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病皆有中風,各有表藥 太陽病表之正藥 麻黃 陽明病表之正藥 石膏 少陽病表之正藥 柴胡 少陰病表之正藥 桂枝 厥陰病表之正藥 前胡 (純表/里病易辯易解) (首辯表里,尤重表證) 麻黃性味:苦—能泄(泄里之水飲和淤血),辛能散(散表之津液/津血凝滯),辛溫-散表之 風寒 麻黃藥勢:解表祛邪、發(fā)越水氣、攻散血實、醒腦開竅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 寒熱,破癥堅積聚。 麻黃除惡血 病例 漿細胞性乳腺炎 腫、癰膿、惡血 太陽病為表實熱證,故用麻黃決散。 1.太陽之為病,脈浮。 3.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51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52 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35.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 表實熱的病機—麻黃湯證(不論是脈數(shù)還是脈遲) 惡寒—防御感知過度 喘—上焦所急所苦—表證 太陽病為表實熱,乃人體感受風寒等外邪后,衛(wèi)津趨外趨上抗邪所致的一組癥候群,應 當解表。 太陽病表之正藥麻黃在經(jīng)方中的應用 解表祛邪以治寒熱咳喘風寒表病 發(fā)越水氣以治水證濕病飲病黃疸(麻黃加術湯) 攻散血實以治血實瘀滯吐衄惡血(麻黃湯,外臺深師麻黃湯) 醒腦開竅以治猝死客忤中惡風中風痱 麻黃應用的禁忌 麻黃發(fā)其陽 “陽”在此處不是相對于陰血的“陽氣”,而是指津血。 ? 如“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石膏 性味:辛寒 辛—解表 寒—清熱 藥勢:解肌發(fā)汗,清邪熱,除水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堅 痛,除邪鬼,產(chǎn)乳,金創(chuàng)。 (桂枝代表陽旦法—解表發(fā)汗—風寒感冒 陰旦法—解肌發(fā)汗—顧護津液—風熱感冒)《千金外臺》及其他書籍大量解肌法,一陰一陽 相對,可發(fā)現(xiàn)陰旦法—解肌法 陰旦法--桂枝法中的芍藥甘草湯是解肌的,顧護津液的。 1.清實熱而解肌的石膏法 2.清虛熱而解肌肉的芍藥法 3.虛實兼顧的葛根法(金匱要略痙病) 陽明病,法多汗。以熱熏蒸?;馃嵫舻谋碚鳌梁l(fā)汗祛邪外出,清邪熱 石膏除水—風水 溢飲—越婢湯 辛寒苦降 從毛竅出,從下竅出—溏泄 陽明病為里實熱證,故陽明的表需要石膏清解。 《傷寒論》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 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菏嘟獗盹L寒濕 《金匱要略》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清邪熱: 《傷寒論》219 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于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350 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死:三陽合病 少陰 厥陰 桂枝湯忌面(新鮮搗出的麥面—辛發(fā)) 石膏應用的禁忌: 里虛寒易動,不宜用石膏 280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 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 《本經(jīng)》腹中堅痛 《別錄》腸胃中鬲熱 ? 柴胡 性味:苦—泄,微辛—能散,開宣郁熱,平(微寒)—平則近涼 大劑量柴胡升散(小柴胡湯) 小劑量清郁火(四逆散) 少陽病為半表里,半寒熱,半虛實之偏于陽者,需柴胡疏散半表半熱半實之熱。 96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 湯主之。 97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 時,默默不欲飲食。胸脅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配其他藥達到不同的藥勢 柴胡配黃芩:清半表半里半實之熱 266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者,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 緊者,與小柴胡湯。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 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配桂枝:治少陽中風之偏于表位之津血凝滯 146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 之。 147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 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配大黃:清少陽偏里位津血凝滯而有熱。 103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 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柴胡應用禁忌:柴胡除火結,水結重不可予。 