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黃連阿膠湯屬于哪一經(jīng)》黃連阿膠湯見于《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er;">該方的藥物組成: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F(xiàn)行的教材中多認(rèn)為該方的病機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火多認(rèn)為是“虛火”,是因血虛所致。
黃連阿膠湯適合臨床哪類病證?
這里有一點值得商榷:既然是血虛所致的“虛火”,直接用芍藥、阿膠、雞子黃滋陰血不就能清“虛火”嗎?為何還要用黃連、黃芩這兩味苦寒清實熱的藥物清熱,假如是“虛火”,用苦寒藥是否會加重血虛而使“虛火”更旺?所以談到黃連阿膠湯也是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上一講的實熱和虛熱的區(qū)別,也是為了讓大家更清晰的理解實熱與虛熱的差別。
此方是由于里血虛導(dǎo)致虛熱上擾,日久郁積呈實熱,實熱上擾心胸,可見煩躁、失眠、口干咽燥;血虛可見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因此,從病機上分析,應(yīng)該為:里實熱+里血虛(虛熱),從藥物組成可以看出,方中包含清里實熱藥(黃連、黃芩)與血虛藥(芍藥、阿膠、雞子黃)。
因此,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有病人表現(xiàn)為舌紅少苔、口干苦、口渴欲飲水、煩躁失眠、苔黃、脈數(shù)等所謂的“陰虛火旺”的表現(xiàn),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陰虛和虛熱的一面,單用一些生地、麥冬,滋陰清熱,結(jié)果病人越用越口干、煩躁、大便干。
劉渡舟老師的一則醫(yī)案
對于這些患者,雖然有陰虛及虛熱的一面,但這種虛熱狀態(tài)已經(jīng)郁積日久轉(zhuǎn)化為實熱了,這時須以清實熱為主,兼以益氣、生津、退虛熱。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實熱、虛熱以及陰虛火旺的概念,筆者另附了劉渡舟老師的一則醫(yī)案:
不寐案:李某,男,49歲,編輯?;际邇赡?,西醫(yī)按神經(jīng)衰弱治療,曾服多種鎮(zhèn)靜安眠藥物,收效不顯。自訴:入夜則心煩神亂,輾轉(zhuǎn)反側(cè),不能成寐。煩甚時必須立即跑到空曠無人之地大聲喊叫,方覺舒暢。詢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勞至極時,為提神醒腦起見,常飲濃厚咖啡,習(xí)慣成自然,致入夜則精神興奮不能成寐,晝則頭目昏沉,萎靡不振。
視其舌光紅無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狀紅艷,格外醒目,切其脈弦細而數(shù),脈證合參,此乃火旺水虧,心腎不交所致。治法當(dāng)以下滋腎水,上清心火,令其坎離交濟,心腎交通。處方是:黃連12克,黃芩6克,阿膠10克(烊化),白芍12克,雞子黃2枚。
此方服至三劑,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煩亂不發(fā),續(xù)服三劑,不寐之疾,從此而愈。
劉老的分析
失眠,《內(nèi)經(jīng)》謂之“不寐”、“不得臥”。成因有痰火上擾者;有營衛(wèi)陰陽不調(diào)者;有心脾氣血兩虛者;有心腎水火不交者。本案至夜則心神煩亂,難以入寐,乃心火不下交于腎而獨炎于上。
陳士鐸《辨證錄》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腎也……心原屬火,過于熱則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腎?!彼紤]過度,暗耗心陰,致使心火翕然而動,不能下交于腎,陽用過極,則腎水難以上濟于心,又飲咖啡,助火傷陰,使火愈亢,陰愈虧。觀其舌尖赤如草莓,舌光紅無苔,脈細而數(shù),一派火盛水虧之象,辨為心腎不交之證。
治當(dāng)滋其腎水,降其心火,選用《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方用黃連、黃芩上清心火;阿膠、雞子黃滋養(yǎng)陰血。至于芍藥一味,既能上協(xié)芩連酸苦為陰以清火,又能酸甘化陰以助陰血,且下通于腎,使水生木也;上通于心,而木生火也。諸藥配伍,以奏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之效,又體現(xiàn)了《難經(jīng)》“瀉南補北”的精神。
使用本方注意事項
使用本方需要注意兩點:1.舌脈特點:本證是舌質(zhì)紅絳,或光絳無苔,甚則舌尖赤如楊梅,脈多細數(shù)或弦細數(shù);2.注意煎服方法:方中阿膠、雞子黃兩味,俱不能與它藥混煎,阿膠烊化后兌入藥汁中,待去渣之藥汁稍冷后再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后服用。
這則醫(yī)案劉老介紹了黃連阿膠湯的一些運用的特征、方法。我也主要參考劉老的應(yīng)用方法,非常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