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兮霧轂石,,宛宛兮黑白月。 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 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貴價市珍煤,風(fēng)前試寒泓。 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 剡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 藥里但隨庭草積,學(xué)徒應(yīng)供石田荒。 玉龍筆架,銅雀硯瓦,金鳳箋花。 夕陽照個新葉紅,似要題詩落煙臺。 硯,也稱“硯臺”。中國傳統(tǒng)文房用具,始于漢代。文房四寶之一。 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lǐng)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zhì)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于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 石君。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過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里面記載:“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并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 石友。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 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以后,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代王邁中《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p> 墨海。硯的別稱,一般稱大的硯臺,也有稱為海硯的。例如,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載:“惜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边@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 墨池。一般稱小的硯臺。即大硯稱“?!?,小硯稱“池”。也有把墨盒稱為墨池的。 墨盤。一般是比較淺的硯臺的俗稱,通常指像盤子狀的較大型硯臺。 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這里主要表示大,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硯。 硯山。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后即效之?!?/p> 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云:“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shè)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jù)石的形狀而定。 硯瓦。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筑瓦當(dāng),多采用澄泥治成,后來被人們改制成硯。例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p> 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后還用之殉葬。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于滑而發(fā)墨,其他皆馀事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保S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臺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滴鯐r林佶、余甸皆嗜硯,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曉星之當(dāng)空?!薄?/p>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jì)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fēng)韻別致,且易于發(fā)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睆堁拥撬篮螅涑幝淙胝銚釓垊鞘种???咨腥螌Χ囹鸪幵佡澆唤^:“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zhuǎn);一硯供二賢,前后荷殊眷”。 臺灣濁水溪所產(chǎn)之“螺溪石”,經(jīng)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于色澤雅美,發(fā)墨佳良,而且嚴(yán)冬不凍,貯水不干,亦為稀世之寶。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 七十年代末,在陜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 種類硯,按材質(zhì)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zhì)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chǎn)地命名,我國出產(chǎn)有200多種硯石。 洮河硯(洮硯),產(chǎn)于古洮州(今甘肅省卓尼、臨潭一帶)洮河流域,故名。 洮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傳唐代柳公權(quán)論硯:“余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而洮河硯石具體開采年代無從可考。 洮河石石質(zhì)堅潤細膩,顏色碧綠沉靜,花紋綺麗奇妙,發(fā)墨而利筆,為上乘名貴硯材。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p> 洮河石以碧綠色為主,譽稱“鴨頭綠”,另有鸚鵡綠、柳葉青、蛾綠之說。宋代晁無咎《硯林集》:“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宋代張文潛和山谷詩:“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彼未鷹钚畔嘣姡骸暗婁葑炼昃G,焉用歙溪眉子為?!变邮?,以色澤金黃為主,亦是秀美可愛,歷來為人所重,故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之說。”另有洮河紫石,稱為鵜血。 洮河石紋綺麗,故洮河石又被譽稱為“綠漪石”、“綠歌石”。宋代黃庭堅《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詩:“洮河綠石含風(fēng)漪,能淬筆鋒利如錐?!?/p> 韓軍一《甘肅洮硯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云散開,縹緲天際?;蚧y微細,隱約浮出?;蛴兴ì摶?,似川流一脈?;蛏辆G,通體純潔無痕,瑩潤可觀?;蛩畾飧〗颍鹦屈c綴,石嫩如膏,按之溫軟而不滑者。凡此數(shù)類,皆津潤涓潔。綠顏如茵,雖暑之盛至,貯水猶不耗,發(fā)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積,細密而薄,撥之隨手脫落?!?/p> 洮河硯石采石坑口頗多,有喇嘛崖、水泉灣、水城右邊(納兒)、碣仔巖、濱上巖、扎甘巖、大谷巖、沙扎、結(jié)拉、中溝、圈灘溝、鷹子嘴、拐洞灣、石虎梯等多處,以喇嘛崖、水泉灣水坑等老坑硯石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產(chǎn)崖石為最優(yōu)。洮河石產(chǎn)地地處偏遠,蘇軾稱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開采十分困難。 金元好問《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云:“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shù)?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备小颁邮F雙趙璧”、“得之為無價之寶”之說。