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不同時代的學(xué)者給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廣泛的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在這個名單中,楚莊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能進入名單,并不是因為和王孫滿討論了周天子那幾個鼎的重量。他帶領(lǐng)下的楚國,強盛時期勢力范圍曾到達黃河流域。如果讓周王朝的人列五霸名單,楚莊王大概率是不會入選的,因為在周人看來,楚為“荊蠻”,不是“中國”文化圈的,另外他還僭越稱王。 另外四霸,有兩個共同特點: 一 都干了“尊王攘夷”的事情。 二 從實力上看,一霸不如一霸。 齊桓公北滅孤竹,南服荊楚,迫使楚國每年向周王室進貢,雖然只是幾車包茅,好歹也算是掙到了面子,另外,周襄王也是在齊桓公等諸侯的擁戴下上位的,所以周襄王對他還是非常感激的,于是封他為“方伯”。 晉文公,為報答當(dāng)年楚成王對他的禮遇之恩,在與楚軍對陣時,退避三舍,最后在衛(wèi)國城濮展開決戰(zhàn),大敗楚軍,楚將成得臣被逼自殺。晉文公將楚軍俘虜1000人、戰(zhàn)車100乘獻于周天子,算是“尊王攘夷”兩件事一起辦了。周襄王“狩獵于河陽”,封他為“方伯”。換句話說,晉文公這個“方伯”之位是通過周襄王自降身價得來的,或者說是這里面有點脅迫的味道。 秦穆公,實際上主要是顧著自己那一攤子了,西戎的事就夠他煩的了。后來周襄王的夫人隗后與他的弟弟太叔帶做亂宮闈,做起了不倫之事,周襄王還因此被趕出國都,秦穆公曾象征性的出兵,為表達謝意,周襄王就派了個人去口頭表揚了下秦穆公,僅此而已。也就是說,他頂多做了“攘夷”的事。 宋襄公,這個最悲催,當(dāng)然也曾經(jīng)當(dāng)過盟主,只不過是幾個小國承認而已,后來邀約齊楚參加,會盟時反被楚成王挾持為人質(zhì),經(jīng)過泓水之戰(zhàn),最終死于自己踐行的“仁義”。“尊王攘夷”沒辦到,反被“荊蠻”一頓羞辱。 按說,江山代有人才出,春秋幾百年,那么多的諸侯國,選幾個像樣的“霸主”應(yīng)該不難吧,再說前面有齊桓公做榜樣,即便不進步,至少也不應(yīng)該退步才是。但實際情況卻是“矮子里面挑個兒高的”,并且在這幾霸之后,再無霸主,原因何在? 一 諸侯內(nèi)訌頻發(fā) 齊桓公,年老后貪圖享樂,在管仲死后,重新啟用豎刁、開方、易牙等奸佞之輩,最后自己被餓死宮中,幾個兒子為爭君位大打出手,強者如齊桓公尚且如此,更遑論別人? 宋襄公護送齊國公子昭歸位,僅僅是聯(lián)合了曹、邾、陳幾個小國就打到了齊國都城。到了齊頃公時期,晉國打他,齊國居然向楚國求救! 這種內(nèi)耗,嚴(yán)重削弱了內(nèi)部力量,使得中原諸侯如同一盤散沙,導(dǎo)致楚國勢力直接越過長江,其影響力甚至到達黃河流域。 二 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 齊桓公時期的齊國,聚攏了以管仲、鮑叔牙為首的大批人才。內(nèi)施教化,發(fā)展農(nóng)商,拉活經(jīng)濟;外圖霸權(quán),諸侯賓服,拓展空間。另外,當(dāng)年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時候,齊國享有征伐諸侯的特權(quán),在這個基礎(chǔ)上,管仲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玩法。后來者,比如晉文公的趙衰、狐偃等人,只不過是“尊王攘夷”的模仿者或者說是碰瓷兒者,因為他們無法越過這一理論高度,甚至他們都沒有提出過什么像樣想法,頂多是小打小鬧罷了。沒有深邃思想的提煉,勢必就是在原地打轉(zhuǎn)了。 三 君王自身問題 春秋時期,雖然經(jīng)常發(fā)生以下犯上之事,臣子弒君也時有發(fā)生,還未進入君王威權(quán)時代,但是君王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他的態(tài)度、能力會直接左右一個事件甚至一個諸侯國的走向。所以,一國之君的能力至關(guān)重要。 其實,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國方面的“文治武功”,這個屬于技術(shù)層面,其實可以通過后天學(xué)習(xí)得以提高,另一個就是格局問題了,這個真的沒法改變。格局小,有如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 1 目光短淺 這個很好理解,只顧眼前,不計后果,往往因小失大。 齊國公子商人殺了太子舍,自己繼位為齊懿公,上位后虐待太子舍的生母昭姬,作為娘家人,魯文公不干了,就找盟主晉靈公出兵伐齊。齊國送了幾車金帛過去,晉軍就回國了。 宋國公子鮑如法炮制,殺了宋昭公,晉國出兵,宋國也是送了幾車金帛,這事也了了。 堂堂霸主,不主持公道,卻變成了敲詐勒索之人,與街頭收保護費的小混混有何區(qū)別?這種自降身價的行為為盟友所不恥,同盟國離心離德在所難免。 2 捅刀盟友 宋楚泓水之戰(zhàn)后,宋襄公的“仁義”并沒有庇護他,最終傷重不治,臨終前,留下遺言,楚是宋的世仇,以后不可請和。晉文公稱霸后,宋事晉如事父。就是這樣一個鐵桿盟友,晉國是怎么對待他的呢? 公元前595年,楚國圍困宋國,宋成公向晉國求救,晉景公認為楚軍千里行師,必不久戰(zhàn),如果宋國能堅持四五個月,楚國也就自動退兵了,晉景公不想發(fā)兵,但是他又想撈“救宋”的這個名聲,于是就派解揚去宋國傳信,讓他們耐心等待,這一等,就是9個多月!最后,宋楚雙方都不想打了,于是他們成了盟國。 這種不出力想討好的做法,激怒了許多諸侯。平時把你當(dāng)大哥供著,關(guān)鍵時刻還要自己上去挨刀子,何必跟你這無信無義之人結(jié)盟?好多盟國紛紛叛逃。 3 公器私用 晉國郤克、魯國季孫行父、衛(wèi)國孫良夫、曹國公子首,這四位身體都有殘疾,分別是獨眼龍、禿頭、跛子、駝背,他們作為赴齊使節(jié),在舉辦私宴時,齊頃公母親看到這四人在一塊,不覺放聲大笑。此事一發(fā)不可收拾,四人俱起本國兵馬伐齊。 這是典型的公器私用。一言不合就開戰(zhàn),所以好多人說“春秋無義戰(zhàn)”。 四 “王道”出現(xiàn)變化 孔子感慨禮崩樂壞,呼吁人們“遵周禮,行王道”。周以“禮”立國,那個年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岸Y”在周代的作用,其實更接近于法律,它本身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比如我們都熟悉的“畫地為牢”,犯人不是不敢跑,而是因為“信”而不能跑,是這種信念把他強制留在了圈里。 但是,宋襄公的死亡,代表了“禮”的徹底崩盤。說明,“王道”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 小結(jié) 整個東周時期,天子威權(quán)不在,君權(quán)下移到諸侯。當(dāng)年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從而形成《周易》,所謂易,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改變。但是后來的周天子卻忘了這一點,只顧因循守舊,守著老祖宗那點東西不思進取,聰明如王孫滿者,在楚莊王問鼎時,也還是用德來教化荊楚。殊不知外面已經(jīng)有新的王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