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在位十四年。 宋桓公次子,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所出,因此,茲甫是嫡子。 周襄王元年,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yīng)是繼位之人。 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 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wèi)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 周襄王二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 宋襄公封庶兄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quán),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宋桓公尚未下葬,齊桓公約各路諸侯在葵丘會盟,宋襄公前去赴會。 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齊桓公的委托,答應(yīng)照顧齊國的太子昭,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yīng)。 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lǐng)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 齊人里應(yīng)外合,擁立太子昭即位齊國國君,是為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周襄王十三年秋,諸侯在盂地會盟。 到盂地前,目夷勸說宋襄公:楚人不講信用,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 宋襄公說:是我提出不帶軍隊,已與楚人約好,豈能不守信用。 于是,宋襄公不帶軍隊前去赴會。 到了約定之日,楚國早已埋伏好軍隊。 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發(fā)生爭議,楚成王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 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盟時,在魯僖公的調(diào)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周襄王十四年冬,宋襄公領(lǐng)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求救。 楚國派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fā)起攻擊。 宋襄公擔心國內(nèi)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軍隊在泓水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向宋軍沖殺。 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攻擊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能趁對方渡河攻打。 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 宋襄公說:按照周禮的傳統(tǒng),需等他們列好陣勢,再行攻擊。 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沖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大腿。 周襄王十五年夏,宋襄公傷痛發(fā)作,不治而亡,葬于襄(ráng)邑。 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中,宋襄公的爭議最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他置國家公器于不顧,過度遵守周禮,以至功敗身死。 然而我們回顧歷史,在那個禮樂剛剛開始崩塌的年代中,或許正是因為他恪守周禮的規(guī)則,點燃了禮樂文明的最后一束光芒,才被奉為一世霸主的。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春秋戰(zhàn)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