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修辭】點染與用典。采桑子

 文冠厚樸 2017-09-30
 本帖最后由 一介布衣 于 2017-9-27 16:42 編輯

【修辭】【一介布衣講稿】
14期大學(xué)士班詞班第二講【修辭】【一介布衣講稿】
內(nèi)容提要:

l      修辭之點染

l      修辭之用典(5種)

l      關(guān)于詞牌《采桑子》的簡析與寫作





修辭之點染

詞之修辭現(xiàn)象最為繁雜,而修辭之技巧運用更是萬有不齊。在此只講一下“點染”、“用典”、“對仗”。 ??? 點染,本是繪畫的技法,即加點與渲染。清人《學(xué)畫淺說》曰:“凡打遠山,必先以香朽其勢。然后以青以墨一一染出,初一層色淡,后一層略深,最后一層又深。蓋愈遠者得云氣愈深,故色愈重也?!边@里說的就是繪畫的“點染”法。詞學(xué)中的點染指的是點明與烘托。它是詞人常用的修辭手段。如柳永《雨淋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边@里就運用了點染法。詞先以“念去去”點明遠別之念,再以“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三個景象,來渲染遠別的離情?!澳钊トァ比志銥樨坡暎曇舳檀?,讀時幾乎是一字一頓,給人一種以一去成永別之感,以路漫漫、野茫茫、無限悵惘之感。而下面的渲染,也層層加深、加濃:既曰“煙波”又曰“暮靄”,且以“千里”、“沉沉”加色!“楚天”已經(jīng)夠遠的了,可又用了一個“闊”字增色,將“闊”與“千里”相映。如此廣闊而凝重的空間,不僅離別之情深重可感,且別后之境也仿佛可見。下半闋也同樣運用了點染手段,將“傷離別”的點,層層渲染,十分濃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點染的方法一般是先點而后染。


如柳永的《八聲甘州》: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翻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這里就先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的淺色輕染一下,緊接著點出了凄涼的秋天,最后才從“霜風(fēng)凄緊”等三個方面層層為“清秋”渲染,從而為抒寫羈旅之苦作了充分的鋪墊。 ??? 使用點染必須注意的是:“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也變成死句矣?!保▌⑽踺d《藝概》)。



古詞創(chuàng)作技巧講座

修辭之用典

古詞創(chuàng)作技巧講座---第七講之二?? 修辭之用典 ? ???? 用典,也叫“用事”,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段。它通常是指對前人的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當(dāng),可以增加詞的容量,增強詞的表現(xiàn)力,收到更好的藝術(shù)效果。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詞不能堆垛書卷,以夸典博,然須有書卷之氣味。胸?zé)o書卷,襟懷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詞非俗即腐,非粗即纖?!惫派焦确Q蘇東坡《卜算子》詞“非胸中有萬卷書,孰能至此”。所謂“書卷之氣味”也當(dāng)與用典有關(guān)聯(lián)。詞中用典,千變?nèi)f化,情況復(fù)雜。約而述之,大體有六。

1、明用。

這里所說的明用,即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它往往是把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成泛指。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逼渲小皷|籬”就是暗用了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典。不過,此處“東籬”已經(jīng)泛指栽種菊花的園地了。再如辛棄疾的《祝英臺近》:“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边@里用了兩個典。一是“桃葉渡”。原指王獻之送愛妾桃葉渡河的地方。二是“南浦”典出《楚辭·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毙猎~中的“桃葉渡”與“南浦”都是泛指送別的地方。 ???? 此外,明用典故的現(xiàn)象還大量表現(xiàn)在直接采擷前人詩句入詞。比如,有全用前人詩句的。秦觀的《臨江仙》結(ji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就是全部照搬了錢起的詩句。也有減前人詩句之字而后入詞的。如辛棄疾的《念奴嬌》中的“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二句就是將林埔“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減去數(shù)字而成。還有給前人的詩句增加字?jǐn)?shù)而入詞者。如辛棄疾《滿江紅》曰:“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本褪菍拙右住敖菟抉R青衫濕”詩句增添了四個字。

2、暗用。

所謂暗用,是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暗含在典故之中,很難從字面上看出來。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曰:“我欲乘風(fēng)歸去”,這里就是暗用了《列子·黃帝篇》典故。據(jù)列子自己說,他從老商氏學(xué)道,最后達到了忘物,忘我之境界:“心凝神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fēng)東西,猶木葉干殼。意不知乘風(fēng)我耶?我乘風(fēng)乎?”蘇軾用此典,暗含忘掉一切的意思。

