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云樓藏 “汪少微” 銘歙硯 歙硯的美,源自深厚的歷史底蘊,源自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源自人杰地靈的古徽州文化。 我們談歙硯的工藝之美,就不能不提“徽州四雕” 。 “徽州四雕” 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受新安畫派的影響,徽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臺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玲現(xiàn)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歙硯的雕刻技藝,是“徽州四雕” 之一的石雕里面的一門獨特雕刻技藝。歙硯既是一件石雕藝術品,作為硯臺這種文房用品,又具有實用的屬性。 歙硯作為一件工藝美術品,我們還是從工藝和美術兩個方面來了解和欣賞。 所謂工藝,是指勞動者利用各類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 歙硯的取材是歙石,歙石的材料屬性比端石硬度要高,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這一點,在歙硯的雕刻工具上有所體現(xiàn),通常歙硯的刻刀打磨時比作端硯的側邊要“立” 。而刀口則大部分采用“圓刀” 。 我是刻硯的,端硯、歙硯都有一定的數(shù)量的嘗試,能體會到這其中的奧妙,歙硯刻刀,看起來要“拙鈍” 些,但是刀口的鋼材要求硬度更高一點。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變化,正好就幫助制硯者克服在石材硬度上的變化,“拙鈍”便不易崩口,硬度高的刀更能對付硬度高的材料。 歙石與端石比較,還有個特性,比較脆。這一點在一些古殘硯上體現(xiàn)的比較明顯。這樣的特性同時在生產工藝上也得到體現(xiàn),可以在現(xiàn)存的一些老抄手歙硯上看到,大部分高腳抄手,或是把側壁做得很厚,或是抄手內側做成一個敘坡,其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工藝適應材料特性 (防止斷裂)。 歙硯的偏硬的屬性,又決定了在工藝表現(xiàn)上不可能象端硯那樣進行鏤空一類的立體雕花。尤其在沒有電動工具的時代,進行這樣的制作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歙硯都制式硯和淺浮雕,而很少有立體透雕。 歙硯還有一種取材是子料。歙石產地在婺源龍尾山一帶,地處江南,山青水秀,礦坑一般在山腰,山腳多數(shù)有溪流。子石是山腰的歙硯礦石自然風化脫落或古人采礦遺留掉入山腳的溪流中,在溪流的作用下,向下游移動。在移動過程中經(jīng)歷著撞擊、滾動、磨礪、沖刷等作用,形成外觀類似鵝卵石的一種歙硯原材料。 歙硯的這種子料,在制作工藝上有點像端硯的石皮。歙硯子料和端硯的石皮一樣,(當然歙石也是有石皮的)本來就是很天然的東西,形狀上有一種很自然的美,制硯者會盡量保留這種自然美,只需稍加雕鑿,附予歙石的硯的功能和制硯者的藝術思想便可以了。 歙石也和端石一樣,擁有很多天然紋理,且紋理形態(tài)多樣,美妙異常,主要有金星、金暈、羅紋、眉紋、玉帶、魚子等多個品種。將這些天然紋理巧妙的應用到歙硯的創(chuàng)作當中,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硯臺有兩大功能,一是研墨,一是賞玩。美麗的天然石品,使歙硯的賞玩功能在實用的基出上增色不少。特別是當下賞玩多于使用的年代,一方有著美麗石品的歙硯,遠比僅僅能實用的歙硯更受人們歡迎。 有種現(xiàn)象很有意思,歙硯(包括端硯也是) 里面,有些石品只是好看,但不實用,有些甚至是不適合制硯的石病,在古人在制硯時,是盡量回避的,而現(xiàn)在很多制硯者卻特意留下來:一方面是增加硯臺的可欣賞內容,另一方面,是便于辨別硯臺石料的坑口 (多為名貴坑口特征)。 歙硯之所以如此受到人們的喜歡,有一個更重要原因,當代歙硯的藝術表現(xiàn)力比較強。 現(xiàn)代,很多歙硯的制作者,都是經(jīng)過專業(yè)的美術訓練,有部分以前就是畫家,古硯收藏家,他們通過長期對歙硯的研究和制作,對古代歙硯的技藝傳承,對現(xiàn)代歙硯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了當代最優(yōu)秀的硯雕作品。