149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鞭痛者,此為結胸也,大 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桂枝 性味:辛,甘,溫 藥勢:解表祛邪,調(diào)和營衛(wèi),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讓人汗出—辛甘助陽)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牡桂,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 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 雜病—桂枝占大部分經(jīng)方 必不可少 經(jīng)方三觀 表里觀 正邪觀 津液觀 (有效不一定是正確) 太陰中風 脈陽微陰澀而長者 里邪外出很重要 利用表證把五臟風寒由表透出 五臟元真通暢,邪入無所羈留 古-吐息-喘 少陰病為表虛寒證,桂枝辛散表甘溫散寒。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 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桂枝解表祛邪,常配伍麻黃(麻黃湯、葛根湯) 調(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和營衛(wèi)即是調(diào)和氣血陰陽津液) 表陰證配伍甘草(桂枝甘草湯、半夏散及湯) 表陽證配伍麻黃或葛根(麻黃湯、葛根湯) 衛(wèi)強營弱或營衛(wèi)俱弱配伍芍藥(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桂枝茯苓丸、溫經(jīng)湯) 桂枝降逆(上逆—水逆五苓散,火逆桂枝龍骨牡蠣,血逆溫經(jīng)湯) 降氣逆,常配伍枳實(桂枝生姜枳實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厚樸七物湯) 降水逆常配伍茯苓(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澤瀉湯、防己茯苓湯、桂枝茯 苓丸、腎氣丸) 降火逆常配伍芍藥、龍骨、牡蠣。如火逆而津液不足常配伍芍藥(小建中湯、炙甘草湯、 栝樓桂枝湯、芪芍桂酒湯、桂枝加大黃湯、溫經(jīng)湯);如火逆而津液不固常配伍龍骨、牡蠣 (桂甘龍牡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救逆湯、風引湯、柴胡加龍骨牡 蠣湯) 降血逆配伍大黃(桃核承氣湯、桂枝加大黃湯、鱉甲煎丸) 止身體痛常配伍附子、烏頭,如配伍附子見于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伍烏頭見于烏頭桂 枝湯。 止腹痛常配伍芍藥、飴糖。如配芍藥見于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小建中湯、黃芪 建中湯、當歸建中湯、小青龍湯、溫經(jīng)湯等;如配伍飴糖見于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 建中湯等。 桂枝禁忌:外證(人體津液大泄)不可用桂枝 29 傷寒脈浮,自出汗,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 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 逆湯主之。 ? 陽盛不能用桂枝 桂枝下咽陽盛立斃 黃芪性味:甘,溫(太陰津虧) 甘—補益 溫—養(yǎng)中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甘,微溫。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 小兒百病。 《名醫(yī)別錄》:無毒。主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藏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 腹痛泄利,益氣,利陰氣。 風寒肺水—風寒濕燥火—黃芪桂枝湯 單純里虛—黃芪解表 黃芪—戴糝(超越糝) 胃寒腹瀉—溫益溫補 黃芪 太陰病為里虛寒證,有表邪需補益而發(fā)表。(體系,藥的趨向) 《傷寒論》第 277 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黃芪藥勢:發(fā)太陰表邪,祛風散寒;解太陰濕濁,排膿止痛;溫胃氣衛(wèi)氣,補虛起廢。 黃芪配桂枝藥勢:溫養(yǎng)營衛(wèi),調(diào)和寒熱,散寒除濕(桂枝加黃芪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 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奔嬉妰擅劺洌硖壑?,腰髖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 壅遏營衛(wèi),或脾胃濕熱郁伏熏蒸肌膚引起。治宜實衛(wèi)和營,行陽益陰,方用芪芍桂酒湯、桂 枝加黃芪湯等。 《金匱要略》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黃芪配生姜藥勢:解表散寒,養(yǎng)血除痹,溫中化飲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 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配伍防己藥勢:健中而散表之寒濕,發(fā)表而除里之熱結(防己黃芪湯)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黃芪配茯苓藥勢:解表散寒,溫中化飲(防己茯苓湯) 黃芪配伍苦酒藥勢:溫衛(wèi)解表,苦泄除火(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芪配飴糖藥勢:溫衛(wèi)養(yǎng)營,溫中養(yǎng)血(黃芪建中湯) 黃芪配麻黃藥勢:溫衛(wèi)散寒,養(yǎng)營化飲(千金三黃湯) 人參補益不足之“有用之水”----津液;黃芪散越有余之“廢棄之水”---寒濕。 