3、正用。

這里是指典故的含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一致而言。如辛棄疾詞《永遇樂》結(jié)拍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明作者希望南宋統(tǒng)治者能象趙王欲起用廉頗那樣來重用他。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與典故的含義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自己的遭遇和廉頗也幾乎相似。

4、反用。

就是從反面來闡發(fā)典故,即反其意而用之。如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而陸游則反其意而用之曰:“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庇秩缒纤螀敲凇肚邎@春·讀〈史記〉有感》曰:“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這觀點與屈原的言行相反,且與傳統(tǒng)觀點也相反,表達了作者的憤激之情。

5、借用。

這是指借用典故,來表達另一種與典故本身無關(guān)的事物。如李煜在《破陣子》中曰:“一旦歸為塵虜,沈腰潘鬢消磨?!薄吧蜓笔侵干蚣s腰肢消瘦而言。典見《梁書·沈約傳》?!芭唆W”原指潘岳鬢發(fā)斑白,語出潘岳《秋興賦》。李煜借用此典僅表明自己被俘虜后精神與肉體的痛苦和摧頹,與典故本身并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6、化用。

詞人根據(jù)需要將典故重新改寫,甚至拆散,溶化在字里行間。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化用前人詩文入詞上。如劉克莊《沁園春》曰:“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本褪怯伞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犯幕鴣淼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用典切忌堆砌,欲要用典,首先應(yīng)該以“無事障”為貴。何為“事障”?“晦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也?!保▌⑽踺d《藝概》) ?



關(guān)于詞牌《采桑子》的簡析與寫作

采桑子 唐教坊曲,有《楊下采?!?,調(diào)名本此?!蹲鹎凹纷ⅲ河鹫{(diào)。《樂府雅詞》注:中呂宮。南唐李煜詞名《丑奴兒令》,馮延巳詞名《羅敷媚歌》,賀鑄詞名《丑奴兒》,陳師道詞名《羅敷媚》。

------------------------------------------------------------

采桑子 雙調(diào)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韻

和凝

蝤蠐領(lǐng)上訶梨子,繡帶雙垂。椒戶閑時,競學(xué)摴蒲賭荔枝。

⊙○◎●○○● ◎●○△ ⊙●○△ ◎●○○◎●△

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無事顰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 ⊙●○△ ⊙●○△ ⊙●○○◎●△

※ 此調(diào)以此詞為正體,若李詞、朱詞之添字,皆變體也。

按,馮延巳詞,前段第一句“馬嘶人語春風(fēng)岸”,馬字仄聲,人字平聲;第二句“芳草綿綿”,芳字平聲;第三句“夢過金扉”,夢字仄聲;結(jié)句“花謝窗前夜合枝”,花字平聲;又“落盡燈花雞未啼”,雞字平聲;后段第一句“起來撿點經(jīng)游地”,起字、撿字俱仄聲;第二句“處處新愁”,上處字仄聲;第三句“不語含情”,不字仄聲;結(jié)句“水調(diào)何人吹笛聲”,水字仄聲,吹字平聲。譜內(nèi)可平可仄據(jù)此。若兩結(jié)句第三、四字,例用平平,則不可移易也。



采桑子·馬嘶人語春風(fēng)岸

五代: 馮延巳

馬嘶人語春風(fēng)岸,芳草綿綿。楊柳橋邊。落日高樓酒旆懸。

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

------------------------------------------------------------

又一體 雙調(diào)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兩平韻、一疊韻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疊句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 ○●○△ ○●○△  ●●○○ ○●●○△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疊句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 ●●○△ ●●○△  ○●○○ ●●●○△

※ 此詞前后段第三句即疊上句,兩結(jié)句較和凝詞各添二字,或名《添字采桑子》。

------------------------------------------------------------

又一體 雙調(diào)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朱淑真

王孫去后無芳草,綠遍香階。塵滿妝臺,粉面羞搽淚滿腮,教我甚情懷。

○○●●○○● ●●○△ ○●○△ ●●○○●●△ ○●●○△

去時梅蕊全然少,等到花開?;ㄒ殉擅罚纷忧嗲嘤謳S,兀自未歸來。

●○○●○○● ●●○△ ○●○△ ○●○○●●○ ●●●○△

※ 此詞見《花草粹編》選本,皆集唐宋女郎詩句也。較和凝詞,前后段各添五字一結(jié)句,采入以備一體。



(二)名作欣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注釋】
(1)丑奴兒:詞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3)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5)欲說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于啟齒的感情。2.內(nèi)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6)休:停止。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chuàng)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fēng)景優(yōu)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賞析】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lǐng)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fēng)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fù)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rèn)為中原是可以收復(fù)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dāng)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lián)系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quán)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fù)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quán)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岸褡R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fù)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jié)構(gòu)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yīng)。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zhuǎn)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dāng)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并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jīng)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

