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對孩子說:“媽媽現(xiàn)在要上班了?!焙⒆颖惚е鴭寢尩牟弊铀盒牧逊蔚卮罂?。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 那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了媽媽的身體一樣。 老師把哭喊的孩子從媽媽的懷抱里接過來,但孩子仍哭著拉扯著媽媽。最后媽媽消失在孩子的視線里,孩子便轉(zhuǎn)身抱住了老師,依然恐懼地哭著。 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上幼兒園。要怎樣安慰孩子呢? 老師懷抱著孩子,輕輕拍著他的后背說:“老師知道你離開媽媽很害怕。你哭吧,哭會讓你好受一點。老師陪著你!” 孩子就把恐懼大聲地哭了出來……哭過,恐懼就自然地流淌了出來。 老師又說:“你現(xiàn)在很安全。老師會照顧你,保護你,一直陪著你,不離開你,直到媽媽來接你?!?/div> 不管哭多久,都會有老師陪著。一會兒,恐懼的哭變?yōu)榱藗牡目?。此時,孩子有的只是離開媽媽的傷心,而不再是恐懼。他和這個新世界就在這樣的哭聲中,逐漸靠近……正常的感覺逐漸開始回歸,心情開始平復(fù),慢慢地媽媽的離開也被接納了。 哭是痛苦和傷心的表現(xiàn)、表示以及表達和導(dǎo)出。這里哭不是傷害,而是情緒的流淌。這時的安慰就是要傾聽: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哭聲。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老師),這個陌生人抱著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幼兒園),孩子天然的不安全感和無秩序感就出現(xiàn)了。這是怎樣的恐懼和害怕!此時的情緒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自然的反應(yīng)。 所以孩子剛?cè)雸@時,我們通常會先讓媽媽陪伴孩子幾天,讓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熟悉起來。媽媽應(yīng)當(dāng)在孩子對老師有親切感后再離開。當(dāng)然這之后孩子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熟悉老師,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習(xí)慣沒有媽媽在身邊的生活,這個熟悉與習(xí)慣的過程正是孩子擴大自身世界的過程。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沖擊力的就是驚恐。到幼兒園后媽媽離開去上班了,這種和媽媽的分離使有的孩子充滿了恐懼。孩子需要把恐懼大聲哭出來,并在這樣的哭聲中,自己和這個外界的世界逐漸靠近,并逐漸接納他人。 幼兒園里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老師對一個剛?cè)雸@的孩子說:“不哭了,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老師也愛你!” 站在一邊的大一點的孩子對老師說:“老師,你讓他哭吧!我剛來的時候也很害怕,也這樣哭??拗拗?,就把害怕給哭出去了,我就好了?!边@是這個大孩子自己的情緒體驗和經(jīng)歷。 來到陌生的地方并被交給陌生的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wèi),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借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fù)正常的感覺和心理,并會衍生和發(fā)展心理與認知,慢慢開始接納他人代替媽媽來照顧自己,慢慢接納陌生的環(huán)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nèi)在世界的空間,最后,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的逐漸擴大的內(nèi)在世界。這個過程經(jīng)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慢慢創(chuàng)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須的。但它又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比如兒童去上幼兒園,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因為孩子自己想走出家門,不是他自己對幼兒園好奇、有需求、有向往,而是因為成人覺得兒童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幼兒園可以準備一個新入園兒童家長休憩和“亞工作”( 家庭到幼兒園之間的過渡)的空間,使得家人像是能隨之在幼兒園和孩子一起生活,看兒童的具體情況選擇家人完全離開的時間,就是一個過渡辦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這就是為什么在每個孩子剛?cè)雸@的第一個月,幼兒園要有一個老師專門陪伴這個新孩子,并且給他足夠的關(guān)愛。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里,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nèi)心變化和沖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讓我們從新生命降生時的哭聲來解釋情緒吧。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里,在那里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的、又粗糙又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zhì)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yīng)呢?他如何應(yīng)對這種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huán)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nèi)會本能地產(chǎn)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告訴我們,生命依托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zhuǎn)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diào)節(jié)和激發(fā)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情緒釋放來保護自己,來幫助自己過渡,初生嬰兒該如何去適應(yīng)一個新世界,該如何擴大他的世界?這真的是非常的奇妙。 實際從中我們可以了解生命的秘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xué)習(xí)和成長,而擴展時內(nèi)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nèi)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于幫助我們自我修復(fù)、自我調(diào)解與自我平衡。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nèi)在世界)的橋梁。