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吃會吃,這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本來嘛,圣人都說“食色、性也”,古語又云“民以食為天”,況從古至今,我們這個民族從來不缺美食家。
就以宋朝的蘇軾為例吧,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不僅僅因為他發(fā)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肴東坡肉,讓他久負吃名譽滿饕界的還因他的那首關于河豚的詩,即《惠崇春江晚景》,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宋人孫奕撰《示兒編》,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秘方,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品評,大約想制造點如時下的廣告效應吧。待蘇學士前來品嘗,全府上下一干人等皆躲于屏風后,想聽“蘇學士”高論。但見蘇軾只顧埋頭大啖,不置褒貶,眾人不免相顧失望。當此之際,只見飽嗝上涌、酒足飯飽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大贊:“也值得一死!”聞者無不雀躍。這大約即是蘇學士“拼死吃河豚”典故的來歷吧。
僅此以“笑傲食林”譽之,已絕非溢美之辭。況東坡先生又不僅于此,《觚?!酚休d:“味之圣者,有水族之河鲀,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貍。河鲀于桃蘇春漲時,盛鬻于吳(今江南)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玉染指,啖之甘芳溢口;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可見蘇東坡之食不厭精。
吃荔枝當是蘇軾貶至惠州時,詩云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且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即云:“似聞江瑤聽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江瑤柱即新鮮干貝,有荔枝吃,還念念不忘江瑤柱與河豚魚,這種“吃一看二眼觀三”的境界,著實令人艷羨不已。
然謹以此斷定坡翁乃饕餮之徒則過于武斷,東坡先生雖食不厭精,追逐口舌之奉幾近癡迷,但也不過是“君子略嘗之味”而已,恐怕吃的不如說的多,近于魏晉名士的清談,也許是以此來掩飾仕途的不如意吧。君不見凡是大談食經(jīng)皆在他仕途最黯淡時。其實東坡先生在吃的方面是很節(jié)儉的。請看《東坡志林.記三養(yǎng) 》篇:
“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yǎng)福,二曰寬胃以養(yǎng)氣,三曰省費以養(yǎng)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