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本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黃芪體質(zhì)”的識別是關鍵?!包S芪體質(zhì)”是指適用于黃芪類力的一種體質(zhì)類型,以巾老年人多見。特征如下: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外形呈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松軟,腹部較膨滿,但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及痛脹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相對顯得深凹,編者謂之 “黃芪肚”。整個人就像一個盛水的皮囊。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zhì)淡胖,舌苔潤。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營養(yǎng)過剩、缺乏體力運動往往足該體質(zhì)形成的原因。 其二,與類似方作鑒別。本方與越婢湯都治療“風水”,所主皆有浮腫、關節(jié)痛、多汗、尿量減少。區(qū)別在于:越婢湯適合麻黃體質(zhì)者,體力比較充實,皮膚比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黃芪湯適合黃芪體質(zhì)者,體力比較低下,皮膚較細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湯證病程較短,并有口渴、身熱等熱象,其浮腫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黃芪湯證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多伴有畏風、疲勞感,浮腫多見于下肢。防己茯苓湯也主水氣,與本方相比,少白術而重用茯苓,無生姜、大棗而有桂枝。所主為“四肢腫”、“四肢聶聶動”。本方所主水氣側(cè)重于下身,以身重汗出為主證。防己茯苓湯可看作防己黃芪湯和苓桂劑的合方,其鎮(zhèn)靜作用要強于本方。 其三,關于本方的劑量,日本醫(yī)家丹波元簡認為是后人改動,而《干金方》所載卻是原方。當為:防己四兩、甘草一兩、白術三兩、黃芪五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因此,本方單獨應用時可用大劑量,加味或合方時,可用小劑量。許多臨床報道中,黃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較大,均在60克以上,可參考使用。而甘草的用量不宜過大,3至6克為適宜。另外木方的劑量也應參考患者的體重,大致上應與體重呈正比。 其四、本方常加味或介方,如氣喘者,加麻黃、杏仁。腹痛者加芍藥。汗多伴口渴、身熱者,加石膏。增加利水消腫的功效,常加茯苓、澤瀉。惡寒、關節(jié)冷痛者加附子、細辛等。如本方證伴有易感冒、鼻塞時合五屏風散。腰身疼痛,脈沉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暢時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诳省⒛蛄繙p少伴心悸、眩暈者合五苓散,同時呈現(xiàn)精神委靡,下肢腫甚者合真武湯等。臨床可隨證加減使用。 最后,還要注意其他方面問題。如方中防己的品種應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 |
|