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考慮下面這些情景: 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飯、洗完澡,看著堆積如山的事務,完全提不起精神,只想癱在床上刷刷手機; 計劃好周末要學習、讀書、逛街……到了周末,一覺睡到中午,又窩在家里看了幾集劇,告訴自己:太累了,下周再說吧; 好不容易擠出一點時間,可以干點有意義的事情,卻總是對自己說:先歇會吧,狀態(tài)不好,等狀態(tài)好一點再說;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制約我們成長和生產力的,并不是時間,而是我們的狀態(tài)。 想一想,你因為「累」「倦」「不想干」,錯過了多少有效的時間? (反正我自己是挺多的……) 據(jù)美國一項針對 2000 名員工的調查顯示:一個員工,一個工作日里,能夠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時間,平均只有 2 小時 53 分鐘,不到 3 小時。 其他的時間呢?大多都消耗在各種無意義的邊邊角角,以及狀態(tài)低落、分心、走神的區(qū)間。 這說明什么呢?無論我們如何去規(guī)劃時間、壓榨時間,如果我們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態(tài),即使能夠省下大量時間,也未必能夠有效利用。 不妨看看下面這張示意圖: 橫軸代表我們能夠利用的時間,縱軸代表在每一個時間段內,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這條「時間-狀態(tài)曲線」跟坐標軸圍成的面積,就是我們最終的工作產出。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每天的日程,基本是差不多的;每天能夠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也不會相差太多。 相比之下,狀態(tài)的提升和維持,帶來的效益更大。 所以,我一直說,做好時間管理,不僅僅是要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管理好「精力」。 這才是時間管理的本質。 如何才能管理好我們的精力? 很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之后,喜歡癱在床上,一動也不想動,認為自己在休息。 其實這是錯的。 除非是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比如搬磚),否則,躺在床上,哪怕睡一覺,對消除疲勞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因為,休息只能消除肌肉疲勞,無法消除大腦的疲勞。 導致大腦疲勞的因素,有非常多,比如壓力、焦慮、緊張、不良情緒……但歸根結底,它們都跟同一個因素掛鉤:認知資源。 我們感覺到「累」,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 那么,什么是認知資源? 舉個例子。 2+2 等于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這時,我們使用的是自動加工。你甚至意識不到「計算」的過程,因為它早已印刻在我們的記憶里。 但如果我問你 783+482 呢? 你就必須計算了。3+2=5, 8+8=6進1, 7+4+1=12,再排列一下,得到1265。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前額葉皮層被激活,神經元變得興奮,突觸電位改變,神經遞質產生并被接收,信息不斷在神經元之間傳遞 —— 在那么幾秒鐘里,這些部位協(xié)同活動,完成了一次三位數(shù)的計算。 這些進行計算的能力,就是認知資源。 這就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占用。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意識,上述過程就在不間斷地進行著。 甚至很多時候,當我們聚焦在某項工作時,大腦還在處理著別的信息。這時,這部分認知資源,就被占用了 —— 盡管我們可能沒注意到。 我把前者稱為「顯性認知」,把后者稱為「隱性認知」。 我們的「顯性認知」,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不會是100%,而是60%、80%,甚至很可能是50%、30%。 為什么呢?很簡單。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會不斷切換手上的事情。做一會表格,查一會材料,刷一下知乎,走神一下,思考今晚吃什么……諸如此類。 每一次切換時,我們的大腦都會切換一次思考的內容,從上一個工作過渡到下一個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并不會清除掉所有內容,而是將一部分放在后臺,繼續(xù)進行思考。 這種機制的本意是好的 —— 它可以使我們在復雜的環(huán)境里,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次同時處理更多的信息。 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它很容易帶來一個后果:我們「隱性認知」的占比,會越來越大,直到擠壓了「顯性認知」。 就像用電腦時,退出一個程序,它所占用的內存并不會完全釋放,而是繼續(xù)保留著幾個線程,留在后臺。 所以,電腦開久了會感到卡,就是因為內存被后臺程序耗盡了。 大腦也是一樣的。 想一想,當你感到特別疲勞時,是不是有一種感覺: 你覺得大腦里裝滿了東西,導致思維轉得很慢,卻又說不出是什么東西。 這就是因為,認知資源被「隱性認知」占用殆盡,不足于進行「顯性認知」了。 那么,怎樣才能釋放這些被占用的認知資源呢?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 把腦子里想的東西,寫下來。 我們的大腦,之所以會把信息保留在「后臺」,是因為:大腦認為這些信息是重要的。 它會想:我一定要記住它們,免得它們被遺忘了。 尤其是對于什么呢?未解決的問題。 因為,未解決的問題,意味著不確定性,也意味著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我們大腦,本質上是不喜歡「不確定」的,它會傾向于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當大量問題懸而未決時,哪怕你強迫自己專心下來,也做不到。你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些問題,渴望著立刻解決它們,或是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 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外部,就形成了壓力。 