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羅大經(jīng)所撰《鶴林玉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在“三到”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手到”成為“四到”,于是形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讀書方法。魯迅又在“四到”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腦到”,總結為“五用”。 古人認為“心”是控制思想的器官,因此朱熹認為讀書時重點是“心到”,也就是集中注意力,然后自然能做到“眼到”“口到”。胡適添加“手到”,強調(diào)了閱讀過程中做筆記的重要性。魯迅早年學醫(yī),有感于時人麻木與蒙昧,提出“腦到”正是為了強調(diào)用“腦”思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出問題,勇于創(chuàng)造,以此區(qū)別于“心到”強調(diào)的專注?!拔逵谩钡奶岱m然仍有不嚴謹、不科學之處,卻道出了精讀的基本方法:集中注意力(心到),認真看(眼到),認真背誦(口到),認真做筆記(手到),認真思考(腦到)。 如果說“四到”“五用”只是提出了應該具備的閱讀習慣,那么唐代散文家韓愈提出的“提要鉤玄”就是閱讀的具體方法了。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焙笕藢⑺脑捀爬椤疤嵋^玄”讀書法,大意就是:對于記事性質(zhì)的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對于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疤崞湟保梢允归喿x者對書中事件的全過程一目了然,然后進一步了解事件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鉤其玄”,可以使閱讀者看清作者的觀點,把握重點,然后可以從作者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中得到啟示,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按照“提要鉤玄”的方法,讀書時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后按其不同性質(zhì)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其實,“提要”和“鉤玄”可以同時運用在一本書的閱讀中,“提要”對應前文“讀書四問”中的第一問,要知道這本書講了什么;“鉤玄”對應第二問,即知道作者的觀點?!疤嵋^玄”重在強調(diào)知識的獲取,在此之后提出并回答后兩個問題,才能學以致用,得到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