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畫家藝術研究院 品味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話題,傳播正能量,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第八章 瘦金體的行書與草書 第一節(jié) 瘦金體的行書簡介 【第一部分:御筆系統(tǒng)】 瘦金體的行書作品因為罕見存世,且沒有像楷書瘦金體那樣明顯的風格特征,故歷來爭議相當多。宋徽宗行書幾乎沒有一件是以純閑情逸致,創(chuàng)作作品的形式或內(nèi)容的出現(xiàn)的,多為圣旨一類的公文手跡,因此歷來有推測為宮廷秘書代筆的,有歸為宋高宗名下的,有認為是徽宗親筆的,等等說法,就像他的工筆畫一樣,也有代筆親筆之說,撲朔迷離,至今在學術界沒有定論。下面僅就本人所掌握的資料,僅代表個人觀點,做一些粗淺的論述,供同行們高手們深入研究時做參考。 1、《崇寧癸未獎諭敕書碑》(傳) 又稱《獎諭陳節(jié)敕書》,原石刻在廣西桂林龍隱巖,高96厘米,寬80厘米,全文如下: “敕:程節(jié)?。簭V西經(jīng)略司奏:安化三州一鎮(zhèn),蠻賊給集八千余人,于地名卸夾嶺、吳村、蒙家寨等處作過,黃忱等部領兵丁等二千九百九十余人,與賊斗,敵斫到五百四十八級,陣亡一十八人,賊兵大敗,奪到孳畜、器械三萬余數(shù),得功人乞推恩候。敕旨:事具悉,蠻蜒跳梁為郡邑,害維予信,臣克奮略,選用材武,提兵格斗,斬首捕虜,厥功著焉,除惡靖民,嘉乃之舉,故茲獎諭,想宜知悉,春暄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及 ,二十五日。 崇寧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桂州龍隱巖釋迦單寺主持傳法沙門賜紫,仲堪上石?!?/span> 這是相傳宋徽宗書跡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作品,書于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趙佶21歲),比《楷書千字文》(1104年)還要早一年。行書,12行,每行15字,風格與《行書千字文》接近,如“好、信、蒙、經(jīng)、賊”等字,某些字也能看到《方丘敕》、《蔡行敕》的脈絡,如“事、集、領、想宜知悉”等字:
2、《行書千字文》(傳為高宗書,但對比典型字例與徽宗《方丘》《蔡行》更接近,當為院體精品,足當師法。瘦金體文具書店有米字格彩色高清單字電子版可供臨摹參考)
作品年代不詳,風格還帶有明顯學習王羲之《圣教序》的痕跡,冊頁,共22幅,每幅尺寸為28×13.7cm?,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風格秀麗而古雅,可謂端莊雜流利,剛健含阿娜,深得東晉大王風范,尤其神似集王圣教序的筆法。以瘦硬精到的用筆為主,中間偶加重筆增強氣勢和變化。這篇行書墨色鮮活,神采煥發(fā),行氣連貫,一氣呵成,行氣呼應勝過人工集字的《集王圣教序》,筆法自然勝過雙鉤的《蘭亭序模本》,堪稱真跡之蘭序,有韻之圣教。由此可以推測瘦金體的成熟過程,是受到王羲之筆法精髓的影響的,特別是一些精準的牽絲映帶。
因為書末最后那兩行落款字書寫年代題作紹興二十年御書院書(1150),因此舊題一般歸為宋高宗趙構名下。而風格與趙構書風格格也不入,倒是與宋徽宗早年作品《崇寧癸未敕書碑》(1103)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如其中例字:'家,蒙、等、經(jīng)、好'等字寫法如出一轍(見前文對比)。與《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及其它一些行書如《蔡行敕》等相比較,很多寫法和書寫習慣也有著一脈相承的痕跡(見下圖例字對比表),故此作更傾向于是宋徽宗朝書畫院學生流落到高宗朝書寫的作品。