把歙硯這門工藝美術品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使歙硯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歡! 工藝美術,是指美化生活的用品和美化生活環(huán)境的造型藝術。也指以美術技巧制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并有欣賞價值的工業(yè)藝術品,通常具有雙重性質:既是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審美性。 一方好的硯臺,其實就是一件實用的藝術品,硯臺又屬于文房用品,也就有著很濃厚文人氣息。 歙硯文化歷史悠久,上自南唐硯務官李少微,到當代著名文人制硯者吳笠谷,涌現(xiàn)一大批優(yōu)秀的制硯高人和他們的優(yōu)秀作品。 欣賞一方優(yōu)秀的歙硯作品,就是在欣賞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品。通過欣賞這些繪畫、書法和歙硯作品,了解制硯者是怎么樣通過制硯的工藝,把自己的藝術思想表達出來。 吳笠谷作品 (書法、繪畫、硯) 筆者將吳笠谷先生的書法、繪畫作品集中在同一個畫面上,使欣賞者更直觀的感受到制硯者,在一方硯臺的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將自己的藝術思想濃縮到一方硯臺之上的。 唐寅桃花庵小景硯(硯面)尺寸:21cm×16cm×3.5cm 硯為老坑龍尾歙石所琢。隨形,有金花、眉紋等石品。 此硯硯面上部布滿金花,宛若花團錦蔟,豈不正是桃樹林中那滿樹的嬌爛漫紅,萬枝的丹彩灼春嗎?用鐵筆勾勒幾根樹干,金花便成了遍野的桃花,再在花樹掩映之中刻一茅廬,廬內幾置酒甕,壁掛古琴,便是桃花庵了。硯面下部有水波紋、眉紋,就勢刻一池塘,可以洗硯、可以觀魚,亂石野水,了無塵俗之氣。 《桃花庵歌》詩有云“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是一種看破紅塵的絕望,讓人生心有戚戚焉之感。對花斟酒,興來撫一曲、浮一白--且讓胸積塊壘的六如居士,在作者為他在此硯中營構的挑花庵小筑中,覓得些許慰籍吧!
嗚呼!此風流豈是彼風流? (經(jīng)授權,圖文解說引用自吳笠谷老師公眾號 “紅塵煮酒吳笠谷” ) 此便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方硯時,追求的詩、書、畫、硯,“天人合一” 的藝術境界! 潘小萌作品 《徽州吟》 系列 (以下作品解說部分,為潘小萌老師撰稿) 徽商:始自于宋,鼎盛于明清,徽州地區(qū)土地貧瘠,無以解決溫飽,成年男子70%外出經(jīng)商,足跡遍及海內外。........路途遙遠,經(jīng)年不返,新婚妻子經(jīng)常是獨立家門,遙遙守望。風雨之夜,長路漫漫,客居他鄉(xiāng),唯于夢中慰籍思鄉(xiāng)之情…… 故徽商的輝煌歷史是一代代徽州人犧牲了多少家的溫暖,而飽經(jīng)滄桑,于孤獨寂寞歲月中慢慢走來的歷史.....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這是李白的一首詞,卻非常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徽州女性孤影留守的真實心境...... “古代留守徽州女人”一個永遠說不盡悲酸的的話題,那一座座貞節(jié)牌坊與其在說她們動人的節(jié)孝史,倒不如說是一部摧殘人性無奈的悲慘?。?。 潘小萌以她多愁善感特有的個性,以刀代筆敘說著徽州商人和徽州女人的故事!作者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對??州古代商人和徽州女人以及整個徽州文化元素的理解真實的融入作品之中,這是作品最成功打動人心之處!也就有了可讀的藝術性和歷史再現(xiàn)的真實性! “徽州吟系列”我們總能讀出作品中耐人尋味的藝術構思傳達出來的善良賢徳和無奈。 這就是作者通過硯臺,要表達的藝術思想和個人情感。 歙硯的工藝,由于其材料的特質,比較注重線條的表現(xiàn),層次往往細膩而富于變化;紋理和肌理比較含蓄,與徽州文化相契合。所以我們通過欣賞優(yōu)秀的歙硯,總能夠感受到背后濃厚的徽州文化氣息。 由歙硯的工藝和人文氣息,我們能理解到:一方好的硯臺,刀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硯臺背后的文人情懷和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思想,才是成功的關鍵,這也是每個制硯人需要追求的目標。 (感謝吳笠谷老師和潘小萌老師的鼎力相助) 丁酉冬 塘卿完稿于佛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