一些納蘭公子生活過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