3、《方丘敕》墨跡卷 行書手卷欣賞《恭事方丘敕》,39.9x265.7cm,遼寧省博物館藏。質地為五幅不同顏色的均描有金花鳳的羅絹,又名《方丘禮戍答妃嬪起居敕》、《方丘季享敕》,書于政和四年(1114)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 釋文:朕肆求盛典。恭事方丘。馳清蹕以惟寅。奉黃琮而致恪。爰即一陰之始。式陳三獻之儀。乃顧嬪嬙。不忘協(xié)贊。宜加寵錫。以示眷懷。迄用有成。用宏茲賁。故茲詔示。想宜知悉。十三日。敕。(依奏) 因為卷尾有瘦金體“依奏”二字,故歷來被認為宋徽宗親筆真跡無疑最無爭議的一件作品,我們再把方丘敕和草書千字文里“用”字挑出來對比,發(fā)現(xiàn)幾乎絲毫不差,你不能說草書千字文也是宮廷書家所寫吧?但此敕仍有少數(shù)意見認為是宮廷書家代筆。
4、《蔡行敕》 【百度百科】《行書蔡行敕卷》,縱35.5厘米,橫214.6厘米。遼寧博物館藏。原本書于1119—1125宣和年間。曾入《三希堂法帖》刻本,原帖為滿行7字,《三希堂法帖》改為滿行4字,原帖由于后人將黃庭堅等的偽跋裱在后面,稱是為太宗所作,所以作者一直傳為太宗,實際上乃徽宗真跡。
【釋文】敕蔡行。省所上札子。辭免領殿中省事。具悉。事不久任。難以仰成。職不有總。難以集序。朕肇建綱領之官。使率厥司。況六尚之職。地近清切。事繁而員眾。以卿踐更既久。理宜因任。俾領盾省。實出柬求。乃愿還稱謂。殊見撝謙。成命自朕。于義毋違。爾其益勵前修。以稱眷倚。所請宜不允。仍斷來章。故茲詔示。想宜知悉。十四日。
5、《盛章敕》(約政和年間1111年~公元1117年) 宋徽宗流傳較廣的行書,墨跡所見僅五行,每行約9字不等。行文款式,章法布局,與《蔡行敕》相同 。'王''先''至''天''南''北''半'等字起筆處“露鋒尖起”的筆觸非常明顯,盡顯瘦金風格,與方丘敕、蔡行敕同。也是一幅較為可靠宋徽宗自家風貌的且較成熟的行書作品。也有部分意見認為是宮廷書家所代筆的。 6、《題文會圖行書七絕》
題《文會圖》 儒林華國古今同, 吟詠飛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畫圖猶喜見文雄。 這幅幾十字的題在畫上的墨跡,是一致公認的宋徽宗行書真跡,而且也是唯一有“天下一人”花押落款的行書作品,上鈐“御書”一印,左上方有蔡京和詩: “臣京謹依韻和進。 明時不與有唐同, 八表人歸大道中。 可笑當年十八士, 經(jīng)綸誰是出群雄?”
7、《危樓孤枕團扇》 行草書,尺寸: 高25cm。正文兩行七言聯(lián)句,落款“宣和殿書,天下一人(花押)”,字跡小于正文,吟“御書”葫蘆印于其上。見于近年的古代專場拍賣圖錄,資料介紹極少。書風瘦硬鋒利,率性揮灑中顯示出作者的極深功力,與宋徽宗另一草書團扇名作《噴香舞雪紈扇》很接近。
8、《題李成寒林平野》 9、《題展子虔游春圖》 兩款流傳較廣的宋徽宗較為可靠的真跡題簽?!邦}李成”為較標準的行書,“題游春圖”在楷、行之間,一度很難判斷真?zhèn)危蟪霈F(xiàn)高清彩色大圖,根據(jù)高清圖片可以看出,這其實是一個行書味極濃的瘦金題簽,乃宋徽宗真跡也,上有宋徽宗雙龍印。
【第二部分:院體系統(tǒng)】 10、新發(fā)現(xiàn)的《司馬光告身》 綾本墨跡,27.3×595.2cm,共計69行,每行約9字。特色:字距字緊,行距特寬,與《方丘敕》相類,書法格調(diào)雅正,具有廟堂之氣,筆力遒勁,神采飛揚。許多字的用筆結體與《行書千字文》一脈相承,如出一轍。如“草”“莫”“始”“在”“美”“業(yè)”“敢”“坐”“意”“將”“以”“萬”“起”“化”“路”“東”“敦”“公”“字”“寧”“內(nèi)”“如”“民”“守”“侍”“河”“國”“公”“戶”“明”“履”“學”“事”“特”“為”“基”聞”“書”“尤”“余”“制”“如”“右”“奉”等字:
11、《范純?nèi)矢嫔怼?/span> 南京博物院所藏,長675.8厘米、高27.1厘米,每行約8字。章法布局和字體風格如“寶、封、二、伯、戶”等字與《司馬光告身》如出一轍。 而“使”“下”“而”“心”“則”“人”“為”“尊”“命”“大”“夫”“同”“金”“仁”“時”“如”“差”“國”“觀”等相同的字《千字文》也一脈相承,而運筆相對更加成熟老健。 【網(wǎng)絡新資料】《范純?nèi)矢嫔怼烦霈F(xiàn)了難得一見的“三胞胎”現(xiàn)象: 1,南京博物院所藏;原為蘇州范氏義莊舊藏,解放后于1954年捐獻國家。為五色花綾接裝而成,長675.8厘米、高27.1厘米,告身內(nèi)容見于《范忠宣集》,題為《拜大中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中書侍郎誥》,乃大文豪蘇軾所撰(蘇軾《東坡全集》同)。卷前有元人虞集隸書“鼎司巽命”四字引首,卷后有紹興三年(1133)李璆、嘉定九年(1216)任希夷,元趙雍,明吳寬、張鳳翼,清陸時化、范寅、范欽明等八家題記。 2,日本有鄰館藏本;長635厘米、高25.4厘米,后有任希夷、吳寬及吳榮光、何昆玉、日本人長尾甲等題記。按:吳榮光(1773—1843)《辛丑消夏記》卷一著錄《宋元祐三年范純?nèi)矢嫔怼?,“麻本,高頭卷,尺寸失記,文六十八行,行書”。卷前有“退密”、“檇李”、“項元汴印”三印,卷中“制可”二字前有“延州來季子后”、“家有賜書”二印,應是吳寬藏印。未及引首,僅錄卷后任希夷、吳寬跋,以及吳榮光自作跋。故此可以斷定,有鄰館藏本即吳氏《辛丑消夏記》著錄之摹本。 3,蘇州博物館也藏有一卷。此卷于2014年12月曾公開展出,同樣用五色花綾書寫,遍鈐“尚書吏部告身之印”朱文大官印,長569厘米、高26.2厘米,內(nèi)容、格式、字跡與南博藏本無異,卷前無引首。潘世璜(1765—1829)《須靜齋云煙過眼錄》嘉慶甲戌(1814)二月二十一日記:“大人從范丈處攜其。。。宋元祐三年仆射誥(忠宣公,名純?nèi)?手卷歸。燈下展閱,元祐誥。。。字體則酷近李北海,皆當時能手為之。。。?!笨梢娕耸细缸铀姟斗都?nèi)矢嫔怼芳刺K博藏本。潘奕雋、潘世璜之所以未見南博藏正本,是因該卷至光緒十六年(1890)才經(jīng)范欽明之手,回歸范氏。 以上三本橫向尺寸略有差異,可能緣于藏家測量范圍或裱邊寬狹之不同。。。俱從南博藏正本而來,故推斷為明人摹本,而分別添蓋元、明兩代藏印。(文匯報2015年5月29日)
12、《乾道御札二通》(允文敕) 據(jù)有限資料記載:“乾道八年(1172)二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孝宗皇帝連下親書手敕二道以賜虞允文,這就是現(xiàn)歸臺北林氏蘭千山館所藏的《乾道御札二通》?!?/span> 有的文獻記載此《允文敕》為宋孝宗趙昚書,原因與前面《行書千字文》歸為宋高宗趙構所書的理由一樣,恐怕僅僅是因為出自于本朝的宮廷墨跡,便簡單的歸為本朝皇帝所書,而面對普通人也一樣就能看出來的書法本身風格格格不入的問題也懶得去追究,以此敷衍世人,而獲得學術上的偷懶。 宋孝宗的書法傳世不算少,而且風格較為穩(wěn)定,我們多看幾幅,就很明顯的能夠看出他的字純學高宗趙構,幾可亂真。就像《書史會要》稱“孝宗書有家庭法度”。如圖:
從以上兩幅圖來看,高宗和孝宗的字確實非常接近,風格都是平正、圓潤,回歸二王中庸之美。而與《御札》敕書字跡的倚側、爽利風格迥然不同,這種倚側、爽利,如秋風掃落葉般飄逸灑脫,具仙風道骨的書風顯然延續(xù)了宋徽宗《方丘》《蔡行》《題文會圖》的傳統(tǒng)。
13、新發(fā)現(xiàn)的《司馬伋告身》 14、新發(fā)現(xiàn)的《呂祖謙告身》 (網(wǎng)文摘要): 宋《司馬伋告身》,林朗庵舊藏,匡時拍賣,為年度藝術市場之一盛事。尺寸:26×247cm,創(chuàng)作年代 :1166年。司馬伋,又名司馬九,字季思,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伋為司馬光之兄司馬旦之曾孫。司馬家族在宋代素以忠貞諒直聞名,當時民族矛盾頗為突出的情況下,是一個堅定的主戰(zhàn)派。正因如此,在投降派秦檜當國的時期,司馬伋并未受到重用。到了宋孝宗時,朝廷內(nèi)主戰(zhàn)派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司馬伋才得到了升遷的機會,有了用武之地。 《呂祖謙告身》為宋代文思院特制綾本,后人裝裱為手卷。內(nèi)文殘損,可辨者尚有二百六十余字。書于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