黃芪應用禁忌:無表證不用黃芪 仲景用黃芪均有明顯表證:“身重”、“身瞤”、“身疼痛”、“腰髖弛痛”、“兩脛自冷”、“中風 手足拘急”、“歷節(jié)不可屈伸”等。 ? 前胡性味:微辛,微甘,微苦,微溫 藥勢《名醫(yī)別錄》: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痰滿,胸肋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 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 《證類本草》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nèi)外 俱熱。單煮服佳。 大、小前胡湯,“胡洽云出張仲景” 二旦大小諸方,仲景經(jīng)方特點 小前胡湯生姜五兩,小柴胡湯生姜三兩。 建議讀《千金》《外臺》 前胡對比柴胡 陶隱居云∶前胡,似茈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jīng)》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yī)乃用 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jīng)》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 黑柴胡—清香透發(fā) 柴胡 前胡 (辛)苦平微寒 辛甘微溫 氣證 火證 氣證 水證 升發(fā)多 先升而后降 肅降多 先降而后升 推陳為主而偏泄 致新為主而兼補 柴胡為少陽厥陰藥而以少陽為主以表為主以清為主 前胡為少陽厥陰藥而以厥陰為主以里為主以溫為主 前胡配黃芩藥勢:解表,清里,除煩 小前胡湯 據(jù)《外臺秘要》記載:“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 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 胡洽云出張仲景)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 “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nèi)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胡洽云出 張仲景)”。 前胡配桂枝藥勢:解表,補中,溫衛(wèi) 竹葉前胡湯 《千金》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前胡湯方。 前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生旱半夏兩合半 人參一兩半 炙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桂 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竹葉二兩 當歸二兩 前胡配大黃:解表,攻里,除結 小品前胡湯 解寒食散發(fā),或頭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脅腫滿,或寒或熱,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 瘡爛,或目赤,或干嘔惡食氣便嘔吐,或狂言倒錯,不與人相當,或氣上欲絕,進退經(jīng)時, 散發(fā)百端,服前胡湯得下便愈,心脅堅滿,加茯苓二兩;胸中滿塞急,加枳子一兩;連吐, 上品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兩;虛乏口燥,加麥門冬二兩。若加藥者,加水作九升也。 前胡(二兩) 芍藥(三兩) 黃芩(二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二兩) 大黃(二兩) ?
前胡配大黃—大前胡湯 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nèi)外有熱,煩嘔不安。胡洽云出張仲景 前胡(半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兩)枳實(八片炙)芍藥(四兩)黃芩(三兩)干 棗(十二枚,擘) 前胡配大黃—萸黃前胡湯 陰旦法則的第四張方子,萸黃前胡湯。萸黃前胡湯這個方子見于《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 和《千金翼方·卷第十九 》這兩本書: 前胡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 治胸中久寒澼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 三焦冷熱不調(diào),食飲損少無味,或寒熱 身 重, 臥不欲起。 前胡三兩 黃芩 麥門冬 吳茱萸 各一兩 生姜 四兩 大黃 防風 各一兩 人參 當歸 甘草 半夏 各三兩 杏人 四十枚 《深師方》云若脅下滿,加大棗十二枚,此利水亦佳。 前胡湯 (《千金翼方·卷第十九 》) 治胸中久寒澼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 三焦冷熱不調(diào),食飲損少無味,或寒熱身重,臥 不欲起。 前胡 人參 大黃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 防風 麥門冬(去心) 吳茱萸各一兩 半夏 三兩(洗) 生姜四兩(切)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 風藥—表藥—補中益氣(李東垣)-陳皮,升麻 寒熱并用—人陰陽中合體—半陰半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