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梁走向外在物質(zhì)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梁走向內(nèi)在深處的世界,并用內(nèi)在的世界集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diào)節(jié)與過渡,逐漸調(diào)適而平靜,并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nèi)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的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chǎn)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不斷發(fā)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一個新的自我創(chuàng)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沖擊力和刺激。 既然情緒有著如此的重要性,那就要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而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高的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孩子情緒到來時的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嬰兒降生時就擁有原始的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它們是生命出生時情緒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滋潤的情感世界。情緒有悲傷,也有喜悅,于我們來說,有些情緒會讓我們痛苦,而有些情緒則會讓我們?nèi)杠S,但不論哪種情緒都充滿了意義。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已經(jīng)可以表達的孩子來發(fā)現(xiàn)這一秘密。 小小在大廳里大哭著……老師聞聲趕來問:“告訴老師發(fā)生了什么事?” 小小邊哭邊說:“我剛才打他了(手指向一旁的樂樂),我給他道歉,他不原諒我,我太難受了,我要哭一會兒?!薄 ±蠋熢噲D安慰小小,“哦!真是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他可能太生氣了,他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原諒你,你等待一會兒吧?!薄 ⌒⌒〕槠f:“我太難受了,我要哭一會兒?!薄 ±蠋熣f:“好的。需要老師陪陪你嗎?”小小搖搖頭,又開始放聲大哭。小小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需要獨自和自己的情緒在一起…… 過了一會兒,大廳里的哭聲停止了。老師又來到大廳想看看小小怎樣了。此刻,小小正坐在另一位老師的身邊說著什么,看上去很放松。 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小小難受了,他準許自己哭一會兒,這就是小小在學(xué)著照顧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的情緒。盡管這種照顧方式還比較基礎(chǔ),但這表明照顧的意識已經(jīng)在成長了。情緒幫助孩子過渡并接受了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悅悅3歲多,爸爸出差,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聽到敲門聲,悅悅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動,沖到門口用力地開門,盡管動作還不是很熟練。門一開, 看到門前的爸爸,喜悅就會充滿她全身每一個細胞。她轉(zhuǎn)身跑回來,然后開始興奮地跳躍……她并不會首先主動讓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時間來釋放她喜悅和興奮的情緒。這好像是一段交響樂前的前奏一樣,當(dāng)她將情緒釋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爸爸就抱起無比快樂的她,旋轉(zhuǎn)……悅悅就在爸爸的懷里興奮地大笑……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面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的重要。如果能在持續(xù)性的喜悅中度過自己的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不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nèi)在的愉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yǎng)。 情緒說來就來,對于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情緒的“大喜”不斷相互轉(zhuǎn)換,以此發(fā)展到平靜和安詳。由于成人在情緒的成長上未走出兒童期,除了帶有兒童期的情緒特點,還累加了許多東西。成人的情緒像兒童情緒一樣說來就來,可讓它走就沒那么容易了,這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長期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著的結(jié)果。 剛剛4歲,晚上在家看到媽媽獨自坐在沙發(fā)上郁悶。觀察一會之后,剛剛關(guān)切地問媽媽:“媽媽,你怎么了?”媽媽說:“媽媽有些難過,一會兒就好了?!眲倓偫斫獾卣f:“難過了,你就哭一會兒,哭對你有好處,會讓你舒服的?!甭犕陝倓偟脑挘瑡寢尦泽@了,然后笑了起來。孩子在幼兒園這樣生活了,就學(xué)會了調(diào)解自己并觀察別人。 成人成長的經(jīng)驗說:哭不好、哭不解決問題、哭讓人焦慮,甚至哭不是“男子漢”的作為……哭和笑,集中了我們痛苦和快樂的兩大情緒類別。成人對哭似乎都有一種本能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直接導(dǎo)致我們不接受孩子的哭,這就使孩子的情緒成長無法達到像身體和認知成長那樣的成熟。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她,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可以讓情緒在合適的時候保護自己,也可以讓情緒在我們充滿喜悅和愛的柔軟的內(nèi)心世界里表達、彰顯,這樣我們就會趨于寧靜和平衡,并放心長遠,不拘小事,有理性。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調(diào)節(jié)。而調(diào)節(jié)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不僅兒童,成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時(甚至是一些小變化),也是借由情緒的表達來完成過渡的。釋放情緒就是調(diào)節(jié)的最好辦法。 我還應(yīng)該談?wù)労⒆討嵟ㄉ鷼猓┑那榫w,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父親給3歲的兒子買了一個紅薯,孩子拿著紅薯專注地集中在了紅薯的皮上……父親付完錢,看著稚嫩的兒子艱難而笨拙地剝著皮,父親毫無覺察地想:“按兒子這樣的速度剝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時間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親情急中便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父親急忙剝皮時,孩子憤怒地大哭起來,父親慈愛地說:“別急,別急,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親認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紅薯,便急切地剝開了一半皮,另一半留著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親遞給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卻將紅薯憤怒地扔到了地下。