【第三部分:綜論】 一,根據(jù)綜合對比,可排除太宗書、高宗書、孝宗書之流行論說。
二,好多是院體承傳者、書畫院學生中高手所為 從南宋的兩件告身(司馬伋、呂祖謙)漫說宋代院體書法的演變(摘要) 作者:李躍林(芝加哥阿貢實驗室物理學家、書法家) 院體書法的說法,一般認為從唐代開始。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書法,天下效之,后來的高宗、中宗、玄宗等莫不如此,翰林、待詔紛紛效法,成為翰林院書法的通行書體,故名院體。 這個風氣,在宋代仍然繼續(xù)。在元佑年間,蘇軾主翰林,雖然其書名滿天下,似乎也沒有能對院體書有所影響。這可以從黃庭堅為蘇軾用筆法的辯護中看到“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即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與蘇軾的書風截然不同的。改變這一情況的似乎是藝術天才徽宗皇帝趙佶。徽宗的書法,似乎對士人書法也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可以在蔡京蔡卞的書法中找到他的一些影子。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在建中靖國元年(1100年)即位后,徽宗重新建立了書學。考試時“以方圓肥瘦適中,鋒藏畫勁,氣清韻古,老而不俗為上;方而有圓筆,圓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者為中;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筆畫不得其意,而均齊可觀為下。”直到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下,書學存在了二十余年,全盛時學生多達500名。能入書學的必然是有一定天分的,加上名師的指點,假以時日,自然是筆墨精熟。當然,這些書學生也必然成為后來諸位皇帝的侍書待詔。 這里的兩件南宋告身,正是給我們揭示了這一重要信息?!端抉R伋告身》寫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5),《呂祖謙告身》寫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6),分別是徽宗書學之后40年和50年。這兩件都是長鋒硬毫以很快的速度書寫的。整體上既沒有傳統(tǒng)的王羲之風格的院體的痕跡,也沒有當時十分盛行的士人書法如蘇米黃的樣式,更沒有做了皇帝三十五年的而書法也是非常高明的宋高宗的書體的一絲痕跡。事實上,現(xiàn)存的能直接與《司馬伋告身》和《呂祖謙告身》相比的,只有徽宗的《蔡行敕卷》(圖一,書于宣和年間,1119-1125)。從書法上來看,徽宗的《蔡行敕卷》無疑更具有一個藝術家的自信,行筆如行云流水、毫無凝滯,一無依傍于前人。 這件寫在徽宗書學后40之后作品,沒有學習高宗和孝宗的書法,卻帶有濃厚的徽宗書法風氣。綜合所有這些特色,我以為這正是徽宗建制書學成果的體現(xiàn),而書寫者為徽宗書學的學生。 三,中庸,肥壯,瘦硬三大主流書風的發(fā)展脈絡與風格特征 初唐書法,繼承了王羲之中庸之美并發(fā)揚光大。有唐一代,書法蔚興,高手如云,誕生了歐、虞、褚、薛等四大楷書家,行書有張少悌、李邕、徐浩、陸柬之等都是一時名手,循《圣教序》《蘭亭》上承晉法。盛唐大書家肥壯美書風的開創(chuàng)者顏真卿、張旭等人所創(chuàng)造的書法高峰即產(chǎn)生在那樣的一個廣闊的時代背景。