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并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于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礦藏量經(jīng)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采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p> 端硯,產(chǎn)于古端州(今廣東肇慶)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故名端硯。 據(jù)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蹦敲炊顺幰呀?jīng)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 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宋時與端硯與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并稱“四大名硯”。后世端硯流傳甚廣,影響益深,逐漸被推上”諸硯之首“的位置。 端硯石細膩溫潤,“體重而輕,質(zhì)剛而柔,摩之寂寂元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暖嫩而不滑”,發(fā)墨利筆,是上佳硯材。端硯石石品豐富,有石眼、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蕉葉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端硯按硯石顏色可分為紫端、綠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記載。端硯石主要顏色是紫紅色,色澤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端硯石按坑口可分為老坑、坑仔巖(另稱“巖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邊山、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白線巖、有凍巖、蚌坑、龍巖、斧柯東(沙浦諸坑)、七星巖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出產(chǎn)石質(zhì)最佳,稱為“上三巖”。 端石石質(zhì)最好的,當(dāng)首推老坑諸洞硯石,開采十分困難,蘇軾《端硯銘》云:“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p> 歙硯,產(chǎn)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帶),故名。歙硯種類較多,產(chǎn)地各異,其中以產(chǎn)自今江西婺源龍尾山的龍尾硯石質(zhì)最優(yōu),最負盛名。 據(jù)宋代唐積《歙州硯譜》記載,龍尾硯石開采于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歷史了。唐開元二年,玄宗曾以龍尾山金星石所制“龍鱗月硯”,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五代時,龍尾硯倍受南唐后主李昱推崇,據(jù)宋代闕名《硯譜》記載:“李后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冠。 龍尾硯石質(zhì)堅潤,發(fā)墨利筆,宋代歐陽修《硯譜》云:“其石堅勁,大抵多發(fā)墨......論其優(yōu)劣,龍尾遠出端溪上”。宋代蔡襄《詠徐虞部龍尾硯》詩云:”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p> 歙硯石品紋理豐富,有羅紋、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子、水波紋、玉帶、龜甲等,欣賞、收藏價值較高。 其中,羅紋又細分為細羅紋、粗羅紋、暗細羅紋、刷絲羅紋、金花羅紋、金暈羅紋、算子羅紋(算條羅紋)、角浪羅紋、瓜子羅紋、牛毛羅紋、犀角羅紋、泥漿羅紋、水波羅紋、烏丁羅紋、龍鱗羅紋、松皮羅紋(松紋羅紋)、倒地羅紋、石心羅紋、卵石羅紋等,宋代蘇軾《萬石君羅文傳》,稱龍尾羅紋硯為“萬石君”。 眉子(眉紋),又細分為細棗心眉子、粗棗心眉子、長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細眉子、線眉子、對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鱔肚眉子、雁攢湖眉子、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闊眉子等,觀賞價值較高,歷來為世人所喜愛。 金星,又可細分為雨點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綠豆金星、鳳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線、金暈等,金星金暈形態(tài)萬千,如舞鶴、如寒雁、如鴛鴦、如游魚、如臥蠶、如仙人、如朝霞、如云氣、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龍尾石)其質(zhì)堅勁,大抵發(fā)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p> 龍尾硯采石坑口眾多,有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橋頭坑、葉九坑、碧里坑、緊足坑、溪頭坑、外莊坑、驢坑、濟源坑、羅紋里山坑、莊基坑(學(xué)校背)、柴林等。其中,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為龍尾硯石四大老坑,所產(chǎn)硯石最優(yōu)。 硯國名珠——龍尾硯(歙硯)婺源縣溪頭鄉(xiāng)龍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隸安徽歙州,當(dāng)時產(chǎn)品習(xí)慣以州名物,故古時稱“歙硯”。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名硯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時期,龍尾硯就已著稱于世。 南唐后主李煜稱贊“龍尾硯為天下冠”。宋代龍尾硯被列為朝廷貢品,文壇大家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蔡襄都曾為龍尾硯撰文、填詞、寫詩,更使其聲名遠播,身價百倍。 蘇軾贊龍尾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彀理,金聲而玉德”,還即興題詠《龍尾硯歌》;蘇軾夸龍尾硯“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歐陽修稱贊龍尾硯“世所罕有”;黃庭堅奉旨到龍尾山取硯,寫下了名詩《硯山行》;書法家蔡襄將龍尾硯比做價值連城的和氏壁,賦詩贊嘆:“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p> 龍尾硯硯品豐富,一般可分為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五大類分為:眉紋、金暈、金星、羅紋、魚子。 眉紋:又稱眉子,即石材的紋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暈:硯史上稱為驢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黃色暈塊 金星:素被推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結(jié)于硯石之中,翌翌發(fā)光羅紋:紋似絲羅 魚子:形狀分布均勻,如魚卵狀的細小黑點 龍尾硯石質(zhì)秀美,概之為澀、細、潤、堅。澀:即石有鋒芒,發(fā)墨如砥。細:則墨膏稠膩,且不損毫。潤:石質(zhì)緊密溫潤,故貯水難干,墨色不燥。堅:即堅勁耐磨,經(jīng)久不乏。 龍尾硯品質(zhì)優(yōu)良,具有“澀、細、潤、堅”特色;品種繁多,有金星、眉子、羅紋等五類二十五種。 紅絲硯,產(chǎn)于古青州,在今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固一帶。紅絲硯因其主色為紅,而有典型的絲狀紋理而名。 紅絲硯始于唐代中和年間,在唐時即負有盛名,一度被品評為諸硯之首。宋時,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并列四大名硯。西晉張華《博物志》:“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宋代唐詢《硯錄》:“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硯,人罕有識者。此石至靈,非它石可與較議,故列之于首焉?!?/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