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看書,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從看書當中獲得思維或能力的提升。 閱讀一本書,其目的并不在于“看完”,而是通過閱讀來獲取書本里面一些對自己有用的養(yǎng)分。由于如今碎片化閱讀而塑造出來的閱讀習慣,導致了很多人無論看什么都“一眼而過”,什么都沒有留下,久而久之就看了很多書,卻依然什么都學不到的感覺。 一般來說,知識分為兩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而我們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分為四個維度: 1,你知道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 2,你知道自己還沒掌握的知識; 3,你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 4,你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掌握的知識; 任意一本書放在我們面前,這本書給所展示出來的,就是顯性知識,明擺著告訴我們書中已有的內容是什么。 而隱性知識,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無論它們是否被我們理解,也又無法很好地給別人表述出來的內容。 但無論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這里面都有一些我們已經(jīng)掌握或暫時沒有掌握,卻應該要掌握的地方。 而我們閱讀,就是根據(jù)自身掌握知識的情況,從書本中識別哪些是我們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學習那些我們還沒掌握的知識,然后喚醒自己不知道卻已經(jīng)了解的知識,最后找到自己應該要學習的知識。 這個過程,就是把顯性知識裝到腦子里,再透過對顯性知識的學習和思考,悟出那些對我們有用的隱性知識,讓其轉化為對我們有用的顯性知識,直到這些知識最終提升我們的思維認知和自我能力。 然而,這個過程由于個人的投入度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完成得很好。 為什么你看完書什么都不記得?很多人之所以看完一本書,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往往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都花在了記憶書本的顯性知識上面。 問題是,并不是所有知識都要用到這種生硬的記憶的。因為我們閱讀時候,大腦調動出來運用的往往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積極地在大腦中保存信息,以便我們的后續(xù)行動。但它的局限性,則是有限的記憶容量和衰減的保真度。 我們跟別人聊天,能夠如此順暢地銜接上下文聊下去,就是工作記憶在起作用。我們會“記得”對方上一句話說的是什么,然后以此給出相應的回答。一旦脫離這個環(huán)境,這種工作記憶就會迅速衰減。想一想,即便是剛跟朋友聊完天,你還精確記得對方分別在什么時間說了哪幾句話呢? 答案顯而易見。 你只會記得朋友大概說了哪幾句話(有限的記憶容量),而且這幾句話,只記得大概的意思差不多,卻未必能夠一字一句地精確復述出朋友的話(衰減的保真度)。 工作記憶跟短期記憶交替使用,但這種記憶跟長期記憶完全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假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只是一味地去記憶知識,卻無法通過工作記憶把學習到的內容,轉化鞏固為長期記憶,那我們的書看完也就完了,并不會學習到什么東西。 所以,想用碎片化的方式去學習知識,無異于杯水車薪,徒勞無功。 那在現(xiàn)今快節(jié)奏的時代,怎么閱讀一本書才能夠有所得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這里我只分享自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不一定是完全適用于每個人,旨在啟發(fā)大家而已。 我把這個閱讀的方法稱為“三二一一”法則。 什么是“三二一一”法則?這個法則是為了方便自己記憶這個流程而起的名字,如果你不喜歡,不這樣叫也可以! “三二一一”,就是四種閱讀行為的總稱。這個法則,是我閱讀期間,在書本上通過“書寫形式”來學習的思考過程。 請忽略我潦草的字 具體來說,“三二一一”分別指的是: 三,就是三個問題。針對書本已有卻尚未完全了解的觀點,提出三個問題(一般是what、how和when,但視具體情況而定),然后在書里或者書外尋找答案,回答問題。 二,就是兩個能夠說明文章觀點的具體案例。針對文章的內容,找出兩個具體的應用例子。一個是書中給出的已有例子,另一個是跟自己切身經(jīng)驗相關的例子。 一,就是一個總結。把每次通過前兩個行為而學習到的東西,總結為一個知識點,然后把這個知識點記錄下來。 最后那個“一”,就是一個行動。根據(jù)已經(jīng)獲取的知識點,用具體的行動把它內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通過運用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有了這個過程后,你的短期記憶,就會朝著長期記憶轉化。如果你平時能夠時時刻刻把這些知識跟以往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你就很難把它們忘記了。 接下來,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去說明如何運用這個法則閱讀。 “三二一一”法則的運用以下這篇文章,摘錄自Ulrich Boser的《有效學習》。我就用這個法則簡單舉例,看看如何閱讀這段內容。 如下:
針對上述這段內容,運用“三二一一”法則的第一步,就是根據(jù)文章想要表達的觀點,提出三個問題。 而這段文章的觀點,就是“專業(yè)知識在應用中得到深化”。對于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它的意思,但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為了更好了解這個觀點的意思,我們就要圍繞它提出三個相關的問題: 1,為什么專業(yè)知識在應用中得到深化? 2,怎么應用才能讓知識得到深化? 3,這種應用為什么會有效果? 有了這些問題后,接下來,你就要帶著問題去閱讀下面的內容了。 回答第一個問題,文章的第二段就給出了答案,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就好像在熟悉的道路上,走出一條新的路,然后了解到這條路通向哪里,跟哪些地方交叉等。而應用,就是一條新的路。通過應用去深化學到的知識。 而回答第二個問題,文章中給出了概括的自問方式,把學到的東西講給朋友聽,和用寫郵件來回憶看到的內容。 至于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因為這些做法,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能夠把學到的東西跟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做到融會貫通。 當你完成了第一步后,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找出能夠說明這個觀點的具體例子。這一步的作用,就是通過文章的例子,把自己的隱性知識思考轉化成顯性知識。這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也是把書讀出書本以外內容的感悟。 既然在完成第一步的過程中,已經(jīng)找到了書中已有的例子,那么你還要給出自己親身經(jīng)驗的例子。 針對文章中“應用”這個觀點,我明白到這種做法,其實跟以前學習到的'費曼法則'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同樣都是把學到的東西,在自己已經(jīng)理解的基礎上,復述給別人聽,讓別人也明白這個知識;如果自己無法順暢地復述出來,或者說出來別人卻不明白,那就說明自己對學到的知識還未完全吃透,這時就需要重新學習一遍了。當然,我把學到的東西寫成文章傳播出去,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有了上面的理解,那么第三步,總結出這個知識點就很容易,就是通過應用去深化自己學到的知識。對于這個觀點,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明白到背后的邏輯,也積累到相關的具體案例。 最后一步,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通過這種方式去應用知識點??赐暌黄恼拢娴陌褜W到的內容復述給朋友聽;或者把這些知識寫成總結性質的文章,諸如讀后感之類的。不管是哪種方式,一定要應用出來,而不是看完就把知識放在一邊去。 每一本書,不僅僅只有一個知識點,而是又很多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的。所以當我們掌握一個知識點后,我們必須跟之前學到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符合邏輯架構的有機整體,從而讓其變成我們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才是“生知識”,才能夠對我們的思維和能力有顯著的提升。 這個“三二一一”法則,運用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看似繁瑣,其實只要你熟練了,你就能夠把這些步驟整合起來運用。有了這個過程,你就能夠更好掌握已有但不知道的顯性知識,學習到還不了解的隱性知識,還能把這兩種知識的了解范圍,擴大到我們知道的層面。 雖然這樣做,肯定比碎片化閱讀的方式更花時間,但這些時間肯定花得值得。而且,我覺得每一天都要預留給閱讀一些專屬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專心閱讀和學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干。 完了后,就把獲得的知識點整理成思維導圖,好像上圖我自己做的那樣。當想不起來的時候,拿起這些導圖一看,就能夠瞬間回憶起來了。 這是我自己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