唐、五代到宋初相隔也就五十幾年,唐代興盛的宮廷書法也必將有高手或者文風余緒承傳到宋代,并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以至于到蘇東坡時代,有黃庭堅拿翰林侍書的院體書法為蘇東坡書法辯護一說。宋徽宗生在宮廷,肯定是從孩童起便要求學習吸收過這種書法的寫法的,就如他畫畫學習本朝王詵、崔白等大師一樣。及至傳到宋徽宗,這位最著名的宮廷書畫藝術天子手里又將院體書法發(fā)揮到極致,加入了文人情趣,再不是黃庭堅為蘇東坡辯護時代的樣子了,最起碼更進步了,成為了真正的書法藝術珍品,與他的楷書草書一起,開創(chuàng)了有別于中庸風格而又不同于顏真卿張旭等開創(chuàng)的肥勁美書風的另一主流門派——瘦硬書風集大成者。這與唐代宮廷名手張少悌,李邕,徐浩等人的風格有了質的變化,就像楷書瘦金體也已經(jīng)不像褚遂良,二薛等人的風格了一樣道理。 后有宋高宗,趙孟頫等人繼承了唐代中庸風格的院體書風,承接發(fā)揚,興盛一時。而宋徽宗及其畫院學生的佼佼者們發(fā)展開創(chuàng)的具有道家風骨的院體書風,后世除偶爾出現(xiàn)幾幅無書者名的敕書之外,不見有留下名字的大家出現(xiàn),更無像《方丘敕》《蔡行敕》那樣的頂級作品出現(xiàn),部分敕書如《司馬伋告身》《呂祖謙告身》等,筆力既弱,結構也較生疏,以現(xiàn)強弩之末之態(tài)。 瘦硬主流行書式微,至今已九百年,瘦金亦九百年,可見中庸易傳,仙跡難繼,九百年后,有邱某等率108將之流,欲傳薪火與今世。 四,如何學習瘦金體行書 從傳世院體書法(專指行書)墨跡來看,有極深厚的傳統(tǒng)基礎,主要從王羲之的圣教序(或者說從王羲之真跡學來,因王羲之真跡到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存,但當時宋徽宗手上還是有幾百件的,我們能見到的最長篇的就是集王圣教序了。宮廷學生都是精選的天分很高的人,老師也教得非常好,學的就非常的到位,所以一看讓人想到圣教序。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圣教序的確是刻得好,忠實的保留了王羲之原貌)而來,但院體最后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和宮廷味道,和楷書瘦金體一樣,精致脫俗,極其講究功力,其中頂級的作品幾乎都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增一分太肥,減一分太瘦,完美的無以復加。綜合全體來看,水準也有高有低,就像同一個班級的畢業(yè)生一樣,有成績頂尖的(如《允文敕》),也有資質較差的(如《司馬伋告》)。我們?nèi)绻^承宋代院體行書,應以宋徽宗少數(shù)“御筆”為標桿(方丘敕、蔡行敕等),揣摩筆法,以《行書千字文》等院體精品為主要取法對象(字數(shù)較多),學習結構,以其他敕書為輔,擴大眼界。課后應多讀書法史,上溯二王一脈,下攬李(邕)、趙(孟頫),旁觀顏柳,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全面的鑒別。 待續(xù) 邱金生書法藝術賞析 瘦金體研修院——《邱金生:怎樣寫瘦金》 系列專題連載(點擊閱讀) 目 錄(與書同步) 第一章 書寫工具 1、用什么筆 2、用什么紙 3、墨的選擇 第二章 用筆方法 1、筆法的演變 第三章 永字八法與筆畫大全 1、瘦金八法頌 2、瘦金筆陣圖 3、基本筆畫大全 4、小結 第四章 結構的臨摹與移魂大法 4、田字格和米字格 5、基本筆畫占位總表 第五章 瘦金體結構五步法 1、疏與密 2、長與短 3、正與斜 4、連與斷 5、輕與重 第六章 111個偏旁部首的寫法 第七章 瘦金行楷體 1、瘦金體正楷體 2、瘦金行楷體 4、行楷與正楷的轉換 第八章 瘦金體的行書與草書 1、瘦金體的行書簡介 2、宋徽宗的傳世草書簡介 3、瘦金體行書的臨摹 4、瘦金體草書的臨摹 第九章 瘦金體的章法 1、有行有列 2、有行無列 3、無行無列及其它 4、“天下一人”花押的寫法 第十章 三圣論 1、宋徽宗與王羲之 2、瘦金體與顏體 3、三圣論 4、論持久戰(zhàn) 第十一章傳播瘦金 弘揚國粹 1、瘦金體名人錄 2、尋找瘦金體承傳者的108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