宋: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jié)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fēng)中隨風(fēng)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fēng)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注釋】
⑴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fēng)景佳勝。
⑵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⑶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⑷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⑹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創(chuàng)作背景】本詞作于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jié)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



【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翱账熙r”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guān)鍵。兼寫“空”、 “ 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 “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xiàn)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案┭隽暨B”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跋﹃枱o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zhuǎn)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里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笆暡ㄆ?”,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 采桑子》里寫的“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耙鞍稛o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詩“ 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dāng)日的游湖活動結(jié)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jīng)消失。月自西南方現(xiàn)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diào)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xiàn)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里已經(jīng)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fēng)來酒面醒?!薄八骘L(fēng)來”,既送來蓮香 ,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xiàn)力。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五代:馮延巳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v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譯文】
花前沒有了她的陪伴,獨自在花間徘徊,看繁花似錦,芳草天涯,一株株、一簇簇,都有他尋找的往昔舊夢,觸目悲涼。雖是春光美景,卻是歡樂難再,即使笙歌入耳,婉轉(zhuǎn)悠揚,也只能喚起他對愛侶的追憶,從而更添感傷惆悵。
轉(zhuǎn)眼望去,林間彩蝶對對,簾間飛燕雙雙,皆在快樂嘻逐,恩愛相偕。不思量、難思量,抬頭望天邊,還是夕陽西沉、殘陽如血。血色勾勒了天邊的綠樹,涂抹了林中的青苔,也籠罩了他的心,明麗而慘烈。

【注釋】
①縱有:縱使有。
②笙歌:笙代指各種樂器;笙歌即指各種樂器演奏聲和歌聲。
③忍:作“怎忍”解。



【賞析】

     上片寫“失卻游春侶”、 “獨自尋芳”之悲。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花前月下”,原為游春男女的聚會之地;而偏偏在這游樂之處,失卻了游春之侶;花前誠然可樂,但獨自一人,徘徊覓侶,則觸景生情,適足添愁,甚而至于舉目四顧,一片凄涼,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縱有笙亦斷腸?!斌细柙谟螛窌r最受歡迎,但無人相伴,則笙歌之聲,適足令人生悲。“縱有”兩字,從反面襯托失去之痛:笙歌散盡,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斷腸,但他卻感到即使笙歌滿耳,也仍然是愁腸欲斷。

  下片寫因見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自己失卻游春之侶而影單形只,但閑步四望,只見彩蝶雙雙,飛舞林間;蒸兒對對,出入簾幕。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辈实?、燕兒都成雙做對,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獨之感!“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以景結(jié)情,夕陽斜照在綠樹青苔之上的靜景,正與上片的“滿目悲涼”之句相拍合。





采桑子·彭浪磯

宋代: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



【譯文】
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獨的浮云。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國中原已淚滿襟。
碧山對著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著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xiāng)。

【注釋】
①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②扁舟:小舟。
③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后,詞人離開故鄉(xiāng)洛陽南下避難,經(jīng)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chuàng)作的。



【賞析】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xiāng),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戰(zhàn)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jīng)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fù)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叭f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xiāng)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xiàn)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里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xiāng)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xiāng)愁的時刻,對于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里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diào)蒼暗。用“扁舟”、 “旅雁”、“孤云”、 “汀洲冷”、 “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凄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采桑子·九日

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xiāng)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fēng)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fā)出蕭蕭的聲響。返鄉(xiāng)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jié),故園風(fēng)光正好,離愁倍增。不愿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dāng)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注釋】
①九日。即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jié)。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②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③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④蕭:風(fēng)聲;草木搖落聲?!冻o·九懷·蓄英》:“秋風(fēng)兮蕭蕭?!保欢鸥Α兜歉摺吩姡骸盁o邊落木蕭蕭下?!?br> ⑤迢迢(tiáo):形容遙遠。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fēng)。因屏風(fēng)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fēng)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說,故鄉(xiāng)那么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⑦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
⑧魂銷:極度悲傷。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納蘭寫此詞時,正使至塞外,自然佳節(jié)思親,倍感形單影只、孤獨寂寞,遂填此以寄鄉(xiāng)情。



【賞析】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僅用聊聊數(shù)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huán),路途漫長難行,遙應(yīng)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lián)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zhuǎn),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jié)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xiāng),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fù),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fēng)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譯文】

