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自古與人參、鹿茸并稱為重要三寶,是備受歡迎的滋補佳品。但是,阿膠的定義是什么?驢膠和阿膠的區(qū)別是什么?阿膠究竟為何而得名?很多人對此有不少疑惑,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宏濟堂阿膠 《中國藥典》中對阿膠的標準規(guī)定如下:【來源】本品為馬科動物驢Equus asinus L.的干燥皮或鮮皮經(jīng)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制法】將驢皮浸泡去毛,切塊洗凈,分次水煎,濾過,合并濾液,濃縮(可分別加入適量的黃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狀,冷凝,切塊,晾干,即得;【性狀】 本品呈長方形塊、方形塊或丁狀。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澤。質(zhì)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根據(jù)藥典定義可知,只有驢皮膠才能稱作是阿膠,驢膠和阿膠只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市面上還有一種流傳的說法,阿膠因產(chǎn)于東阿故而成為阿膠。其實阿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xiàn),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東阿阿膠成立才幾十年,此類說法實為繆傳。 阿膠的聞名源于其在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等方面的獨特功效。歷史上還有其他膠品,據(jù)張振平研究,先秦有膠多種如鹿膠、馬膠、牛膠、魚膠等,唐宋時驢皮、牛皮二皮通用,成兩大主流,后者認為驢皮膠藥用好于牛皮膠,驢皮膠由此成為主導(dǎo)。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貴驢皮……,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為真”。 |
|
來自: 數(shù)字人生6688 > 《陽谷聊城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