這一扔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位情緒發(fā)展未成熟的父親,瞬間便和孩子的情緒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于剝紅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須由自己剝皮再吃的內(nèi)在秩序,兒童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憤怒。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長的需要。由于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過。憤怒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兒童用以保護自己、維護和爭取自己心智成長的權(quán)益與機會的工具,而在后來卻成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對于這位父親,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長的需要,那就請允許孩子有情緒,讓孩子惱怒的情緒通過哭流淌走,這是最好的方法。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評判。請不要啟動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情緒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fā)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調(diào)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識的調(diào)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nèi)在完成的,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而整合的結(jié)果才是核心,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部分決定于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于如何協(xié)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xié)助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的系統(tǒng),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tǒng)之中。 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這樣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fā)展、成長、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fā)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zhuǎn)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于孩子的自衛(wèi)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太大的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節(jié)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感,產(chǎn)生對成人的防御、警覺和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tài)使得成人內(nèi)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huán)境。 情緒是自然產(chǎn)生的,這種涌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tài),如同這個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認識、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見一棵樹、一個杯子、一頂帽子時,他并不會對這些事物做出任何評判,沒有正向和負向,頭腦也不賦予它意義,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去了解。他對內(nèi)在世界的了解過程同樣也是如此。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的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的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了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一個2歲的孩子奔跑時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實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嚇了一跳。等他熟悉這種感覺后,內(nèi)在就不會再涌起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會涌起好奇和歡樂,他會高興地說:“我被嚇了一跳!” 孩子用哭來應(yīng)付各種不適。有時不適消失了,但哭還好像“意猶未盡”。 哭釋放、調(diào)節(jié)了內(nèi)在,放松后感覺就慢慢到來,使哭轉(zhuǎn)變?yōu)閷Ω杏X的專注。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兒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xí)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后, 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并開始熟知了解情緒,然后豐富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情緒,最后發(fā)現(xiàn)情緒的秘密,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于內(nèi)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過于“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內(nèi)在的調(diào)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于“風(fēng)云突變”,內(nèi)在的寧靜平和已經(jīng)初見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zhì)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生命的智慧! ----(讀書摘文—<完整的成長>)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心理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