  人從出生到逝去,都要經(jīng)歷人世間的這段時光。可歲月悠悠,人生易老。時光就那樣,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間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長亭短亭的離別后而傷感,離別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淚濕春衫呢。

  昨夜西風(fēng)急,在梧桐鎖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幾次次從夢里把人吹醒,醒來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朧朧,幽幽的,淡淡的。在我這高樓上,突然不知道從何處傳來一聲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涼和孤寂)。

【注釋】

(1)離亭:古代送別之所。

(2)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3)朧明:微明。



采桑子

宋:晏幾道

白蓮池上當(dāng)時月,今夜重圓。曲水蘭船。憶伴飛瓊看月眠。
黃花綠酒分?jǐn)y后,淚濕吟箋。舊事年年。時節(jié)南湖又采蓮。



【簡析】

這首寫的是與妓女文君(文君應(yīng)不是真名)一同在南湖采蓮的事.許飛瓊是西王母的侍女,此處借指文君。
這一句頗有物是人非之感,所描摹的景物情事都非常優(yōu)美,作此句之人,必定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寥寥數(shù)語,就將眼前和記憶的景致交融一起,將相思的意境很恬淡地就勾勒出來,堪稱佳句。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
西湖風(fēng)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fēng)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注釋】
(1)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劃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2)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3)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4)琉璃:指玻璃,這里形容水面光滑。
(5)漣漪:水的波紋。
(6)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采桑子

五代:李煜

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tài)徘徊。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暫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譯文】

亭前紅花飄落,春光亦隨花而去,花兒飄落的姿態(tài)優(yōu)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兒不忍歸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細雨霏霏,這雨,浸潤了落花,也浸濕了愁緒,我雙眉緊鎖,難得一展。

沒有遠方的佳音,獨守綠色窗欞,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飄渺,漸漸燒成了灰燼。思情難耐,百無聊奈時,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兒朦朧進入夢境。





【注釋】
①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采桑子格律為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jié)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此詞調(diào)于《花草粹編》、《續(xù)選草堂詩余》、《古今詩余醉》中有題作“春思”。

②亭:侯本二主詞、蕭本二主詞、呂本二主詞、《花草粹編》、《尊前集》、《歷代詩余》、《全唐詩》等本中均作“亭”。晨本二主詞中作“庭”。逐:跟隨。紅英:紅花。盡:完。全句意思是,春光隨著紅花的飄落而完結(jié)。

③徘徊:這里形容回旋飛轉(zhuǎn)的樣子。

④細:蕭本二主詞中作“零”;呂本二主詞中此字空缺。霏微:《尊前集》中作“霏霏”;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中誤作“非非”。霏(fēi)微,雨雪細小,迷迷濛濛的樣子。唐代李端《巫山高》中有詩云:“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fēng)。”

⑤不放雙眉:就是緊鎖雙眉的意思。全句意思是,無法使雙眉暫時展開。

⑥芳音:晨本二主詞中作“芳英”。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尊前集》中作“芳春”。芳音,即佳音,好音。斷:斷絕。

⑦香印成灰:指香燒成了灰燼。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種香料搗成末調(diào)和均勻制成的一種香。王建《香印》詩中有句:“閑坐印香燒,滿戶松柏氣。”可見,“香印”與“印香”同義。古時富貴人家為使屋里氣味芬芳,常常在室內(nèi)燃香。成灰,成為灰燼。

⑧可奈:《花草粹編》中作“可賴”;吳本二主詞中誤作“可奎”??赡危跄?,即無可奈何。情懷:心情,心境。唐代杜甫《北征》中有詩句:“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shù)日?!盵2-3]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歸去

五代:馮延巳

笙歌放散人歸去,獨宿江樓。月上云收。一半珠簾掛玉鉤。

起來檢點經(jīng)由地,處處新愁。憑仗東流。將取離心過橘洲。



采桑子

五代:李煜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清:納蘭性德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fēng)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采桑子·清明

宋:曾覿(dí)

清明池館晴還雨,綠漲溶溶?;ɡ镉畏?。宿粉棲香錦繡中。
玉簫聲斷人何處,依舊春風(fēng)。萬點愁紅。亂逐煙波總向東。

采桑子

宋:謝逸

楚山削玉云中碧,影落沙汀。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橫。
金錢滿地西風(fēng)急,紅蓼煙輕。簾外砧聲。驚起青樓夢不成。

【作業(yè)】:以清明為主題,依照正格體填一闕《采桑子》。 依《詞林正韻》,韻部不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