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小堂 電視劇《康熙皇帝》里,康熙化名龍兒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考了第三名,中了“探花”。這個事,于史無載。但從邏輯上,沒有可能。雖然殿試試卷由大臣擬定,但最終卻要由皇帝親自圈定,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也是由皇帝欽點。等于說他既是出卷人,又是答卷人,又是閱卷人。這怎么可能呢? 電視劇里解釋,康熙是想了解自己學(xué)問的真實水平。但從劇中情節(jié)來看,也不合情理。閱卷的是他的老師,能看不出他的筆跡?劇中也說,康熙的文章“立意高遠,大氣磅礴”,一看就有帝王之風(fēng),他老師能猜不出是誰寫的。如果是一介書生,敢有那么大口氣嗎?不怕人舉報有不逆之心? 但歷史上,還真有過一位皇子考中了狀元,宋朝趙楷,宋徽宗的第三個兒子。宋史記載,趙楷為檢測自己的真實水平,用假名字參加了宋朝的科舉考試,結(jié)果考中了第一。書上說他是憑真才實學(xué),但可信度不高。多半還是考官暗中放水。事后宋徽宗知道了真情,非常高興。但為了避嫌,將第二名取了狀元。 皇族參加科舉純屬多余,沒有任何意義。比現(xiàn)在當(dāng)官的混個文憑還不值當(dāng),現(xiàn)在當(dāng)官的有個文憑畢竟對升遷有些作用。所以,歷史這樣的事例很少,就我所知,就趙楷這一例。畢竟過去皇權(quán)統(tǒng)治理論與實際一致,朕即天下,用不著玩這些虛的,還需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做秀演戲。天下本來就歸皇帝所有,“打江山,坐江山”,用不著通過考試或者其它方式再來論證一下統(tǒng)治的合法性。 再說了,要是真的皇族去參加科舉,也擠占臣民的名額。去湖南考,就擠占湖南的名額;去內(nèi)蒙古考,也擠占內(nèi)蒙古的名額。 理論還是簡單的好。搞復(fù)雜了,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會為了形式上合法性而耗費許多精力和資源。甚至搞成循環(huán)解釋,一邊說老子管兒子,一邊又說兒子管老子。但也沒辦法,世界上的荒唐事多了,能明白就不錯了。 2018年1月30日 不一樣的角度!關(guān)注現(xiàn)實、追究歷史、探尋未來 |
|
來自: 闖i3ageccbp70j > 《人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