這就叫做「契可尼效應」。 而將這些信息記下來,就相當于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 這些信息已經被記住了,它們不可能被遺忘,你就放心吧。 這是引導大腦清空「隱性認知」,釋放認知資源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家 Pennebaker 和 Beall 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到一群壓力過大、正在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把他們分成三組。 第一組:讓他們每天花15-20分鐘,寫下「最令你感到焦慮、給你壓力最大的事情」,持續(xù)4天,要求它們一五一十地把細節(jié)寫出來; 第二組:同樣的寫作要求,但是題目換成了別的。比如描述一場聚會、寫一個小故事,等等。 第三組:接受正常的心理輔導,不作任何改變。 在隨后4個月的跟蹤調查中,第一組普遍反映,他們感到壓力變小了,狀態(tài)有所好轉。對三組的體檢也顯示,第一組的身體指標(血壓、肝肺功能等)恢復水平,普遍優(yōu)于其他兩組。 Pennebaker 和 Beall 解釋道:把壓力源寫下來,會給大腦一種「這些信息已經記住了」的感覺。這時,替代效應就起作用了。大腦就會自動清空這部分資源,騰出空間,去思考別的問題。 這一點,我自己其實深有感觸。 了解我的朋友會知道,我是一個筆記愛好者。 念書的時候,由于喜歡讀書,又喜歡思考,經常會感到腦子里有大量的想法。它們彼此交叉、互相聯(lián)系,把整個人弄得很疲憊。 于是我怎么做呢?用紙和筆寫下來。 這就是一開始寫作的原因。并不是為了影響他人,也不是為了輸出價值,純粹只是為了理清大腦的想法,將思維重新清零。 (當然,后來一下子堅持了二十年,并漸漸把寫作當成了事業(yè),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如果你了解過「手帳愛好者」這個群體,就會知道:喜歡手帳的人,最經常說的一個詞是什么? 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來源自哪里呢?很多方面,包括親手制作出一本精美手帳的成就感。但最關鍵的因素,是通過記錄手帳,將思維復位、大腦清空的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你會發(fā)現(xiàn),她們身上,似乎有用不盡的精力和活力。 哪怕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能見縫插針地得到恢復,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這就是堅持寫作和記錄所帶來的效果。 那么,我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來釋放認知資源呢? 1. 壓力記錄 如同前文所說,把擔憂的問題、造成壓力的原因寫下來,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你緩解壓力。 例如: 我非常擔心,今天的工作搞砸了,會不會影響整個項目?老板會不會怪罪我? 寫作的時候,可以組合應用以前文章提到的多個技法 —— 比如,上面這個例子,就可以用「5 Why」向上推演: 工作真的搞砸了嗎?搞砸的程度有多嚴重?是我自己大驚小怪、杞人憂天,還是真的造成了損害? 或者,審視自己的「自動化思維」: 這份工作在項目里占多大比重?它的結果對項目有多大影響?我對結果的擔憂合理嗎?別人會不會根本就不在意? 諸如此類。 把這些思考過程,全部寫下來。 寫完之后,可以撕下來扔掉,也可以藏起來,作為記錄。你會發(fā)現(xiàn),一頁紙寫下來,思路已經變得開闊了許多,大腦仿佛也更加清晰了。 2. 靈感記錄 另一種需要記錄下來的東西,是腦子里盤旋的念頭、想法和靈感。 我想,許多人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閱讀、休息、漫步時,突然靈光一閃,產生了某個碎片的、不成型的想法。 這個時候,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要么,你毫不在意,那么它倏忽而過,立刻消失,不留下痕跡;要么,你覺得有點意思,想把它記住。那么,它就會一直留在「隱性認知」里,占用著這部分資源。 最好的方法,是立刻把它記下來。既保留下了這個想法,又減輕了大腦的負擔。 我是這樣做的:平時在碎片時間里,我會讓思維進入發(fā)散狀態(tài),無邊無際地蔓延。突然發(fā)現(xiàn)有趣的點,就立刻把它記下來,到晚上再整理、歸檔。日積月累,就成了我的選題庫。 寫作的時候,再隨機在選題庫里挑一個。加以思考、推演和完善,就是一篇文章。 3. 自由記錄 這種方式,有兩種適用場景。 一是在起床之后。 在整晚的睡眠中,我們會由深度睡眠,慢慢過渡到快速眼動期(REM)。在后者的階段中,我們的部分大腦細胞是活躍的,它們會產生大量信息(亦即做夢)。 所以,有時起來之后,會感到大腦還沒有徹底清醒,思維轉得很慢。這就是因為,這部分信息占用了太多的資源。 這時,可以鋪開紙筆,把腦子里能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不用受到任何規(guī)則、字體、邏輯的約束。 只需寫上幾行,就能逐漸恢復思維,調適到工作狀態(tài)。 二是在犯懶的時候。 比如下班回到家和周末,經常會什么事都不想做。這時,隨手拿起紙筆,把大腦里的想法寫下來,記錄今天工作的心情、描述通勤路上看到的事物……諸如此類。 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既定的主題,比如:刷手機時隨便看到的一個話題,把它寫下來,以它為中心,進行發(fā)散思考,將腦子里的想法串起來。 不需要很長,也不需要邏輯通順,只需如實記錄下想法,寫上幾百字即可。 這樣,就能快速讓自己恢復精力,從而重拾起既定的計劃。 4. 日志記錄 我們?yōu)槭裁磿撸?/p>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準備睡覺時,腦子里還有太多的想法,沒有得到安定。當「顯性認知」空置時,它們就從后臺切換到前臺,充斥在意識中,讓你久久無法入睡。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睡前日記。 把這些想法寫出來,把一整天的困惑、心得、經歷,以及第二天的計劃,全部寫下來,將它們外部化。 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很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但單單只是把它們寫下來,放在一邊,告訴自己「明天再說」,也會心安很多。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請好好對待它。 |
|
來自: 昵稱4047132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